佈施










































佛教
波羅密(度)
 













南傳六波羅密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出離
般若
(十波羅密)
真實
決意

   













北傳六波羅密
(六度)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般若
(十度)
方便

 
 


布施(梵语:Dāna),或寫作佈施(布爲佈的古字),又稱為檀那佈施波羅蜜。源自婆罗门教传统,古印度人相信佈施穷困会获福无量,每逢节庆王室都会行佈施。佛教认同佈施行为,并将其列入菩薩六度之一,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以福利施与人,以財施、法施、無畏施為主,也就是施与财物、飲食乃至佛法为本义。意即為了幫助一切眾生,將自己所擁有的財物或法給予眾生[1]


菩薩道的修行,從實踐「佈施」開始,「佈施」之實踐除了可以去除「慳貪」習性外,還能長養慈悲心,並且累積修道所需的福德資糧。佈施被南傳佛教、北傳佛教共同列入菩薩行波羅密之一。




目录






  • 1 古义


  • 2 佛教


    • 2.1 佛教中的佈施


    • 2.2 佈施的前行、正行、結行


    • 2.3 佈施的各種利益


    • 2.4 三种佈施


    • 2.5 行佈施者


    • 2.6 佈施偈




  • 3 印度教(婆罗门教)


  • 4 注釋


  • 5 參考文獻





古义


布施的繁体“佈施”古字就写作“布施”。佈爲散佈,施爲施捨,字面意義爲散佈錢財、施捨貧困,後被佛教借用翻譯。



  • 《周语》曰:“享祀時至,而布施優裕也”

  • 《文子·自然篇》曰:“为惠者布施也。”

  • 《庄子·外物篇》引《詩》曰:“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

  • 《荀子·哀公篇》曰:“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

  • 《韩非·显学篇》曰:“上征敛于富人,而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堕也。”

  • 《淮南子·道应训》曰:“不义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

  • 《淮南子·齐俗训》曰:“为义者,布施而德。”

  • 《论衡·定贤篇》曰:“使谷食如水火,虽贪吝之人,越境而布施矣。”



佛教



佛教中的佈施


佈施的內涵,佛經分為財佈施、法佈施及無畏佈施,其中以法佈施最殊勝、無畏佈施最高上。雖然法佈施最為殊勝,但還是應以財佈施為基礎,財佈施可以量力而為,但若一毛不拔者,表示此人「慳貪」習性仍然深重,雖有能力行法佈施,還是得回頭補修財佈施,「佈施度」方有圓滿之可能。無畏佈施代表已捨棄一切、無執著、無我了。


修養自性,佈施善德,稱為種福田。世間福田凡有三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報恩田者,所謂父母師長和上。功德田者,謂佛法僧。貧窮田者,一切窮苦困厄之人、畜牲、惡鬼等。如來世尊兼具「報恩田與功德田」二種田。



佈施的前行、正行、結行


行佈施前,需要有前行發心,即明瞭要把自己所有的東西給其他眾生的目的,乃是為了令自他一切有情眾生皆能於未來成佛的緣故,因而發菩提心。


真正行佈施時,即正行的時候,必須要沒有人我執與法我執。也就是在沒有「我」及「我的」是真實存在的心念下行佈施。世人行施心希果報,是為著相;菩薩行施了達三輪(施者、受者、所施物)體空(虛妄),能不住於相、不希果報名聞等而行施者。」[2]可以


而結行是指在行佈施之後,為了令自他一切有情眾生皆能於未來成佛,而將此佈施的功德迴向發願給一切眾生。具足此三法的佈施才稱為佈施波羅蜜。一般而言,將財物施捨給貧困的人時,若行佈施前沒有發菩提心,佈施時沒有順便引導眾生邁向佛道,行佈施後也沒有將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這樣雖然也有大利益,但不能成為成佛之因,所以不稱為佈施波羅蜜。



佈施的各種利益


佛經中常說佈施的果報就是未來世得到富裕,如《佛說罪福報應經》中云:「為人大富財物無限,從佈施中來。」

經中也常提到作不同的佈施會得到不同的果報,譬如供花或施衣的果報是會長得端正莊嚴。佈施飲食的果報是身體強壯有力氣。

另外月灯三昧经云佈施十种利益:佈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道之初门。菩萨行能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



  • 一、降伏悭吝:谓修菩萨行者,若能佈施,则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

  • 二、捨心相续:谓修菩萨行者,行于佈施,财虽匮乏,而喜捨之心,无有间断也。

  • 三、同其资产: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

  • 四、生豪富家: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矣。

  • 五、生处施心现前: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佈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

  • 六、四众爱乐: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也。

  • 七、入众不怯:谓修菩萨行者,既能佈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也。

  • 八、胜名流佈:谓修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佈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佈遐迩也。

  • 九、手足柔软:谓修菩萨行者,好行佈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也。

  • 十、不离知识:谓修菩萨行者,自初发心行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也。



三种佈施



  • 一、财佈施: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

  • 二、法佈施:佈施真理、智慧,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使人明白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自动发心修行、追求真理。

  • 三、无畏佈施:竭尽所能去解除别人的恐怖和畏惧;也就是佈施信心、爱心。而更堅守八正道,不受人言譏諷、眾口鑠金所影響,堅持正念正行,無懼受辱,所以稱「無畏」佈施。


佛陀於过去世,为利益惠施众生故,甚至做到以身佈施〈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3];无论众生跟佛要什么,佛都能施予众生。



行佈施者


出家眾主要行無畏佈施、法施。在經典中,佛並沒有要出家眾行廣大的財物佈施[4]
在家眾主要行財佈施,將錢財或物品佈施給眾生,或用以供養三寶,譬如到寺院去奉獻香火錢或直接以金錢衣物供養法師等,佛家以施主稱之,又稱名檀那主、檀越主。



佈施偈



能施所施及施物,


于三世中无所得。


我今安住最胜心,


供养一切十方佛。






所謂佈施者,


必獲其利益,


若為樂故施,


後必得安樂。




印度教(婆罗门教)



注釋




  1. ^ K._Sri_Dhammananda; 印海 (Shi), 張大卿, A. Christina Albers. 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麼. 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2005年: 155页 (中文(繁體)‎).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2.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解》卷1


  3. ^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吾於過去無量劫中,…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佈施,心無悋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


  4. ^ 《菩薩別解脫經》:「如來未許出家菩薩修諸財施」



參考文獻


  • 《佛說罪福報應經》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GameSpot

connect to host localhost port 22: Connection refused

Getting a Wifi WPA2 wifi conn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