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幽蓟十六州或燕雲之地,古代地理名詞,即今北京、天津海河以北,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包括燕薊節度使所轄的燕、蓟等十一州,與河東節度使所轄的雲、蔚等五州。
幽州為漢朝時北京名稱,「燕雲」一名見於《宋史·地理志》。燕雲十六州東西寬約600公里,南北長約200公里,總面積約120,000平方公里。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餘的雲、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山的西北。所处地勢居高临下,易守難攻,自秦漢以來,此地區自古為抵禦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戰略要地,歷朝皆派有重兵駐守。
后晋皇帝石敬瑭(原为后唐河东节度使)於936年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扶植其建立後晋,契丹首領耶律德光与石敬瑭结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做為回報,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間數個王朝都未能将燕雲十六州完全收復(期間瀛、莫于后周时被收復),持续近二百年。[1]
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目录
1 範圍
2 歷史
2.1 五代十国
2.2 宋朝
2.3 元
2.4 明朝
3 注释
4 参考文献
5 外部链接
6 参见
範圍
燕幽薊節度使轄區
幽州(或作燕州):今北京
蓟州:今天津薊州
顺州:今北京顺义
檀州:今北京密云
儒州:今北京延庆
瀛州:今河北河间
莫州:今河北任丘北
涿州:今河北涿州
新州:今河北涿鹿
妫州:今河北怀来
武州:今河北宣化
|
河東節度使轄區
云州:今山西大同
蔚州:今河北蔚县
应州:今山西应县
寰州:今山西朔州东
朔州:今山西朔州
|
歷史
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之后,沙陀人李克用建立后唐。到末帝李从珂继位时,大将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後來末帝開始對石敬瑭起疑,石敬瑭也暗中謀自保。石敬瑭以多病為理由,上表請求朝廷調他往其它藩鎮,借此試探朝廷對他的態度。末帝在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改授石敬瑭為天平節度使,並降旨催促赴任。石敬瑭懷疑末帝李从珂對他起疑心,便举兵叛变。後唐派兵討伐,石敬瑭被圍,向契丹求援。九月契丹軍南下,擊敗唐軍。石敬瑭在十一月受契丹冊封為大晉皇帝,認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然後向後唐都城洛陽進軍,末帝在閏十一月(937年1月)自焚,後唐遂亡。石敬瑭滅後唐後,建立后晋,在938年按约定将燕雲十六州献给契丹。
燕雲十六州被割让以后,中原王朝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和人工防线,契丹人也开始从单纯的游牧民族,过渡为游牧与农耕相交杂的民族。在燕雲十六州,汉族也和契丹族混居,或通婚和漢化。
顯德六年(959年),後周王朝世宗柴榮率軍攻遼國,水陸並進,一個多月內收復瀛、莫、寧(河北靜海縣南)三州,以及益津關(河北霸縣)、瓦橋關(涿縣南,又稱雄县,今雄安新區所在地)、淤口關三關。五月,欲攻取幽州(今北京)時,因病重班師,六月十九日,崩於東京(今河南開封)。[1]
宋朝
宋朝開國後,北宋面對契丹鐵騎由燕雲十六州疾馳而至的威胁,在汴京附近廣植樹木。宋太祖赵匡胤不忘收复燕云,曾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贖回失地。宋朝还在河北南部兴建“北京”大名府和辽国对峙。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灭北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太宗中箭逃走。之後北宋一直未能收复此地。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抵澶州北城,後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史稱“澶渊之盟”,之後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至此無法收復燕云十四州。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订立「海上之盟」,約定聯合滅契丹建立的遼後,金國歸還燕雲十六州。於是宋預置了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金國皇帝完顏·阿骨打把遼天祚帝趕到燕山以西之後,于1123年二月把太行山(后明在此建内长城)以南的燕京[註 1]、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如约归还[註 2]宋王室。
金國在完顏·阿骨打死后,立即藉口以張覺事变为由伐宋。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又佔領燕京地区。第二年金國大舉南下,俘虜了大宋徽欽二帝(宋徽宗、宋欽宗),史稱“靖康之難”即岳飛《滿江紅》詩詞裡的靖康難,宋金之戰由此開始。宋朝皇室亦被迫南遷臨安(今杭州),史稱南宋。
1153年金帝完顏亮把幽州變為金中都,改名燕京並定為金國首都。
元
主条目:元朝
1213年,燕雲十六州又被蒙古占领。成吉思汗大軍南下,橫掃河北,二年後(1215年),中都為蒙古佔領,金國南遷開封(北宋故都),疆土僅剩黃河南北之地,1234年蒙古滅金。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2年忽必烈将金中都改名大都(今北京市)並定都於此,後来南宋亦為元朝所滅。[1]
明朝
主条目:明朝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遣徐達、常遇春攻克大都,重新夺得了燕雲十六州。[1]
注释
参考文献
^ 1.01.11.21.3 幽云十六州历史背景与传奇故事介绍. 凤凰网 旅游频道. 2011-04-17.
外部链接
参见
五代十国历史事件
|
---|
|
五代 |
唐末民变 · 白馬之禍 · 柏鄉之戰 · 洛阳兵变 · 邺都之乱 · 興教門之變 · 兒皇帝 · 割让燕云十六州 · 契丹灭晋 · 後周代漢 · 高平之战 · 后周攻后蜀之战 · 顯德毀佛 · 后周攻南唐之战 · 陈桥兵变 · 北宋统一战争
|
---|
|
十国 |
劉龑称帝 · 王建建蜀 · 孟知祥称帝 · 吴越建国 · 王審知建閩 · 李昪称帝 · 白藤江之战 · 北汉建國 · 后周攻南唐之战
|
---|
|
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東周(春秋 → 戰國) → 秦朝 → 漢朝 → 三國 → 晉朝/十六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國 → 宋朝/遼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
|
|
明朝歷史
|
---|
|
前期 |
元末民变 · 红巾军起义(韩山童被杀、韩林儿起义、徐寿辉起义、郭子兴起义、张士诚起事) · 二十四将 · 三打集庆 · 统一江南(灭陈友谅、洪都保卫战、鄱陽湖之戰 · 灭张士诚 · 灭方国珍 · 平定闽、广) · 北伐和统一(徐达北伐、洪武北伐、攻取河南和山东、攻克河北和上都、平定山西与收复甘肃、平定云南、平定四川、收回燕雲十六州、平定辽东、金山之戰、捕魚兒海之戰) · 进军西藏(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朵甘行都指揮使司、俄力思軍民元帥府) · 创建衛所制 · 建都之议 · 洪武之治 · 洪武大移民(洪洞大槐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 茶马贸易 · 废中书省 · 都布按三司(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 · 海運弛禁 · 朱元璋反腐 · 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藍玉案) · 南北榜案 · 建文改制 · 靖难之役 · 壬午之难 · 永乐迁都(順天府、故宫) · 永乐盛世 · 内阁建制 · 厂卫( 锦衣卫、东厂、西厂、內行廠) · 郑和下西洋 · 经营南海(永乐群岛、永樂环礁、宣德群岛、永乐龙洞、郑和群礁、于锡兰山国之战、舊港宣慰司) · 万国来朝(朝鲜、安南、琉球、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浡泥、呂宋、苏禄、合猫裹、美洛居、婆罗、古麻剌朗、冯嘉施兰、真腊、帖木兒等) · 确立宗藩 · 三大营(五軍營、三千營、神机营) · 南征安南 · 統治安南(交趾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蓝山起义) · 贵州建制 · 三宣六慰 · 唐赛儿民变 · 明成祖北伐 · 经营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亦失哈巡视东北、奴儿干城、永宁寺、永宁寺碑、建州三衛、辽东都司) · 陈诚出使西域(《西域番国志》、《西域行程记》) · 永乐大典 · 朱高熾監國 · 高煦之亂 · 仁宣之治 · 三杨辅政 · 宣宗廢后 · 票拟制度 · 建立哈密卫
|
---|
|
中期 |
王振擅政 · 麓川之役 · 浙閩民變 · 大同之战 · 土木之变 · 景泰继统 · 午門血案 · 京师保卫战 · 易储之争 · 夺门之变 · 曹石之變 · 重修《寰宇通志》 · 汪直擅政 · 鄖陽民變 · 藤峽盜亂 · 哈密之爭 · 固原盜亂 · 河套之患 · 成化新风 · 王文素与《新集通證古今算學寶鑑》 · 弘治中兴 · 九邊建制 · 南徽北晋 · 滿倉兒案 · 海運嚴禁 · 郑旺妖言案 · 劉瑾擅政 · 安化王之乱 · 寘鐇之亂 · 劉六劉七民變 · 川蜀盜亂 · 武宗南巡 · 应州大捷 · 寧王之亂 · 南贛盜亂 · 江彬擅政 · 王阳明与阳明学 · 世宗继统 · 大禮議 · 佛朗機〔葡萄牙〕人東來(葡佔屯門、屯門海戰、西草灣之戰、雙嶼港、租借澳門) · 大同兵變 · 更定祀典 · 嘉靖南巡 · 迁陵之议 · 岑猛之亂 · 壬寅宮變 · 嘉靖中兴 · 楚藩宮變 · 嚴嵩擅政 · 北虜南倭 · 戚继光抗倭 · 李福達之獄 · 议复河套 · 庚戌之变 · 嘉靖大地震 ·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
---|
|
晚期 |
隆慶新政(隆庆开关、 俺答封贡、開中法) · 张居正辅政(一条鞭法、考成法、王国光著《万历会计录》、潘季驯治河) · 萬曆中興 · 重修长城 · 萬曆三大征(寧夏之役、朝鮮之役、播州之役) · 秦良玉与白桿兵 · 國本之爭 · 萬曆怠政 · 齐楚浙党 · 朱載堉与十二平均律 · 伊利亞〔西班牙〕人東來(呂宋大屠殺 · 明西聯軍滅林鳳) · 明缅战争 · 礦稅之弊 · 妖書案(第一次妖書案、第二次妖書案) · 楚藩案(楚太子案、楚宗劫槓案) · 明末三大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 · 東林黨爭 · 光宗中兴 · 和蘭〔荷蘭〕人東來(沈有容諭退紅毛番、澎湖之戰、崇祯明荷海战) · 天主教再次传入(西學東漸、利玛窦、聖教三柱石、南京教案、《崇祯历书》、《几何原本》、红夷大炮) ·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 建州女真叛明 · 薩爾滸之戰 · 三饷加派 · 奢安之亂 · 徐鴻儒民變 · 熊廷弼和孙承宗抗金 · 魏忠賢擅政(阉党) · 复社之兴 · 王恭廠大爆炸 · 袁崇焕督師薊、遼(关宁锦防线、宁远之战、宁锦之战、诛杀毛文龙) · 崇禎治亂 · 寧遠兵變 · 清兵入塞(京畿之戰、遵永大捷、宣大之戰、第二次京畿之戰、北直隸山東之戰、第二次北直隸山東之战) · 第一次皮岛海战 · 第二次皮岛海战 · 走西口 · 己巳之變 · 沙定洲之亂 · 吳橋兵變 · 英格蘭〔英國〕人東來(伊丽莎白一世与万历帝书、虎門之戰) · 《天工开物》 · 徐霞客遊記 · 天灾不断(低温、鼠疫、水灾、旱灾、蝗灾) · 吳有性与《温疫论》 · 松錦之戰(洪承畴降清、祖大寿降清) · 明末民變(王二起義、張獻忠起義、李自成起義、朱仙鎮之戰、凤阳之战、荥阳大会、开封之战、瑪瑙山之戰、襄阳之战) · 孙传庭抗击大顺军 · 盧象昇練天雄军 · 「四正六隅」灭流寇 · 曹文詔殉国 · 三顺王(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 · 南迁之议 · 甲申之變 · 一片石之战 · 李自成称帝 · 吴三桂降清
|
---|
|
南明 與 明鄭
|
南明紛立(弘光、魯王、隆武、紹武、永曆) · 入關戰爭 · 江北四鎮(高杰、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 · 青州之变 · 大顺军灭亡(潼关战役、陕北战役、李自成被杀) · 南渡三案(大悲案、假太子案、童妃案) · 马、阮党争 · 左良玉清君側 · 联虏平寇 · 睢州之变 · 潞王监国 · 张献忠称帝 · 剃髮易服 · 圈地投充 · 满清大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南昌之屠、大同之屠、四川大屠殺、廣州之屠) · 反清复明(金声桓、王得仁江西反正 · 李成栋广东反正 · 姜瓖大同反正 · 米喇印、丁国栋甘肃回民反清起义 · 谢迁反清起义 · 榆园军反清起义 · 王永强陕北反清起义 · 贺珍、孫守法、武大定反清起义 · 王光恩、王光泰、王昌反清起义) · 聯寇抗清 · 黄道周北伐 · 靖藩之变 · 农民军抗清(忠贞营、夔東十三家、摇黄十三家、西山十三家、停溪大捷、叙州大捷、辰州大捷、湖南之役、桂林大捷、衡阳大捷、保宁之战) · 何腾蛟经营湖南 · 瞿式耜、张同敞殉国 · 沙定洲之亂 · 大西军经营云南 · 李定國兩蹶名王 · 张煌言抗清 · 洪承畴经略江南 · 肇庆之役 · 新会之战 · 十八人之獄 · 曲靖之战 · 宝庆之败 · 孫可望投清 · 重庆之役 · 磨盤山血戰 · 南明消亡(福建沦陷、湖南沦陷、贵州沦陷、云南沦陷) · 大西灭亡 · 舟山之役 · 一官党 · 郑芝龙降清 · 鄭成功抗清(郑家军、鄭成功北伐、郑成功长江之役、同安之役、潮州之役、泉州大捷、厦门大捷、思明州、海澄战役、鄭成功征台) · 郑、施交恶(曾德事件) · 鲁监国浙闽抗清 · 咒水之難 · 德勒之战 · 逼死坡 · 夔东会战 · 茅麓山战役 · 明鄭王朝(鄭經嗣位之爭、鄭泰事件、清荷联军攻鄭、東寧之變) · 迁界禁海 · 明郑灭亡 · 朱术桂殉国 · 安南明鄉人
|
---|
|
專門史 |
历史 · 政治 · 军事 · 外交 · 经济 · 文化 · 科技 · 君主
|
---|
|
【说明: 绿色为西方人来华事件】 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東周(春秋 → 戰國) → 秦朝 → 漢朝 → 三國 → 晉朝/十六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國 → 宋朝/遼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