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3/40坦克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M13/40

M13 40 CFB Borden 1.jpg
於加拿大柏登基地軍事博物館展出的M13/40坦克,駕駛的車窗蓋已遺失。

类型
中型坦克
(註:按英德蘇等國家的噸位標準,該坦克僅13噸的車重只維持在輕型坦克的級別)
原产地
Flag of Italy (1861-1946) crowned.svg 義大利王國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
1940年 - 1943年
使用方
Flag of Italy (1861-1946) crowned.svg 義大利王國
 澳大利亚
 英國
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1]
参与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戰
生产历史
研发者
飛雅特、安薩爾多
研发日期
1937-1939年10月26日
生产日期
約1940年-1941年
制造数量
799輛[2]
衍生型
M14/41
M15/42
基本规格
重量
14公噸
长度
4.9公尺
宽度
2.2公尺
高度
2.39公尺
操作人数
4人



装甲
42公釐[2]
主武器
47公釐47/32 M35砲
(104發)[2]
副武器
3-4 x 8公釐 布雷達機槍(3048發)[2]
发动机
飛雅特SPA8TM40
V型液冷8汽缸柴油引擎
125 匹馬力/1,800轉[2]
功率/重量
8.92 匹/噸
悬挂
葉片彈簧
燃料容量
145公升
作战范围
210公里[3]
速度
32公里/時(平路)
制导系统
聖喬治1.25倍光學瞄準鏡


Museum at El Alamein - Flickr - heatheronhertravels (9) (cropped).jpg


M13/40坦克是義大利王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使用的一種中型坦克(「M」是指「Medio」,即義大利語的中型坦克之意,而「13」是指該車預計的車重—13公噸,「40」則是第一次的生產年份—1940年),用來取代二戰初期義大利陸軍裡的L3、L6/40和M11/39坦克。該車受英國維克斯六噸坦克的影響很多,並以早期M11/39坦克的改良底盤為基礎設計。事實上,M11/39坦克的生產工作還被縮短,以進行M13/40坦克的量產。儘管是以中型坦克的理念來設計,M13/40在裝甲與火力的標準較接近輕型坦克。M13/40坦克也是義大利軍使用最廣泛的坦克[4]




目录






  • 1 性能


  • 2 服役使用


    • 2.1 初次的行動


    • 2.2 後期在沙漠戰的使用




  • 3 優缺點


  • 4 變形


  • 5 資料來源


  • 6 參考書目


  • 7 外部連結





性能




在多塞特博文頓坦克博物館的M13/40



M13 40 CFB Borden August 2015 front.jpg


M13坦克開發時間大約從1937年起,在1938年推出原型車。雖然是由M11/39改良,然而在火力配置上更加優越,包括同軸機槍、車體機槍、甚至是車頂槍架,為這輛戰車提供基本的反步兵與防空火力配置;1939年12月,義大利為量產M13/40而提早關閉M11/39生產線,並讓生產線集中心力更換生產裝備,這個行動以後世的觀察來說為明智之舉。


裝甲由鉚接的鋼板所構成,厚度分別為車前:30公釐(同M11)、砲塔前:42公釐(M11為30公釐)、側面:25公釐(M11僅有15公釐)、車底:只有6公釐(這使它非常容易被地雷所破壞)和頂部:15公釐。車乘員於前方戰鬥艙,引擎置於車後方,傳動裝置則在前方。戰鬥艙可容納4名乘員:駕駛、機槍手兼通信士於車體,而砲手與車長則在砲塔中。


該車使用自維克斯衍生而來的傳動系統,有2個轉向架和兩側各8個的小型路輪[5],使用彈簧葉片懸吊裝置。履帶則以傳統的鋼板作骨架連結,且相當地窄。這樣的設計曾讓義軍以為在山區作戰時能有良好的機動性,但後來M13/40被部署到沙漠後則發現機動性極差。該坦克以一具125匹馬力的柴油引擎為動力,當時許多國家還未採用柴油引擎為坦克動力,是一個創新的作法且是後來的趨勢,比起汽油引擎的耗油來的少、航程較長以及引發火災的可能性較低。


該坦克的主要武器為一具47公釐主砲,能夠在500公尺的距離貫穿45公釐的裝甲板,能有效對付英軍的輕型與巡航坦克,但仍無法對付較重型的步兵坦克。共載有104發的穿甲彈與高爆彈。M13還裝有3到4座機槍:一座主砲同軸機槍和2座前方機槍,置於球形砲座。第4座機槍則彈性裝設於砲塔頂作為防空機槍。還有2座潛望鏡分別給車長和砲手使用,還有無線電作為標準配備[6]



服役使用


M13/40坦克被使用於1940年入侵希臘的行動、入侵南斯拉夫[7]與1941年的北非戰場。M13/40並沒有用於東線,義軍於當地僅裝備了L6/40小坦克和47/32自走砲。在1942年初,義軍理解到M13/40系列的火力之不足,於是趕緊在裝甲部隊中發配75/18自走砲。



初次的行動




1941年3月,義軍的M13/40坦克於的黎波里的街道上。


1940年秋季前,第一批的700輛M13/40坦克已交付給了部隊,並以每個月60-70輛的速度持續生產著[2]。M13也被用至希臘戰場,於當地嚴峻的地形中戰鬥。當希意戰爭爆發時,第131半人馬裝甲師第四戰車營第二戰車連是當地前線唯一配備M13/40戰車的部隊,這支戰車連主要在台佩萊納與克爾曲拉兩地支援步兵進攻;在1941年1月,該連4輛戰車在防禦希臘陸軍對義軍逆襲時損毀,另外有2輛戰車在3月19日攻擊作戰中損失。


北非方面,至少有57輛的M13/40被運往當地與英軍作戰,但因為抵達時間過晚而沒趕上義軍於9月發起的攻勢,而後被用到12月的羅盤行動中,主要由義大利將軍范倫鐵諾˙巴比尼(Valentino Babini)指揮的特殊裝甲旅所轄。其他又用於多爾那剛抵達的V營部隊,以及第3營的坦克抵達附近的巴爾地亞(Bardia)。經過兩天的戰鬥(1941年1月3-4日),澳大利亞軍共456人傷亡,但義軍卻有45,000人被俘。而該單位主要作戰實績卻不是進攻任務,而是1942年1月24日與25日在梅契里(Mechili)成功抵抗英軍,雖然當時義軍已兵敗如山倒,但在當地號稱擊退英軍進攻,並摧毀了25輛盟軍戰車,但盟軍自認只損失8輛。


雖然成功的滯遲攻勢,但英軍第7裝甲師已成功的迂迴該地防線,義軍只能憑藉機械化速度繼續往西北撤往綠山省,希望自錫德拉灣附近海港取得支援,放棄自德爾納港口撤離的想法。2月6-7日,英軍發起攻勢,貫穿義軍防線並撕出一個大裂口,一路推進英軍在貝達富姆(Beda Fomm)的戰線,也成功切斷了義軍往利比亞海岸撤退的路線。最後,裝備了M13/40坦克的義軍部隊因為撤退失敗而於當地損失了所有坦克。最後殘存的6輛坦克衝入了當地的英軍指揮所,但它們接連被一具2磅砲擊毀。大批的繳獲M11/39和M13/40坦克被英澳軍重新使用,裝備於澳大利亞第6師騎兵團和第6營[2]、皇家坦克團[2]直到1941年春季,它們的燃料耗盡才銷毀。


隨後又在1941年4月,參與托布魯克圍城戰的公羊師(Ariete)所使用的M13/40坦克在對付英軍的馬爾提達式坦克總處於劣勢。



後期在沙漠戰的使用




1941年4月,M13/40坦克在沙漠中急駛


1941年4月,隨著德意志非洲軍的到來,義大利軍已擁有約240輛第一線服役的M13和M14坦克。1942年,由於盟軍開始使用M3格蘭特坦克、十字軍III型以及使用6磅反坦克牽引砲的步兵部隊,M13的弱點逐漸顯現出來[8]。義軍而後在每個坦克營裝備了至少一個連的較重型的75/18突擊砲。為了提昇其防護力,義軍將許多沙袋和多餘的履帶固定到車體上,但這造成了原本動力就不足的車體變得更慢,還增加了維修的困難。


在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中,義軍首次遭遇了美製M4雪曼,同時也保有230輛M13在前線戰鬥。在幾日的戰鬥後,公羊師和維托里奧維內托師被用於軸心軍團的撤退,而同樣裝備M13坦克的半人馬師[7]則在突尼西亞戰鬥,幾乎全滅。



優缺點


M13/40坦克在二戰初雖然重量等級屬於輕戰車,類似於其他衍生自維克斯6噸戰車的兄弟車種,如波軍的7TP或蘇聯的T-26坦克。但她13噸的重量配備的裝甲厚度以及擁有的火力足以對付1940-41年的英軍坦克。主砲使用的高爆彈能有效對付牽引式火砲和步兵。使用的柴油引擎除了其本身的優勢外,容易生產也是工業發展不全的義大利的良好選擇。


然而,該坦克也有著一些缺點:柴油引擎提供了該車較長的航程,但擁有可靠性的問題,更悲劇的是義大利並沒有為他們的柴油引擎設計可靠的過濾系統,卻在更骯髒的沙漠地帶作戰,使可靠性問題加重負擔。M13的引擎同M11,但前者重量較重,導致速度變慢且過於疲勞[8]。懸吊裝置和履帶雖然夠可靠,但也影響了速度,以至於對上如馬蒂尔達那類的步兵坦克時沒有優勢。武裝在1940-41年時火力還尚算足夠,但沒有跟上德軍與盟軍的武器發展,裝甲與火力接落後兩方。該車鉚釘相接的製造方式也已經落後,大部分先進國家都改採用電焊式,可防止被敵人砲彈擊中後鉚釘於車內亂飞,進而殺傷乘員的情況。兩人砲塔也被證明比三人砲塔戰鬥效率要差。另外,大部分的坦克都沒被分發到無線電裝置。


儘管歷經了嚴峻的戰鬥,M13最後仍被使用至大戰結束,少數幾輛還於戰後保存了下來。



變形


M13/40是義大利軍在戰爭中產量最多的坦克,包括後來的變形車—M14/41共生產了超過3,000輛[9]。最後一個版本—M15/42坦克則於1943年生產,裝備了更好的汽油引擎和更長的47/40坦克砲。還另外以M13/40或M14/41的底盤製造了75/18自走砲。


M14/41坦克也是該車的變形車,但換裝更強的145匹馬力引擎和為北非作戰時設計的更佳的空氣濾器。M40突擊砲則是將M13/40的砲塔去除後改裝的產物,車上還附有無線電和其他通訊裝置。



資料來源





  1. ^ Italy's M13/40, M14/41 Medium Tanks - World War II Vehicles, Tanks, and Airplanes. Wwiivehicles.com. [2009-09-27]. 


  2. ^ 2.02.12.22.32.42.52.62.7 Carro Armato M14/41, M13/40


  3. ^ Carro M13/40. [2010-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04). 


  4. ^ The Illustrated Guide to Tanks of the World, George Forty, 2006


  5. ^ Tank Data, Aberdeen Proving Grounds Series, 1968


  6. ^ Tanks of World War II, Duncan Crow, 1979


  7. ^ 7.07.1 Italian Medium Tanks in Action, Nicola Pignato, 2001


  8. ^ 8.08.1 Carro Armato M 13/40


  9. ^ Italy's M13/40; Carro Armato Tipo M 13-40




參考書目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Pignato, Nicola Storia dei mezzi corazzati, Fratelli Fabbri editore, 1976, II volume (pag.201)

  • Maraziti, Antonio L'Ariete a Bir-El Gobi, Storia militare n.136, jan 2005 (Albertelli edizioni), pag 4.




外部連結







  • M13/40, M14/41 Medium Tanks at wwiivehicles.com


  • CARRO M13/40 at comandosupremo.com


  • M13/40 at onwar.com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GameSpot

connect to host localhost port 22: Connection refused

Getting a Wifi WPA2 wifi conn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