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理苗文

Multi tool use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柏格理苗文 Pollard Miao | |
---|---|
类型 | 元音附标文字 |
语言 | 苗语滇东北次方言 |
创造者 | 柏格理 |
使用时期 | 1905年至今 |
ISO 15924 | Plrd、282 |
书写方向 | 从左到右 |
Unicode范围 | U+16F00–U+16F9F |
注意:本页可能包含Unicode的国际音标。 |
使用柏格理苗文书写的经文(摄于云南民族博物馆)
柏格理苗文,又称为滇东北老苗文、石门坎苗文、框式苗文,是由英国传教士柏格理发明的拼音文字,以记录苗语滇东北次方言。
目录
1 历史
2 字母
3 Unicode
4 参考文献
5 参见
6 外部連結
历史
1905年,英国卫理公会传教士柏格理在苗族教徒杨雅各、汉族教徒李司提反等协助下,在贵州威宁的石门坎地区创制了柏格理苗文。这套文字创制以后主要用于苗族基督教活动,曾出版过根据这一文字翻译的圣经、赞美诗等。使用地主要包括贵州的威宁、赫章、水城、紫云,云南的彝良、大关、永善、寻甸、楚雄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6年对滇东北老苗文进行拉丁化改革,称为滇东北苗文(新苗文)。1982年,云南省还曾在柏格理苗文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与规范,在楚雄、昆明、玉溪、曲靖等地方推广。[1]据1980年代的估计,在使用苗语滇东北次方言的约25万苗人中约有5万人能够熟悉掌握这套文字。[2]2010年成立了石门坎苗文教育普及促进会。[3]
此外,传教士张尔昌(Gladstone Porteous)创制的柏格理彝文(黑彝文)、传教士王怀仁(George E. Metcalf)创制的格柏理傈僳文(框格式傈僳文)也都是参考了柏格理苗文制定的。[2]
字母
柏格理苗文由表示声母的大字母与表示韵母的小字母组成,字母原型取自于克里字母(Cree)、拉丁字母及英语速写符号等。这种文字属于元音附标文字,通过小字母在大字母的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声调与清浊。[4]
Unicode
苹果电脑公司的约翰·詹金斯(John Jenkins)于1997年提议Unicode收录柏格理苗文。2012年1月,Unicode 6.1中正式加入了柏格理苗文,位于U+16F00–U+16F9F。
苗文 Unicode.org chart (PDF) |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A | B | C | D | E | F |
|
U+16F0x |
𖼀 |
𖼁 |
𖼂 |
𖼃 |
𖼄 |
𖼅 |
𖼆 |
𖼇 |
𖼈 |
𖼉 |
𖼊 |
𖼋 |
𖼌 |
𖼍 |
𖼎 |
𖼏 |
U+16F1x |
𖼐 |
𖼑 |
𖼒 |
𖼓 |
𖼔 |
𖼕 |
𖼖 |
𖼗 |
𖼘 |
𖼙 |
𖼚 |
𖼛 |
𖼜 |
𖼝 |
𖼞 |
𖼟 |
U+16F2x |
𖼠 |
𖼡 |
𖼢 |
𖼣 |
𖼤 |
𖼥 |
𖼦 |
𖼧 |
𖼨 |
𖼩 |
𖼪 |
𖼫 |
𖼬 |
𖼭 |
𖼮 |
𖼯 |
U+16F3x |
𖼰 |
𖼱 |
𖼲 |
𖼳 |
𖼴 |
𖼵 |
𖼶 |
𖼷 |
𖼸 |
𖼹 |
𖼺 |
𖼻 |
𖼼 |
𖼽 |
𖼾 |
𖼿 |
U+16F4x |
𖽀 |
𖽁 |
𖽂 |
𖽃 |
𖽄 |
|||||||||||
U+16F5x |
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16F6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16F7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16F8x |
𖾏 |
|||||||||||||||
U+16F9x |
𖾐 |
𖾑 |
𖾒 |
𖾓 |
𖾔 |
𖾕 |
𖾖 |
𖾗 |
𖾘 |
𖾙 |
𖾚 |
𖾛 |
𖾜 |
𖾝 |
𖾞 |
𖾟 |
参考文献
^ 罗兴贵. 谈谈滇东北方言苗文的统一. 贵州民族研究. 2000, (3).
^ 2.02.1 邓章应. 传教士所创民族民字概说.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2 (3).
^ [1][永久失效連結] 石门坎苗文教育普及促进会第一次会议记录
^ 高文德. 《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
参见
- 苗文书写系统
外部連結
Description of the Pollard script. Omniglot. [2012-01-03].
Edwin Dingle. Across China on Foot. Project Gutenberg. [July 29, 2005]. Dingle describes how Sam Pollard used positioning of vowel marks relative to consonants to indicate tones.
|
|
1nE7 OUdnmv4NOlNm8vxU,7NrsVM7 4c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