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條目介紹的是毛泽东于1970年代提出的国际关系理论。關於其它名为“三个世界”的理论,請見“
三个世界”。
毛泽东思想 |
---|
 |
概念
- 新民主主义
- 群众路线
- 統一战线
- 革命根据地
- 人民战争
- 批评和自我批评
- 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 三个世界
|
著作
-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论持久战
- 矛盾论
- 实践论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新民主主义论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论十大关系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
- 毛主席重要指示
- 历史性八文件
|
人物
- 毛泽东
- 陈伯达
- 张春桥
- 姚文元
- 江青
- 林彪
- 华国锋
- 桑穆加塔桑
- 阿克拉姆·亚里
- 阿维马埃尔·古斯曼
- 易卜拉欣·凯帕喀亚
- 查鲁·马宗达
- 贾纳帕蒂
- 斯拉吉·斯卡德尔
- 皮埃尔·穆里勒
- 休伊·牛顿
- 普拉昌达
- 莫汉·拜迪亚
- 何塞·马利亚·西松
- 鲍勃·阿瓦基安
- 夏尔·贝特兰
- 李民骐
|
历史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 中国抗日战争
-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 思想改造运动
- 延安整风运动
- 中苏论战
- 四清运动
- 文化大革命
- 秘鲁内部冲突
- 尼泊尔内战
- 纳萨尔毛派叛乱
- 菲律宾共产主义叛乱
- 土耳其毛主义叛乱
- 阿莫勒起义
|
国际组织
- 革命国际主义运动
- 马列主义政党和组织国际会议
- 南亚毛主义政党和组织协调委员会
|
相关主題
- 共产主义
- 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列宁主义
- 马列毛主义
- 毛主义(第三世界主义)
- 毛主义-自发主义
- 反修正主义
- 霍查主义
- 马列毛主义普拉昌达道路
- 社会帝国主义
- 中国共产党
- 纳萨尔派
- 格瓦拉主义
- 红卫兵
- 两个凡是
|
|
三个世界理论指毛泽东在冷战背景下,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把国际社会划分为3个部分的国际关系理论。
毛泽东这一思想萌芽于1940年代的中间地带论思想,雏形于1960年代的中间地带论外交战略,形成于1970年代。[來源請求]
目录
1 提出
2 内容
3 批评
4 参考文献
5 參見
提出
1973年6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马里国家元首特拉奥雷时提到:“我们都是叫做第三世界,就是发展中国家”。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公开提出这一思想,“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发言,第一次向世界全面阐述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内容
三个世界理论中的“三个世界”的涵义是:
第一世界是指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的超级大国。
第二世界是指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
第三世界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和未開發國家。
其中以第三世界國家最多,而且彼此大有差別(除最貧窮的國家外,還包括盛產石油的國家),因此無法給出適當的定義。有些人(包括聯合國)還承認存在一個包括25個最貧窮國家的第四世界。
第三世界國家往往採取中立的立場,因而從政治上把世界一分為三。
毛泽东认为超级大国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地位是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來源請求]第三世界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主要力量。
批评
阿尔巴尼亚领导人恩维尔·霍查强烈反对三个世界理论,他认为三个世界理论掩盖了时代的基本特征,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基本矛盾,鼓吹阶级合作,从本质上说是阶级斗争熄灭论的变种。三个世界理论和“不结盟世界”理论、“南北世界”理论、“发展中国家”理论一样,都不是以阶级为标准来划分的,因此不是马列主义的理论[1]。霍查这一批评得到了很多反修正主义政党和组织的支持,它们因此放弃毛主义,转而追随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政治路线,形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霍查派。[2]
- 美国革命共产党刊物《革命》1978年发表文章认为,中国修正主义者将三个世界理论称为“面向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全球战略”,这绝非毛泽东的本意,将三个世界理论归于毛泽东是一种伪造,三个世界理论是反革命路线。[3]
参考文献
^ 霍查曾骂毛泽东是"种族主义,要奴役全人类".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8).
^ 当代国际共运史的主线:毛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
^ Revolutionary Communist Party. “Three Worlds” Strategy: Apology for Capitulation.
參見
国际关系主题
政治主题
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
- 毛泽东思想
- 霍查主义
- 类似的国际关系理论
“文革”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及国际形势
|
---|
|
理论 |
世界革命 ·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 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 美帝国主义 ·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 · 三个世界理论 · 人民外交 · 援外医疗队 · 援外建筑
|
---|
|
事件 |
中苏交恶(九評蘇共) · 中苏边界冲突 · 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 越南战争(抗美援越) · 美越和谈 · 非洲独立运动 · 坦贊鐵路 · 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 1971年印巴战争 · 孟加拉国解放战争 · 牛蛙外交 · 乒乓外交 · 尼克松访华 · 中日邦交正常化 · 石油危机 · 中东战争 · 雅典事件 · 西沙之战 · 印度吞并锡金
|
---|
|
人物 |
社会主义阵营 |
勃列日涅夫苏 · 杜布切克捷 · 铁托南 · 哥穆尔卡波 · 齐奥塞斯库罗 · 卡达尔匈 · 泽登巴尔蒙 · 卡斯特罗古 · 切·格瓦拉拉美 · 霍查阿 · 金日成朝
|
---|
|
印度支那三国 |
胡志明越 · 黎笋越 · 阮友寿越 · 富马亲王老 · 苏发努冯亲王老 · 凯山·丰威汉老 · 西哈努克柬 · 波尔布特柬
|
---|
|
东南亚 |
缅甸:吴奈温 |印尼:苏加诺 · 蘇哈托 |马来西亚:东姑阿都拉曼 · 拉扎克 |新加坡:李光耀
|
---|
|
南亚 |
英迪拉·甘地印 · 阿尤布·汗巴 · 阿里·布托巴 · 拉赫曼孟 · 班达拉奈克夫人斯 · 马亨德拉尼 · 比兰德拉尼 · 查希尔阿 · 达乌德阿
|
---|
|
美国 |
约翰逊 · 尼克松 · 基辛格 · 福特
|
---|
|
西欧 |
戴高乐 · 蓬皮杜 · 德斯坦 · 威爾遜 · 希思 · 勃兰特 · 施密特 · 哈特林
|
---|
|
英联邦国家 |
惠特拉姆澳 · 特鲁多加
|
---|
|
日本 |
佐藤榮作 · 田中角荣 · 三木武夫 · 大平正芳 · 黑田寿男
|
---|
|
中东北非 |
纳赛尔 · 薩達特 · 巴列维 · 阿拉法特 · 梅厄夫人 · 苏乃伊 · 尼迈里 · 布迈丁 · 达达赫 · 马卡里奥斯 · 戈翁 · 鲁巴伊
|
---|
|
非洲 |
恩克鲁玛 · 塞拉西一世 · 尼雷尔 · 卡翁达 · 邦戈 · 蒙博托 · 马谢尔 · 特拉奥雷 · 史蒂文斯 · 埃亚德马 · 桑戈尔 · 曼德拉
|
---|
|
拉美 |
阿连德 · 皮诺切特 · 埃切维里亚
|
---|
|
联合国 |
吳丹 · 瓦爾德海姆
|
---|
|
国际友人 |
宫本显治 · 安娜·路易丝·斯特朗 · 埃德加·斯诺 · 伯纳德·蒙哥马利 · 西泽隆二 · 松山芭蕾舞团 · 朱莉·尼克松 · 戴维·艾森豪威尔
|
---|
|
外交人员 |
陈毅 · 姬鵬飛 · 乔冠华 · 王海容 · 唐闻生
|
---|
|
---|
|
影响 |
毛主义 · 五月风暴 · 反越战运动 · 缅共 · 红色高棉 · 日本左翼运动 · 日本赤軍 · 光辉道路 · 尼共(毛) · 印共(毛) · 菲共 · 美革共 · 日共(左派) · 印尼共 · 中阿决裂 · 霍查主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