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武汉科技大学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st logo.png
校训
厚德 博学 崇实 去浮
创建时间

1898年成立湖北工艺学堂


1999年组建武汉科技大学
学校类型
省属大学 综合大学
校長
倪红卫[1]
教师人數
2600余人
校址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


青山区 洪山区
校區
市区 郊区
总面积

校园总面积170.93万平方米


校舍建筑面积118.31万平方米
馆藏图书
275万册
网站
http://www.wust.edu.cn

Wust signature.png



目录






  • 1 基本简介


  • 2 校史沿革


  • 3 校园文化


    • 3.1 校名


    • 3.2 校徽


    • 3.3 校旗


    • 3.4 校训


    • 3.5 校歌


    • 3.6 校风


    • 3.7 教风


    • 3.8 学风


    • 3.9 钢铁品质


    • 3.10 沁湖文化


      • 3.10.1 简介


      • 3.10.2 沁湖文化系列活动


        • 3.10.2.1 1. 沁湖讲堂


        • 3.10.2.2 2. 沁湖时光·校长有约


        • 3.10.2.3 3. 沁湖诗会


        • 3.10.2.4 4. 沁湖典石


        • 3.10.2.5 5. 沁湖鱼宴


        • 3.10.2.6 6. 沁湖舟赛


        • 3.10.2.7 7. 沁湖论坛


        • 3.10.2.8 8. 沁湖创客


        • 3.10.2.9 9. 沁湖环游


        • 3.10.2.10 10. 沁湖之声




      • 3.10.3 沁湖文化的影响力






  • 4 办学现状


    • 4.1 基本情况


    • 4.2 师资情况[2]


    • 4.3 科研成果[2]


    • 4.4 院系设置[3]


    • 4.5 学科专业


    • 4.6 校企合作


    • 4.7 国际交流


    • 4.8 科研机构


      • 4.8.1 国家级科研基地


      • 4.8.2 省部级科研基地


      • 4.8.3 市级科研基地


      • 4.8.4 校级重点科研基地




    • 4.9 产学研合作机构


      • 4.9.1 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 4.9.2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 4.9.3 校地共建研究基地


      • 4.9.4 校企共建研究基地




    • 4.10 其他机构


      • 4.10.1 直属附属医院


      • 4.10.2 非直属附属医院






  • 5 现任领导


  • 6 知名校友


    • 6.1 政界


    • 6.2 科技教育界


    • 6.3 商界及企业家


    • 6.4 文化体育界




  • 7 姊妹学校


  • 8 参考文献


  • 9 外部链接





基本简介


武汉科技大学(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武科大(WUST),溯源于清朝末期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历经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湖北甲等工业学校、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中南钢铁工业学校、武昌钢铁工业学校的传承与发展,1958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始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由隶属于原国家冶金工业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建设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教育厅直属高校。



校史沿革















































































































年份
学校名称
1898年
湖北工艺学堂


1907年
湖北中等工业学堂


1913年
湖北省甲等工业学校


1922年
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


1927年
省立二中、省立三中


1935年
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49年
武昌高级工业学校


1953年
中南钢铁工业学校


1954年
武昌钢铁工业学校
武昌建筑工业学校

1958年
武汉钢铁学院
湖北冶金工业专科学校

1960年
武汉钢铁学院
湖北冶金工业专科学校
武钢医学院
1963年
武汉钢铁学院
武汉钢铁学校
武汉冶金卫生学校
1965年
武汉钢铁学院
武汉钢铁学校
武汉冶金医学专科学校
1979年
武汉钢铁学院
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二技术学校
武汉冶金医学专科学校
1983年
武汉钢铁学院
武汉冶金建筑专科学校
武汉冶金医学专科学校
1993年
武汉钢铁学院
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995年
武汉冶金科技大学
1999年
武汉科技大学




校园文化



校名


武汉科技大学校名历经工艺学堂、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湖北甲等工业学校、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中南钢铁工业学校、武昌钢铁工业学校的传承与发展,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1995年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


1999年4月28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发[1999]55号文件,湖北省人民政府鄂政发[1999]41号文件批准,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校名为鲁迅体楷书。



校徽


武汉科技大学校徽以字母“Y”为主体构成帆船的形象,“Y”是冶金的“冶”字拼音第一个字母,有武汉三所冶金院校合一的意思,也体现了学校的冶金特色。由Y变形组成的这一动感极强、搏击风浪的帆船形象,象征着学校的事业乘风破浪,一帆风顺。帆船以淡蓝色为背景,如海天一色,象征博大,外圈的绿色象征生命,圆形校徽上半部分的孤形排列的汉字“武汉科技大学”为鲁迅手写体,和下面的英文“武汉科技大学”组成的圆形,像征着团结一心。整个校徽的含义:团结·奋进。



校旗


武汉科技大学校旗设计方案分别以白、红、蓝、绿、浅蓝五种色彩作为底色,尺寸规格共有5种:1号旗帜(2880mm*1920mm)、2号旗帜(2400mm*1600mm)、3号旗帜(1920mm*1280mm)、4号旗帜(1440mm*960mm)、5号旗帜(960mm*640mm)。五种颜色分别设有横版、竖版、二级单位版三种类型,共计75个样式。旗面标准色:白色(C:0,M:0,Y:0;K:0);红色(C:0,M:100,Y:100;K:0);蓝色(C:100,M:65,Y:0;K:0);绿色(C:91,M:44,Y:87;K:9);浅蓝色(C:34,M:5,Y:11;K:0)。


此设计方案含有武汉科技大学的标志性元素,并与现有的已公认的学校标识有机衔接,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和武汉科技大深厚的文化底蕴。设计简洁大方、创意独特,寓意深刻,具有较强的形式美感和视觉传播感召力。旗面图案布局合理,同时,还为二级学院设计院旗、院标预留既有统一范式又可体现各自特征的空间。校旗按横挂式、竖挂式及桌式设计,长宽比例为1.5:1。校徽、校名、学校标准色等采用《武汉科技大学视觉识别系统(VI)》标准。



校训


武汉科技大学的校史沿革可上溯到张之洞在武昌昙华林创办的湖北省中等工艺学堂。不仅“崇实去浮”与张之洞的办学思想直接有关,而且“厚德博学”也是他一贯的理念。1873年9月,张之洞出任四川学政,倡导“通经致用”的治学宗旨。为了改良学风,张之洞于1875年春创办了尊经书院,希望培训一批“通博之士,致用之才”。他提出“非博不通,非专不精”的治学方法,认为经学、史学、小学(指文学、训诂、章韵诸学)、地理、算术、经济、诗词、古文等都有学问,应该“无所不通”。他要求学生认真读书,涉猎广泛,同时又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二、三门“专门精求”,“期必有成”。该院严格的教学制度和考试程序,使学生处于一种竞争奋进的学习环境。张之洞在其治学经验谈中对士子提出“德行谨厚”、“人品高峻”、“立志远大”、“砥砺气节”等品德行为方面的要求,提出了读书治学的一些重要原则,如“读书宜读有用之书”,“读书期于明理,明理归于致用”等。他所谓“有用”,即可用来“考古”、“经世”和“治身心”。他还指出:“为学忌分门户”(在学术上应破除门户之见),都应“以躬行实践为主”,使学者达到“有品有用”(道德文章集于一身)。在张之洞的倡导下,尊经书院逐渐形成了“沉静好学、崇实去浮”的良好学风。


“厚德”二字,出自于《周易》中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即优待、推崇、重视;“德”,即道德、品行、政治品质;“厚德”,即重视道德修养,注重德育。“博”,即多、广、丰富;“学”,即学习、模仿、学问;“博学”,即多学勤问、学问渊博。“崇”,即重视;“实”,即实在、实际;“去”,即除掉、除去;“浮”,即浮漂、浮躁、浮华;“崇实去浮”,即崇尚扎实,去除漂浮;推崇实在,除掉浮躁;注重实践,严禁浮夸;提倡立足实际,反对华而不实;倡导真才实学,不要虚假作风;追求实用实效,切勿徒有虚名。


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中等工艺学堂,最初是采取在工厂中附设学堂的办法,如汉阳铁厂附设有矿学堂和化学堂各一所。1898年春,创办了湖北工艺学堂,力图培养工程师和技师。学堂采取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每天学习8小时,其中讲堂学习4小时,又以“必须亲手操作,方能切实通晓”为原则,让学生在教习和技工的指导下,从事实际操作4小时。1901年,他上奏呼吁兴办工艺学堂,培养工程师:“择读书通文理之文士,教以物理学、化学、算学、机器学、绘图学,学成使为工师”,“工师皆是学人”。1902年,他将工艺学堂改设于原江汉书院,打算办成一所高等学堂。由于还没有中等学堂毕业生,便规定新生入学后,前两年补习预料,后两年进入正科,4年毕业。后因张之洞再调任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端方督办新校舍,到1904年底方竣工,1905年开学,招生数十人。由担任自强学堂提调的程颂万任总办,东京工科大学毕业生花鸿泰为教习,培养的学生能够制造各种实用的新式机器。由上可见,我校校训词继承了创始人张之洞教育思想的优良传统。



校歌


2007年9月,校党委宣传部面向全校师生征集歌词,收到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经过初选、公示,最后选择了该版由该校师生集体创作的作品。学校特邀全国著名合唱指挥、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陈国权谱曲,总时长1分35秒。校歌涵盖了校训、目标,以及对学校未来的美好祝愿。内容丰富,朗朗上口,音律优美而有力。其中“扬子江边,黄家湖畔”摘自学生的作品。“春风化雨”歌颂老师。“百年薪火”展现我校悠久办学历史,“科技人文”讲明学校的发展方向,“钢铁品质”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词:师生集体创作


曲:陈国权



    扬子江边 黄家湖畔


    荡漾着我们青春的笑脸


    春风化雨 桃李满园


    立德树人 谱写壮丽的诗篇


    百年薪火 代代相传


    科技人文 和谐发展


    厚德博学 崇实去浮


    钢铁品质 引领我们


    勇往直前 勇往直前


    追求卓越 放飞梦想


    铸造共和国钢铁脊梁


    开拓进取 共创未来


    武科大的明天更加辉煌


    武科大的明天更加辉煌





校风


求真务实


所谓“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求真与务实的统一,是科学认识论的必然要求和本质体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炼,也是武汉科技大学办学一百多年来学校风气的积淀


求真务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从汉书中提及的“务实”、“求真”的实事求是学风,到唐代经学家颜师古训“实事求是”为“务得事实,每求真事也”,再到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的“即物穷理”,他们所暗含的求真务实思想还仅仅指做学问的态度。到后来,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命题,强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以及近代的一些学者对此的论述,则更多地强调对事物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把求真务实看作认识论上的问题。这为“求真务实”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


张之洞于1898年2月在武昌万寿宫创办了湖北工艺学堂,在“读书期于明理,明理归于致用”的引领下,形成湖北工艺学堂“面向实业需求,培养实用人才,倡导崇实学风,强化实训动手”的“四实”办学观念,形成了务实的传统。后学校几经更名,几度搬迁,但“四实”思想始终传承。1958年,学校更名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始举办本科教育,学校在传承“四实”理念的基础上,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着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培养“‘崇实’为人、功底扎实”的应用型人才,从而赋予“求真务实”校风新的内涵。1995年三校合并后,学校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着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通过大讨论,明确了“求真务实”的校风,突出体现求真且务实、去浮而求实的“崇实”育人理念。一百余年来,学校传承并发扬“求真务实”传统,彰显钢铁冶金学科优势,培养出一大批扎根生产第一线,求真务实、引领冶金工业科技发展进步的高素质人才,为促进我国钢铁冶金等行业的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风


为人师表 敬业奉献


“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出自《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为人师表”,言教身教并举,经师人师同求,是训练学生的规矩,培养学生的目标。“敬业”,从业忠诚不移,工作勤勉毋懈,是对教育事业的神圣感和责任心。“奉献”,无私无我,热爱教育对象,是师德的核心。“为人师表 敬业奉献”是武汉科技大学办学百年来教风的集中体现。


学高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多年来,学校一直要求教师们不仅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而且要身体力行,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培养学生的“崇实”作风和宝贵的“钢铁品质”。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方康玲,在2004年湖北省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发言说:“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而教育兴衰系于教师”,“既然选择了做教师,就是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决不能敷衍学生。”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方康玲教授严谨务实的作风和表里如一的品质。她四十年如一日,备课时,一丝不苟,务求充分;课堂上,严于律己,从严治教;授课时,毫无保留,倾其所学;把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热爱,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贯穿到人才培养中,以自己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传承她的优良作风和优秀品质。方教授要求自己的学生,必须在理论分析正确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和试验验证,不能仅仅做仿真了事。崇实求精之花,必结丰硕之果。近5年来,方教授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所主讲的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她编写的《过程控制与集散系统》教材溶入了大量的实际科研成果和实例,获得了一致好评。“信念坚定不移,奋斗锲而不舍”是方康玲教授2005年一篇文章的标题,这也是她践行“钢铁品质”的一个写照。


张一敏是我校选矿方面的教授。他三年内获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他主持的“含铁渣尘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项目,历时7年终获成功,200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叶义成教授认为:“张一敏的特点就是‘坚韧不拔’,项目能够成功也在于‘坚韧不拔’”。张一敏在生活中没有“星期天”的概念,总在忙碌。为了攻克铁渣和硫酸渣污染环境、不易高效利用的世界性难题,研制中国人自己的超极限螺旋溜槽,张一敏承受了难以想像的创业艰辛。经费太少省着花,没钱买设备就自己造,那段时间里张教授既是设计师,又是搬运工和电焊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历时7年,当项目完成之时,人也病倒了。张一敏对学生说:“做事就要锲而不舍,不能半途而废”。


如今,学校有了越来越多踏实肯干的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李锐锋也是踏实苦干、坚韧不拔的典型。2005年1月19日,她在《光明日报》上发表题为:“师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石”一文后,被新华网等20余家新闻媒体转载。同事们讲:“李教授一直是身体力行践行自己的观点”。她常说:“学生是花钱来接受教育的,要对得起学生”。因此对待教学工作,她尽心尽力、倾情奉献、精益求精。有次上课发高烧,她用“风油精”擦头,顽强地坚持上课,因为她讲:“课堂神圣、教比天大”。我校很多教师就象李锐锋教授一样,时刻身体力行“崇实”传统和“钢铁品质”。



学风


沉静好学 知行合一


19世纪末,张之洞致力于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在张之洞的倡导下,所办学堂逐渐形成了“沉静好学”的良好学风。在湖广任上,张之洞对其创办的各学堂均如此要求规范学生的言行。特别是在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张之洞在得知“照得工艺学堂,原有学生,文理太高粗浅,习气亦多不谨。现已饬令该学堂提调坐办,严加淘汰,另招明通饬之学生,将学规严行整理,以其造就有成。”对湖北工艺学堂中基础不扎实、学风浮躁的学生加以淘汰,招收学风品行严谨的学生,这充分体现了张之洞“沉静好学”的治学作风。


张之洞主张的“沉静好学”的教育理念,更多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摒除杂念、专心致志、脚踏实地、学以致用,以达到“读书期于明理,明理归用致用”的目的,强调的是一种认真专致的学习态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的需要,高校培养的人才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书本知识外,还要尽可能多地在社会实践中汲取广博的知识,需具备高尚的品德素质修养,即品德高尚、专业扎实,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做到“知行合一”。由此可见,武汉科技大学今天的“沉静好学、知行合一”的学风,既延续了张之洞的办学思想,又与时俱进,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对振奋全校师生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钢铁品质


“钢铁品质”的十六字是“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


在历史进程中,“铁器”曾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钢铁更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钢铁,不但强度高、硬度大、弹性强、韧性好,而且质地密实、性能一致、表里如一。尽管某单一性能指标不一定是材料中最好的,但其抗压、抗拉、抗剪切,及耐磨、耐震、耐疲劳的综合性能,在工程材料中堪称第一。“是钢就要成脊梁”讲的是钢铁不怕拉、不怕压、强度大、能抗弯,可以承受各种繁重的载荷,可以制成各种车辆、桥梁和建筑的大梁,可以担当各种重任,这就是钢铁“坚韧不拔、勇承重载”的品质。“励炼成钢、锤锻成材”讲的是从矿石到钢材要经过千锤百炼,使之消除杂质,去芜存精,锻实形体,性能一致,这又体现了钢铁“崇实求精、表里如一”的品质。


学校根据钢铁所特有的强度高、硬度大、弹性强、韧性好,而且质地密实、性能一致、表里如一等特点,凝炼出以“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为内涵的“钢铁品质”,并将“崇实”传统和“钢铁品质”融入到人才培养中,着力培养具有“钢铁品质”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武汉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鲜明特色。在这种优良传统和宝贵品质的激励下,昔日的莘莘学子,许多已成各相关领域,尤其是钢铁工业领域的骨干和栋梁。根据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的《2007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武汉科技大学在“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中居第49位,这在全国省属高校中极为少见;在我国实力最强的几大钢铁集团的掌门人中,鞍钢集团前董事长刘玠、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德荣、攀钢集团董事长樊政炜等均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学校被誉为“钢铁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沁湖文化



简介


沁湖文化的八个字内涵:向上向美、力行力新


沁湖,是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里的内湖,是全国高校校园内最大的自然湖泊之一,近200亩的宽阔水域是学校的绿化之肺。“沁”字原意是“以物探水”,引申有渗透、浸润之意。学校围绕“沁湖” 这张生态名片,组织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升华、拓展活动内涵,逐步形成了以“向上向美  力行力新”为内涵的“沁湖文化”特色校园文化品牌。


向上向美


是对“求真务实”校风的补充和呼应。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真善美”的和谐共生,崇尚真理、道德和审美“三位一体”的高远境界。“向上向美”追求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求真务实”“向上向美”体现的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相互融合。


力行力新


意思是努力实践、力求创新,是对“知行合一”学风、“钢铁品质”等的升华、拓展。孔子云“力行近乎仁”,是说知晓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做到,这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力行”体现品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力新”是要革故鼎新,做事善于提出新思路、实施新方法、开辟新境界。


向上向美与力行力新之间的关系


“向上向美”内化于心是为精神动力,“力行力新”外化于行变成实际行动,既注重内在修养,又倡导实践创新,与学校的文化精髓和大学精神一脉相承,体现“沁湖文化”培养人、塑造人的无形力量。




钢铁品质与沁湖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崇实精神”、“钢铁品质”到“沁湖文化”,学校用高雅的校园文化滋养学生心灵、匡正学生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如果说“崇实精神”、“钢铁品质”对于培养人才是“淬”,意味着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要千锤百炼、“淬火”成钢;那么,“沁湖文化”对于培养学生就如同其名,是“沁”的过程。校园文化之于学生德性、品行的培育是濡染浸润的过程,是在有意与无意中让学生受到启发与感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沁湖文化”是学校文化中的“柔性”因素,它与“崇实精神”、“钢铁品质”等相辅相成、刚柔相济,共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沁湖文化系列活动



1. 沁湖讲堂

2011年始,学校面向广大师生打造了“沁湖讲堂”理论学习平台。“沁湖讲堂”围绕当今时代和社会热点,传播先进文化,引导青年学生确立正确价值取向,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许多知名专家教授学者亲自登堂演讲,普遍反映很好。



2. 沁湖时光·校长有约

2016年10月,学校启动“沁湖时光·校长有约”活动,以满足成长成才需求、共谋学生学校发展为目的,邀请学校师生员工代表与校长倪红卫面对面畅谈,通过“忆校史,话家国,赏沁湖,讲励志、谈抱负”等话题,进一步增强武科大学子的自信心、进取心和归属感、荣誉感。畅谈地点时而在沁湖史馆,时而沿沁湖小道,时而又在沁湖师亭。畅谈完,倪红卫校长亲自给参会者颁发“校长钥匙”以示纪念。沁湖时光·校长有约”活动形式独特,话题多样,内涵丰富,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3. 沁湖诗会

2011年起,学校举办“沁湖诗会”,以诗为“媒”,通过诗歌征集、节目设计、舞台表演等活动方式,为全校师生搭建抒发情怀、切磋诗艺、以诗会友的舞台。沁湖诗会已经成为全校师生展示成果、展示亮点、展示风采的盛大晚会,成为影响人、塑造人、鼓舞人、教育人的艺术殿堂。在2014年度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沁湖诗会——武汉科技大学特色校园文化品牌”获得二等奖。



4. 沁湖典石

在沁湖旁散落着近百个泉石,形态各异的石头装点了沁湖畔的美丽风光。石头上镌刻着中外名人名言。典”石成金,“石”子“廉”心,围绕这些星罗棋布的“沁湖典石”,学校开展了四届“沁石文化节”,通过师生解读名人名言,挖深刻内涵,悟人生哲理,向上向美、力行力新,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独特的“微课堂——道德讲堂”。



5. 沁湖鱼宴

沁湖鱼宴”是学校本着“共建美丽校园,共享建设成果”这一理念,2015年开始精心打造的校园文化品牌。学校在沁湖水域科学养鱼,每年冬至捕鱼、烹饪后请全校师生免费品尝。“沁湖鱼宴”已经成为武科大冬日校园的一道独特文化风景,师生们吃的是鲜美的鱼,品的是深厚的校园文化,感受的是师生一家的浓浓温情。每年沁湖鱼宴活动受到国内外媒体、校友的广泛关注,在校内外美誉度极高。



6. 沁湖舟赛

龙舟竞渡、同舟共济,跃浪争先、勇立潮头的“龙舟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校团委等组织有效利用沁湖以及校区旁边的黄家湖水域,举办主题为“沁湖连心·同舟共济”的“沁湖龙舟赛”。广大师生在沁湖之畔观龙舟竞技,赏端午民俗,既缅怀先人,抒发爱国情感,提升武科大学子的凝聚力,激励全校师生发扬龙舟精神,展示和谐校园景象。



7. 沁湖论坛

“沁湖论坛”是学校精心打造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通过知名学者与教师、学生面对面的智慧碰撞,塑造大学生的学术理想,激发学术志趣,提升创新能力。“沁湖论坛”定期为大学生组织专场学术讲座,焕发大学生的激情、灵感、直觉和顿悟。如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钢铁研究总院名誉院长殷瑞钰给大学生讲“哲学视野中的工程”。



8. 沁湖创客

“沁湖创客”基金的简称。该基金由武科大新生代创业校友代表于2018年捐赠,资金规模已超过100万元。基金10%用于创业项目奖励,资助在校大学生创业项目,若“沁湖创客”受资助项目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需将所获资金回赠。 “沁湖创客” 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激励在校学子积极参与创新创业。



9. 沁湖环游

沁湖环游是学校党政工团组织围绕沁湖开展的“寓教于乐”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每年年底,通过“观、赏、走、谈、写、奖”等形式开展沁湖环游活动,陶冶情操、开阔视野、磨练意志、收获友谊、凝聚人心,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和认可。  



10. 沁湖之声

2013年9月,学校成立了“沁湖之声”合唱团,团员全部为武汉科技大学全日制在校学生。合唱团自成立以来,秉承高标准、高要求、高水平的理念,由专业老师指导、专门老师管理,通过美妙的合唱作品和精彩的艺术表演,展示武科大学子优雅的艺术修养。“沁湖之声”合唱团代表学校参加省市、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7年获得湖北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武汉市第十四届高校艺术节一等奖,2018年4月荣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表演类声乐一等奖。  



沁湖文化的影响力


“沁湖文化”系列活动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同。在“2017年中国大学文化影响力排行榜”上,我校位列第30位。该评价从中国各大学的历史文化、校园环境、校友的社会贡献及媒体显示度、人文学术影响力、国际化程度等方面进行分项分析,全方位地体现了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软实力。



办学现状



基本情况




武汉科技大学青山校区


武汉科技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教育厅直属高校。


武汉科技大学校园总面积170.9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4.07万平方米。校园依湖览江、风景优美,教学设施齐备,办学条件完善,是“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2]



师资情况[2]


武汉科技大学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形成了一支以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和湖北省“百人计划”“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为核心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以一大批高素质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截至2019年,武汉科技大学教职工共计2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拥有双聘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9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2人、全国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者29人、湖北省“百人计划”16人、“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147人、湖北省教学名师7人、湖北名师工作室3个、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33人。“海洋工程用钢及应用性能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



科研成果[2]


武汉科技大学科研实力雄厚,在钢铁冶金、材料、机械、化工、控制等领域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和特色。学校建有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拥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新型智库、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技国际合作基地、2个武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联合)、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近五年,学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等国家级项目35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100余项;2007年以来,获得18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



院系设置[3]


  • 材料与冶金学院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金属材料工程系;冶金工程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材料化学系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自动化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电工电子基础部


  • 恒大管理学院

工商与物流管理系;营销与电子商务系;会计与财务管理系;信息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系;工程管理系


  • 城市建设学院

城乡规划系;建筑学系;土木工程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实验中心


  •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化学工程系;化工工艺系;生物工程系;化学系


  • 机械自动化学院

机械工程系;机械工学系;机械电子系;工业工程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机械实验中心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技术系;软件工程系;网络工程系;信息安全系


  • 理学院

数学与统计系;应用物理系;工程力学系


  • 外国语学院

英语系;德语系;翻译系;大学英语一部;大学英语二部;研究生公共外语部;MTI教育中心;英语语言学习中心


  • 文法与经济学院

行政管理系;社会保障系;法律系;社会工作系;国际经贸系;投资系;对外汉语系


  • 艺术与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系;绘画与公共艺术系;艺术设计系


  • 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系;护理学系;临床医学系


  •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矿物加工工程系;资源工程系;安全科学与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 国际学院

中外合作办学;来华留学


  •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汽车工程系;交通工程系;运输与物流工程系


  •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原理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思想政治教育系;中国近现代史系;艺术教研部



  • 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

  • 体育学院(恒大足球学院)



学科专业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构建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哲、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设置有20个教学学院、71个本科专业;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5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建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1个学科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等3个学科被湖北省列为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材料学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7个):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 博士学位点(43个):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冶金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个):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 术、矿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土木工程、生物学、数学、外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公共管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校企合作


武汉科技大学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共享,积极创新校企、校地合作模式。先后与宝武集团、恒大集团、鞍钢、柳钢、昆钢、中国一冶、中冶南方等30余家大型企业和武汉、宜昌、孝感、黄冈、随州、湛江等省内外有关地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成立了“中国宝武——武汉科技大学炭材料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武汉科技大学宜兴陶瓷与耐火材料研究院”“武汉科技大学——老河口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与恒大集团共建了“恒大管理学院”“恒大足球学院”;建有1所直属三级甲等附属医院、1所直属二级医院(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设立了“许家印奖学金”“科力生奖学金”“濮耐奖学金”和“首安创新奖”等12项社会奖助学金。



国际交流


武汉科技大学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先后同境外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学校与美国桥港大学(University of Bridgeport)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合作举办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合作举办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等。目前在临床医学、土木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机械工程等本科专业以及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系统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



科研机构



国家级科研基地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 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级科研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 钢铁冶金与资源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冶金装备及其控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冶金自动化与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其他部委重点实验室



  • 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 富媒体数字出版内容组织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参与)


省级重点实验室



  • 高温陶瓷与耐火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钢铁冶金新工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机械传动与制造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煤转化与新型炭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冶金工业过程系统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智能信息处理与实时工业系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职业危害识别与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 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页岩钒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高性能钢焊接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工业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冶金二次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先进钢铁材料及其制造工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湖北省耐火材料与冶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湖北省钒铁资源高效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省级新型智库


  • 湖北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院

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湖北省中小企业研究中心

  • 湖北产业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

  • 湖北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



市级科研基地



  • 武汉市耐火材料与高温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武汉市钢铁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级重点科研基地



  • 国际钢铁研究院

  • 绿色制造工程研究院

  • 大数据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 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

  •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研究院

  • 深度信息融合研究院

  • 服务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

  • 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

  • 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中心

  • 环境污染绿色控制与修复技术研究中心

  • 精密制造研究院

  • 超快自旋电子学研究中心

  • 绿色与智能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产学研合作机构



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 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其应用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 钒资源高效利用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 智能制造装备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参与)

  • 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参与)

  • 城乡社区社会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参与)

  • 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参与)



校地共建研究基地



  • 武汉科技大学与宜兴市人民政府共建陶瓷与耐火材料研究院

  • 武汉科技大学淄博耐火材料工程研究院

  • 武汉科技大学-老河口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校企共建研究基地


  • 武科大与宝武集团共建炭材料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其他机构



直属附属医院



  •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

  • 武汉科技大学医院



非直属附属医院



  • 武汉市汉阳医院

  • 武汉市普仁医院

  • 华润武钢总医院

  • 武汉市亚洲心脏病医院

  • 孝感市中心医院

  • 武汉市武昌医院

  • 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孔建益


校长、党委副书记:倪红卫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孙国胜


党委副书记:盛建龙


副校长:陈奎生


党委常委、副校长:沈季伟、吴怀宇、刘静、冯征



知名校友


百余年来,武汉科技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20余万人。一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国内外院士、著名专家学者、高级党政领导、大型钢铁企业掌门人,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广大校友积极支持母校建设发展,学校位列校友会2018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第47位。



政界




  • 李一清----原中南局第一书记,原武汉钢铁学院(武汉科技大学)第一任校长;


  • 韩宁夫----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省委书记, 原武汉钢铁学院(武汉科技大学第二任校长);


  • 范钦臣----原中央候补委员,原河南省政协主席,省委副书记(武汉钢铁学院本科化资毕业);


  • 刘玠----原中央候补委员,原鞍山钢铁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武汉钢铁学院本科机械)


  • 张昌平----中央纪委委员,福建省政协主席(武汉钢铁学院本科材冶);


  • 孙志刚----贵州省省长、省委书记(武汉钢铁学院本科材冶);


  • 郭琨----原甘肃省常务副省长(武汉钢铁学院本科化资);


  • 史济春----河南省委常委,统战部长(武汉钢铁学院本科材冶);


  • 王炯----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重庆市政协主席(武汉钢铁学院本科材冶);


  • 陈德荣----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武汉钢铁学院本科,研究生材冶);


  • 黄楚平----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武汉钢铁学院本科);


  • 张亚忠----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武汉钢铁学院本科材冶);


  • 吴灵臣----原中共濮阳市委书记。(武汉钢铁学院本科);


  • 李贵基----原河南省财政厅厅长、党组书记,曾担任洛阳市市长(武汉钢铁学院本科材冶);


  • 李兵---- 中共鄂州市委书记,原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厅长(武汉钢铁学院本科材冶);

  • 朱军----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局局长、党组书记,曾任中共防城港市委书记(武汉钢铁学院本科);


  • 袁绪清----国家计划委员会,司长;


  • 黄郎辉----国家统计局、司长(武汉钢铁学院本科机械);


  • 王中丙----广东湛江市市长,原广东省发改委副主任(武汉钢铁学院本科,研究生)



科技教育界




  • 刘玠----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钢铁学院本科机械) ;


  • 苏义脑----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钢铁学院本科机械);


  • 宋少先----墨西哥科学院院士,墨西哥圣路易斯波多西自治大学(Universidad Autónoma de San Luis Potosí)终身教授。 (武汉钢铁学院研究生毕业)


  • 卢寿慈----俄罗斯矿业科学院外籍院士,原武汉钢铁学院院长;


  • 张高勇----美国数学学会会士,纽约大学终身教授,长江学者(武汉钢铁学院本科);


  • 毛新平----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武汉钢铁学院本科,研究生);


  • 刘本仁----200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进入第二轮审批,有效候选人(武汉钢铁学院本科);


  • 李楠---- 2001,2005,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武科大教授;


  • 徐庭栋----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钢铁研究总院;


  • 谢先启----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武汉爆破公司董事长(武科大研究生);


  • 张一敏----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武汉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钢铁学院本科);


  • 胡社军----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武汉钢铁学院本科);


  • 李晓刚----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新材料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科技奖获得者(武汉钢铁学院本科);



商界及企业家




  • 许家印----广州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2017年中国首富。2018年10月,许家印回母校武汉科技大学参加120周年校庆之际给母校捐资1亿元人民币,这是武汉科技大学历史上金额最大的单笔校友捐款,也是湖北省属高校金额最大的单笔校友捐款。[4]


  • 李海仓----全国工商联合会副主席, 海鑫集团董事长,个人资产全国第27位(2004年);


  • 李刚进----北京首安工业消防股份有限公司首安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 刘水洋----首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 贾宝军----中国中钢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 邓崎琳----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2015年8月29日落马 ;


  • 董书通----中国镍资源控股有限公司总裁;


  • 牛和龙----安徽省合肥钢铁公司副董事长;


  • 王义芳----河北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 总经理;


  • 王子亮----河南安阳钢铁公司总经理;


  • 王根成----长沙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 刘安义----宝钢冶金建设公司党委副书记;


  • 吴旭春----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型厂厂长;


  • 樊政炜----攀枝花钢铁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 陈晓----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 谢先启----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武汉爆破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 张爱兵----湘潭钢铁公司副总经理;


  • 曹志强----湘潭钢铁公司副总经理;


  • 张渝麟----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党委书记;


  • 李永成----北京焦化厂厂长;


  • 李永健----湖北省教育厅办公室副主任;


  • 李玉田----济源钢铁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 李兆会----山西海鑫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 李向东----深圳深业(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党委书记;


  • 李宽生----中国第一冶金建设公司党委书记;


  • 邹援朝----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大副主任;


  • 陈和铁----鄂城钢铁厂总经理助理;


  • 赵平----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济师;


  • 夏琨----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法院院长;


  • 黄青峰----涟源钢铁公司副总经理;


  • 程红兵----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 谢先启----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经理;


  • 潘必义----中国第十八冶金建设公司副总经理;


  • 潘立慧----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焦化公司总经理;


  • 戴登元----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赵黎明----利盟中国公司总裁;


  • 吴峰----武汉天成冶金炉料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 夏琳----腾讯互动娱乐部门总经理 武科大计算机学院02年毕业生;


  • 解砾----新纯派生活科技公司CEO;


  • 张在东----锋尚国际董事长;


  • 张孝友----深圳劲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


  • 于文博----中国泰康人寿保险公司总经理、北京市保险学会秘书长、高级会计师;


  • 李健----中航工业飞机公司副总经理,曾任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博士后;


  • 张若生----广钢集团总经理;


  • 余子权----韶钢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 高哲发----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焦化厂厂长;


  • 曾大凡----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中国建材联合会耐火材料分会、中国硅酸盐学会耐火材料分会理事长。



文化体育界




  • 苗立杰----前国家女子篮球队队长;


  • 任蕾----国家女子篮球队;


  • 宋力维----国家女子篮球队;


  • 陈莹琦----国家女子篮球队;


  • 姜微----国家女子篮球队;


  • 池莉----当代著名女作家,1979年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原冶金医专);



姊妹学校



  • 臺灣 臺灣

    •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National Formosa University)



参考文献





  1. ^ 倪红卫同志任武汉科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武汉科技大学新闻网. 2016年6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9). 


  2. ^ 2.02.12.22.3 学校简介. www.wust.edu.cn. [2018-12-25]. 


  3. ^ 院系设置. www.wust.edu.cn. [2018-12-25]. 


  4. ^ 恒大集团 - 新闻中心. www.evergrande.com. [2018-11-16] (英语). 




外部链接



  • 武汉科技大学

  • 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 武汉科技大学新闻网

  • 武汉科技大学图书馆

  • 武汉科技大学校园地图

  • 武汉科技大学官方微博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日野市

GameSpot

Tu-95轟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