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历史
本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12年9月30日) |
互联网的主要前身为阿帕网。1974年美国国防部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ARPA)的罗伯特·卡恩和斯坦福大学的文頓·瑟夫开发了TCP/IP协议,定义了在电脑网络之间传送信息的方法。1983年1月1日,ARPA网将其网络核心协议由网络控制程序改变为TCP/IP协议。ARPA网使用的技术(如TCP/IP协议)成为了以后互联网的核心。它采纳的徵求修正意見書过程,一直是发展互联网协议与标准所使用的机制,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
除ARPA网之外,早期的计算机网络还有UUCP、Usenet、Bitnet、CSNET和多种商用X.25网络等。
各计算机网络的整合与全球互联网的形成
1986年成立的互联网工程工作小组及1992年成立的互联网协会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方案的甄选、互联网协议和标准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
任职于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蒂姆·伯纳斯-李于1990年底推出世界上第一个网页浏览器和第一个网页服务器,推动了万维网的产生,导致了互联网应用的迅速发展。
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网络文化的发展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电子数据交换已经被一些企业采纳作为一种商务手段,但应用范围比较有限。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各种新的商务模式成为可能。尽管经历了2000年代初期的互联网泡沫,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加,互联网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的便捷、即时与互动性,也催生了许多像MySpace、Facebook、Youtube、这样的虚拟社区及相应的网络文化,即時通訊軟件如WhatsApp、Wechat,以及维基百科和维基媒體等自由協作式百科全書。同時,也帶來像Google Map、Google Earth及Google street view等提供全球地圖、全球衛星圖、和城市街景等服務。流動上網的方便也帶來流動支付的盛行,比喻Apple pay、Google pay、Samsung pay、Wechat pay、支付寶等服務。
2009年,首個由非政府,網民營運下的開源去中心化的加密電子貨幣 - 比特幣正式面世。2011年,比特幣匯率首次超越1美元。
2010年,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推出首個非英語的互聯網國際化域名(domain name)。
相關條目
- 互联网
- 万维网
- ARPANET
- BITNET
- UUCP
- Usenet
互联网工程工作小组/互联网协会
- 全球網際網路使用率
- TCP/IP协议
- 網路器械公司
- 蒂姆·伯纳斯-李
搜索引擎/网络论坛/網誌
- Web 2.0
- Web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