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鸿昌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吉鸿昌 | |
---|---|
中華民國寧夏省政府主席 | |
任期 1929年5月—1930年8月30日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95-10-18)1895年10月18日 大清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 |
逝世 | 1934年11月24日(1934-11-24)(39歲) 中國北平北平陆军监狱 |
国籍 | 中華民國 |
语言 | 国语 |
政党 | 中国共产党 |
军衔 | 军长 |
部队 | 西北军 |
亲属 | 女儿吉瑞芝 侄儿吉星文 |
经历 | |
中原大战 | |
代表作 | |
《就义诗》 《察哈尔抗战诗》 | |
军衔记录 | |
1926年 西北军旅长 1928年 西北军师长 1929年 西北军军长兼宁夏省政府主席 1930年 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 1933年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第2军军长 |
吉鸿昌(1895年10月18日-1934年11月24日),原名恒立,字世五。祖籍陕西省韩城县西原村吉家巷。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吕潭村人。著名共产党抗日将领。
目录
1 生平
1.1 纪念
2 吉鸿昌语录
2.1 察哈尔抗战诗
2.2 绝命诗
2.3 临刑前对刽子手说的话
2.4 遗书
3 家人
4 参考文献
生平
父亲吉茂松在镇上开茶馆维持生计,母亲早逝。为了帮父亲养家糊口,年幼的吉鸿昌经常拾柴禾,拣庄稼,或提篮上街卖烟丝;稍长,就帮助父亲照顾茶馆。14岁那年,因生活所迫,吉鸿昌离家到县城松盛楼首饰店当学徒。后因倒闭而回家。16岁时吉鸿昌又到周口镇增盛合杂货行当学徒,在那里苦熬了两个年头,看到了人世间的苦难。1913年8月,冯玉祥在河南郾城一带招兵。吉鸿昌毅然跑到郾城从军,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入伍之后,身高1米96,仪表堂堂、虎背熊腰,吃苦耐劳,作战勇敢,为人正直,被冯玉祥看中,很快被选入模范连受训。1917年7月,吉鸿昌被调到冯玉祥的手枪队。不久,被提升为连长。1917年夏,参加补助教导大队第2期军官班学习,成绩优异。1921年,冯部扩编为第11师,吉鸿昌被提升为第21旅43团3营营长。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从热河前线倒戈回师北京,发动 “北京政变”,吉鸿昌奉命守卫北京南苑。1925年吉鸿昌升任绥远督统署直辖骑兵团团长兼警务处长。1926年,任第36旅旅长。冯玉祥派他从兰州出兵,击败在西安围困杨虎城8个月的劉鎮華部队。冯玉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吉鸿昌参加北伐。1926年冬36旅扩编为19师,吉鸿昌升任师长。1927年5月出潼关,佔河南洛阳,7月3日在巩县附近黄沙峪夜渡汛期的黄河,换上奉军军服,奔袭占领了新乡,克安阳、沁阳等城镇,势如风卷残云,奉系军队被打得大败而逃。很快,河南局势暂告稳定。从此,吉鸿昌所部被人们称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北伐进军中的 “铁军”。[1]
1928年,任第30师师长,驻防天水。1929年夏天,吉鸿昌率部在平定甘肃匪乱后进入宁夏。当时宁夏政局混乱,为稳定形势,7月24日,冯玉祥委任吉鸿昌为第10军军长兼宁夏省主席。吉鸿昌就职宁夏省主席后,决心为民兴利革弊,在自己的像片上亲笔写下:“ 公正纯洁,为做事而做官,训练民众,使知四权运用,政治注重下层,工作适合一般民众需要。”吉鸿昌为除掉吏治黑暗,组织了考察队分赴各县考察。他还特别重视回汉合作的民族政策,派出大批政工人员,到各乡回民聚居地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只分良莠,不分回汉的道理,号召回汉两族人民团结起来;还召集回教代表开会,与代表合影留念。在这期间,吉鸿昌决心开发西北,并提出 “开发大西北” 的口号,自任开发西北总指挥。为此,部队成立拂晓读书会,组织团以上军官参加学习,后又扩大到营以上军官
1930年,参加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的中原大战,任冯玉祥军第3路总指挥,於隴海路正面大敗陳誠。兵败后被蒋介石收编,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路军总指挥兼第三十师师长,防区在河南潢川、光山一带,担任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围剿任务。但吉却向其部下和士兵们宣传“枪口不对内”、“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在三道河给鄂豫皖苏区写信,表示决不与红军打仗,还随时准备弃暗投明。1931年5月,蒋介石电令吉鸿昌向安徽金寨进剿红军,并派冷欣为特派员驻吉鸿昌总部监视,而吉拿定主意就是不打内战。1931年9月,因潢川起义未成,被迫交出兵权离开部队,以出国游历考察之名被强行挟持登船出洋。第22路军被蒋介石改编为第30军,张印湘为军长。下辖三个师:
- 第30师,彭振山任师长;
- 第31师,张印湘兼任师长;
- 第33师,葛云龙任师长。
第30军在徐州会战中奉命坚守台儿庄主要防御阵地,与日军精锐第10师团进行浴血争夺,为台儿庄战役获胜奠定基础。
吉鸿昌在国外,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挂在身上,用英文仔细地写上:“I am Chinese!”,他曾怒斥陪同的使馆参赞:“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他还通过接受记者的采访,以事实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并谴责英国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和蒋介石对日妥协的行径。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吉鸿昌得知后,执意中断在国外的“考察”,摆脱特务监视回国。2月28日吉鸿昌抵上海。通过原西北军中的中共地下党员与上海党组织接头,不久返回寓居天津,秘密与中共华北政治保卫局联系。不久,他就整理出版了17万字的《环球视察记》。1932年,回国居天津。1932年10月20日前后,吉鸿昌从上海只身潜入鄂东北麻城宋埠等地,以寻找和看望他的旧部官兵为名,试图拉出30师88旅,89旅,90旅,投奔鄂东北苏区。但是只有一个90旅愿意起义,国军第13师围追堵截,这个90旅很快哗变,吉鸿昌派去策反的副官被30师师长残杀。大约是11月底12月初,即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之时,吉鸿昌离开苏区。
1933年,在热河抗战、長城戰役后,日军占领察哈尔部分地区。3月25日,吉鸿昌乘火车抵张垣。中共张垣特委派出吴化之与吉鸿昌联系,担任吉鸿昌统率的抗日部队的政治部主任。5月26日,吉鸿昌与冯玉祥、方振武、佟麟阁在察哈尔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2军军长,后任北路前敌总指挥。何应钦断绝对抗日同盟军一切经费补给途径,吉鸿昌毁家纾难拿出6万元购置军火。至7月12日同盟军攻占多伦(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康保、寶昌、沽源等4座县城,将日满伪军驱出察境。[2]因为当时全面抗战尚未爆发,蒋介石认为该军妨害统一政令、破坏国策,令何应钦指挥16个师逼近察哈尔。
8月5日,冯玉祥将察军政大权交给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宋哲元,撤销抗日同盟军总部。吉鸿昌、方振武等部则公开中国共产党身份,率领余下部队在察哈尔南部地区寻机建立新苏区。
9月,部队辗转到赤城县北的独石口后,在进军商都准备与抗日将领高树勋会师时,遭国军多番阻击,便决定“抗日讨贼”,南下攻打由何应钦所率中央军重兵把守的北平。国民革命军驻北平城防部队受到偷袭后反攻,将吉鸿昌等部逼退至当时中、日两军驻地中间地带,国军与日军达成一致围攻其残部。为避免全系被歼,吉鸿昌、方振武接受国民政府收编剩余部队、二人离队出洋的和谈条件。[3]
1933年秋,吉鸿昌乔装辗转回到天津。为安全起见,他先住进了六国饭店。1933年冬,吉鸿昌与宣侠父建立了联系,不久他们二人化装到上海,与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军委代理书记王世英接上了关系,汇报了察哈尔抗日的详细经过。
1934年3月,宣侠父介绍吉鸿昌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陪吉鸿昌到上海履行了入党手续。1934年4月初,南汉宸受党的指示也来到天津。吉鸿昌和南汉宸、宣侠父、任应岐等制定了中原暴动计划,拟把当时正在江西参加“剿共”的吉鸿昌旧部两个师的兵力拉回河南,再和地方民团组织联合起来,组织十几万人的中原暴动,再拉到西北与杨虎城会合。1934年5月吉鸿昌在天津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任中央委员会内中共党团领导成员。建立有冯玉祥、李济深、方振武、任应歧等反蒋抗日力量代表在内的大同盟中央委员会。在他家三楼一角,设立了一个秘密印刷所,和宣侠父出版机关刊物《民族战旗》。继续从事兵变和策反中央军等工作。6月,吉鸿昌、南汉宸秘密与西安杨虎城将军取得联系,并得到杨虎城的援助。1934年8、9月間,被派往安徽進行發動武裝抗日的人員被捕,暴露了吉鴻昌在天津組織訓練武裝力量的工作。[4]11月9日晚,在天津国民饭店二楼45号房吉鸿昌、任应岐、刘少南及李干三秘密开会的房间,被中国国民党力行社华北区郑介民、天津站陈恭澍派遣的特务吕一民、吕问友闯入开枪,刘少南中弹当即死亡。跳弹伤及吉鸿昌的右肩,被天津法租界工部局逮捕。11月13日,孔祥熙、宋美龄由绥远经北平至津,对法租界施加压力并以买通法工部局。11月14日,吉、任被引渡至天津公安局审讯,后又被押往国民党第五十一军军法处受审,关押于曹家花园陆军监狱(今河北区月纬路64号)。11月22日吉鸿昌、任应岐及吉鸿昌的连襟林少文等3人移送国民政府北平军分会,羁押在北平陆军监狱(今东城区炮局胡同21号),由軍法處訊办,国民党中央军令:
“ 以吉、任累次逞兵作乱,危害民国,通辑有案。更在津勾结共产党,应即按照《紧急治罪法》将吉、任二犯执行枪决。”
11月24日在北平陆军监狱以“扰乱治安、加入共党、危害民国”、“该两犯已供认不讳”,吉鸿昌与任应岐被执行枪决。当时天津《大公报》报道,最后时刻,吉鸿昌披上黑色斗篷,大步走上刑场,一路上 “态度从容,谈笑自若”。吉鸿昌在雪地上,他以树枝为笔,大雪为纸,写下了就义诗。
吉鸿昌对刽子手说:“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个椅子来,我得坐着死。”坐在椅子上,吉鸿昌又向刽子手说:“ 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你在我的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当刽子手在吉鸿昌面前举起枪时,吉鸿昌最后高呼:“ 抗日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口号而引弹。当时的《全民报》报道:“ 二人遗嘱毕,均为捆绑,即就该狱后院,令二人坐于地下,各饮一弹身亡。”《新天津》详细报道了枪决情形:“ 两氏阅 '死刑' 判决后,面容突变,但仍力持镇静,当向陆军监狱当局索纸和笔,各立遗嘱一纸,致其家属……各饮一弹即毙命。”
遗孀胡鸿霞为尽快领回丈夫遗体,了解遗书的内容,冒着严寒来到国民党北平军分会,但当局不许胡鸿霞领走丈夫的遗体取回遗书。胡鸿霞愤怒至极,头撞在军分会的铁门栏杆。胡鸿霞咬牙将唯一的住宅抵押出去,换回8万元钱,通过掮客买通了陆军监狱典狱长,在吉鸿昌就义四天后领回了丈夫的遗体。“在吉鸿昌贴身小褂的口袋里,胡鸿霞发现了一根小铅笔头和一张小小的香烟纸,上面写着几行字,一行写着‘不要告诉我太太知道’;另一行是‘不要厚殓’。吉鸿昌的家人和部属遵照遗嘱将其入殓后,灵柩暂厝北平长春寺,原拟安葬在天津,后担心会遭到力行社特务的破坏,1935年春,吉鸿昌的四弟吉加昌亲赴北平,同嫂嫂胡鸿霞及其幼子幼女一起,将灵柩乘火车运至许昌,然后由乡亲用马车将灵柩运回家乡吕潭镇安放在故居堂屋内,院中搭建了灵棚,一连数日接受亲朋、故友、乡亲们的吊唁。吉鸿昌烈士安葬后,他童年时的好伙伴童运良,主动承担起看坟的义务。生前创办的中山学校的师生,清明节都要开展扫墓和纪念活动。1964年,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根据全国各地群众方便悼念的建议,征得遗孀胡鸿霞的同意,作出决议,将吉鸿昌烈士的遗骨迁葬于郑州“河南省烈士陵园”。在停灵的日子里,又重新进行了油漆,省市县领导和群众代表举行了安葬仪式。
解放后,刺杀吉鸿昌的特务吕一民、吕问友匿居天津。1951年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公安人员捕获,解送天津军事管制委员会军法处审理。审讯中,二人对刺杀吉鸿昌将军的事实供认不讳。1951年3月31日,天津市人民法院判处吕一民、吕问友死刑。[5]
纪念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时,中共中央决定授予吉鸿昌“革命烈士”称号。
吉鸿昌旧居,又名“红楼”,位于当时的天津法租界的霞飞路(Avenue Joffre)(今和平区花园路5号),作为天津租界时代的重要建筑之一留存下来。该建筑目前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6]和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7]。
吉鸿昌烈士墓,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烈士陵园内,有墓冢、纪念亭,亭内立有胡耀邦题词的纪念碑等。汉白玉墓碑上刻有吉鸿昌就义前写的誓言。
1921年,时任营长的吉鸿昌与父亲吉筠亭共同筹资,利用吕潭镇上的龙王庙兴办了吕北初级小学。教科书文具由学校免费供应,家庭特别困难者,衣服鞋袜由学校特别补助。1928年秋,校名改为私立中山小学校。1929年升任宁夏省主席的吉鸿昌,在吕潭镇西北隅贾鲁河畔置地50亩,开始兴建新的校舍,1930年秋招收三年制师范1班,至1931年夏,新校舍竣工后,各年级学生都搬进新校舍上课。原来招的师范班,因省教育厅不予备案而停招。接着吉鸿昌购置校田,捐固定基金,呈准备案,重组校董会,详定学校管理条例。条例中特别规定:“董事会的吉姓人不准管学校经济”,将校名改为河南省私立吕潭中学校。从小学至师范,各科齐全,免费收取学生。1931年吉鸿昌父亲吉筠亭病逝,吉鸿昌回乡奔丧在全体师生大会上,曾讲过这样一段话:“都说我们父子是大傻瓜,有钱不置庄田给子孙造福,却把大批的钱扔在学校里。”他说到这里哈哈大笑几声,接着说道:“我办学有两种想法:一是培养出大量人才,才能使国家强盛,不受帝国主义侵略;二是我看古往今来当武将的很少有好下场,一旦跌倒,难免家灭满门,财产充公。所以我想,与其叫别人充公,何如早些我自己充公,给国家、给老百姓办一点有益的事情?”1934年11月24日,吉鸿昌被枪决那天在给吕潭镇乡绅冯欣农、马遐富等人的遗书中说:
“欣农、仰心、遐福、慈情诸先生鉴:昌为时代而死矣,家中事及母亲已托二、三、四弟奉养,儿女均托洪霞教养不必回家,在津托喻先生照料教育,吾先父所办学校校款欣农遐福均悉,并先父在日已交地方正绅办理,所虑者吾死后恐吾弟等有不明白之处还要强行分产,诸君证明已有其父兄遗嘱,属吕潭地方学校教育地方贫穷子弟而设款项皆由先父捐助,非先父兄私产也。永昌弟鉴:兄死矣家产由先父已分清学校款您不必过问,您嫂洪霞教养两子您能照料则照料否则不必过问,听之可也,有不尽之言大家商量办去,我心已乱不能再往下写,特此最后一信祈兄等竭力帮助生者感激死者结草鉴书匆匆不尽馀言。
吉鸿昌手启
十一月廿四日”
1935年5月省教育厅督学李在谦到学校视察。至1939年秋,吕潭寨墙被黄水包围,校田被淹,日寇入侵,经费来源大部分断绝,学校才被迫停办。1942年秋,吉鸿昌的三弟吉卜五曾续办这个学校,名为私立吉氏小学校。1944年11月24日,中山学校校董会和全体师生举行大会,纪念吉鸿昌烈士逝世十周年,并立“经文纬武”大匾,以志纪念。到1944年冬,黄水整个吞没了吕潭镇,学校被迫停办。1947年,吕潭镇设立了扶沟县第三区人民政府,这年冬季利用学校南院残留校舍,又复办了这个学校。定名为“鸿昌小学校”。1949年春,第四野战军第120、128师途经吕潭,全体指战员在烈士墓前开会纪念,部队首长为学校亲笔题字“鸿昌学校”。1950年春,改名为吕潭完全小学校。1969年“扶沟县吕谭中学”。1978年,又改为吉鸿昌学校。1984年扩建学校。1985年扶沟县敦聘任天津市政协常委吉瑞芝兼名誉校长。2006年5月,吕潭学校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它的附近相继建成“吉鸿昌小学”“吉鸿昌初级中学”和“吉鸿昌职高”三所现代化学校。吉鸿昌与父亲创办的吕潭学校曾培养出著名新闻工作者、《光明日报》总编辑穆欣、天津市副市长李中恒、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李子木(1918年2月-2006年10月20日)、河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林(1978.9~1982.2在任)等人。
1971年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一次会上指出指出:“吉鸿昌同志由旧军人出身,后来参加共产党,牺牲时很英勇,从容就义,很有必要把他的事迹出书。”1984年,邓小平为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吉鸿昌将军牺牲五十周年纪念辑》题写了书名。聂荣臻元帅亲笔题词:“民族英雄吉鸿昌烈士永垂不朽!”1995年,吉鸿昌诞辰100周年之际,政治局常委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刘华清为吉鸿昌题词。
坐落在扶沟县城内的吉鸿昌将军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前身是扶沟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62年,1979年在原址基础上开始筹建“吉鸿昌烈士纪念馆”,1984年11月24日,在吉鸿昌牺牲50周年之际建成并对外开放。1995年吉鸿昌诞辰100周年之际,更名为“吉鸿昌将军纪念馆”,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写了馆名。扶沟县于2007年开始规划建设吉鸿昌将军纪念馆新馆,2009年11月24日吉鸿昌就义75周年,吉鸿昌将军纪念馆新馆正式开馆。2014年9月初,国家公布了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入选。吉鸿昌将军纪念馆位于扶沟县城鸿昌大道东段,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基本陈列面积2600平方米。馆区由主馆、纪念广场、国防教育园、休闲公园四部分组成。主馆内设四个主展厅、一个多功能厅、一个廉政教育厅和半景画馆等。馆前广场上威武屹立着吉鸿昌将军青铜塑像,铜像高7.9米、重6吨,是由扶沟县群众和社会各界捐资所铸。广场西侧是国防教育园,放置有一架退役的歼-6战斗机、一辆坦克及两部大炮等。
位于天津市和平区中心公园内的吉鸿昌雕像
吉鸿昌故居---天津市和平区花园路4号,现为和平医院。
2009年9月14日建国六十周年前夕,吉鸿昌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故事片《吉鸿昌》,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由李光惠、齐兴家执导,达奇主演,于1979年上映。该片获得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最佳编剧奖。吉鸿昌的就义诗由作曲家雷振邦谱曲,姚仲儒演唱,是电影《吉鸿昌》插曲。
吉鸿昌语录
察哈尔抗战诗
有贼无我,有我无贼。非我杀贼,即贼杀我。半壁河山,业经改色。是好男儿,舍身报国!
绝命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临刑前对刽子手说的话
“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个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接着又说:“我为抗日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遗书
1934年11月24日,吉鸿昌就义前几个小时,向法庭要了笔墨和信纸,给夫人胡红霞留下遗书手迹(现被天津市博物馆收藏):
“红霞吾妻鉴: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俞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家中继母已托二、三、四弟照顾、教(孝)敬,你不必回家可也。”
吉鸿昌牺牲前写给三个弟弟的遗嘱:
“ 国昌、永昌、加昌等见字兄己死矣,家中事俱己分清,你嫂洪霞及小儿鸿男、悌悌由您洪霞嫂教养,吾弟急手足之情照应可也,唯兄所恨者先父去世嘱托继母奉养之责,吾弟宜竭力孝敬不负父兄之托也。
兄吉鸿昌书 十一月二十四日十一时冲”
家人
- 吉鸿昌的父亲吉筠亭,在家乡开茶馆为生。1931年病逝。在墓碑上镌刻着他对吉鸿昌的教诲:“做官即不许发财”。2016年12月,在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吕潭学校旧址发现《吉筠亭先生事略碑》,该碑刻立于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五月三十日,乃吉鸿昌父亲吉筠亭先生去世3周年之际所立,距吉鸿昌就义不到6个月。囿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此碑竖立不久即掩埋于地下。该碑记述了吉鸿昌的父亲《吉筠亭先生事略》计876字及《吉筠亭先生遗嘱》计376字,内容包括吉筠亭携子吉鸿昌等创办吕潭中山学校的情况,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 夫人胡红霞,1908年生。育有二女一子。吉鸿昌就义时,胡红霞把房子抵押给军阀周荫人当了8万元,为吉鸿昌收敛遗体料理后事。1949年胡红霞受邀参加了开国大典。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发布《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1953年7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为吉鸿昌烈士签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授予遗孀胡红霞。1970年胡红霞在天津病故。
- 长女吉德明,1928年生,1931年夭折。
- 长子吉兰泰,1930年出生,退休前在天津当中学教师,为人比较低调,不愿抛头露面。
- 女儿吉瑞芝,1932年生。吉鸿昌就义后随母亲隐姓埋名。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后,才恢复吉姓。1950年吉瑞芝陪母亲回到扶沟县老家为父亲移灵扫墓,面对数十万父老乡亲,她第一次登台讲述了父亲的事迹。吉瑞芝1952年考进天津师范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69年吉瑞芝调天津市政协工作,2000年退休。[8]。 吉瑞芝有一子二女。
- 侄兒吉星文,國民革命軍抗日名將,八二三炮战中中弹身亡。
- 夫人胡红霞的姐夫林少文,作为共产党嫌疑犯,与吉鸿昌一起被羁押在北平陆军监狱,作为陪绑犯亲眼目睹了吉鸿昌就义全过程。林少文一出监狱,便找到胡鸿霞,向她讲述了吉鸿昌就义前后的详细情况。林少文叫胡鸿霞赶快拿出纸和笔,记下吉鸿昌写下的就义诗,并告诉胡鸿霞,吉鸿昌的遗书还在敌人手里。
参考文献
^ 周奕<一場戰爭與兩個政黨>,《明報》,香港,2005年7月7日,D10世紀版
^ 同上
^ CCTV-10“探索·发现”栏目历史纪录片《抗日同盟军》
^ 天津抗战纪事. 天津图书馆. [2014-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7).
^ 冯晓蔚:“蒋介石屠杀抗日名将吉鸿昌”,《文史月刊》2005年第9期
^ 天津市人民政府,一九九七年六月二日公布
^ 天津市人民政府,二零零五年八月三十一日公布
^ 我的父亲吉鸿昌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吉鸿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