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瑟·米勒
Multi tool use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亞瑟·米勒 Arthur Miller
出生
1915年10月17日 美國纽约州紐約哈林區
逝世
2005年2月10日(89岁) 美國康涅狄格州羅克斯伯里
職業
剧作家 散文家
國籍
美國(犹太人)
母校
密歇根大学
創作時期
20世纪
代表作
《推销员之死》 《临桥望景》 《萨勒姆的女巫》
獎項
普利策奖戏剧类 1949年 《推銷員之死》 托尼獎最佳話劇 1949年 《推銷員之死》 1953年 《萨勒姆的女巫》
配偶
Mary Slattery (1940~1956,一子一女)
瑪麗蓮·夢露 (1956~1961)
Inge Morath (1962~2002,一子一女)
父母
Isidore Miller Augusta Miller
兒女
Jane
Robert
Rebecca
Daniel
簽名
阿瑟·艾許·米勒 (英语:Arthur Asher Miller ,1915年10月17日-2005年2月10日),生于美国纽约,美國犹太裔劇作家及瑪麗蓮·夢露的第三任丈夫,他以劇作《推銷員之死》、《萨勒姆的女巫》而聞名,肯尼迪中心荣誉奖得主。
目录
1 生平
2 作品
2.1 舞台劇本
2.2 電影劇本
2.3 其他作品
3 参考资料
4 附註
5 外部連結
生平
米勒生於波蘭猶太人移民家庭[1] 。米勒是猶太人[2] [3] [4] 。他的父親伊薩德(Isadore)拥有一家400人的女裝工厂,母親奧嘉斯達(Augusta)是家庭主婦。除亞瑟·米勒外,還育有克密特(Kermit)以及喬恩(Joan)。全家居住在曼哈頓一幢可以俯瞰中央公園的閣樓中。但1929年大蕭條使他家变得一贫如洗,于是搬家到布鲁克林区,当时米勒十几岁,每天早起,在上学前送面包挣钱补贴家用。从林肯高中毕业后,米勒在一家倉庫做搬運工和文員以支付大學學費。
1936年米勒發表第一部劇作《榮譽的真諦》(Honors at Dawn )在密西根大學公演,為他贏得霍普渥德獎(Hopwood Award)。兩年後他自密歇根大學畢業,取得英语學位。1940年時,米勒與在大學中結識的女友瑪莉·史拉托利(Mary Slattery)結婚。婚後育有珍妮(Jane)與羅伯特(Robert)二子,而因為他曾經在美式足球賽中受過傷,有幸可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免除兵役。
米勒在1949年的劇作《推銷員之死》為他贏得了普立茲獎、三座東尼獎,以及紐約劇評人圈內獎,《推銷員之死》是一部一次贏得上述三項獎項的劇本。他的下一部劇本《熔爐》(在1995年改編成電影時,在中港台等地分別譯為《薩勒姆的女巫》、《靈欲劫》以及《激情年代》等)1953年1月22日在百老匯首演。1956年時,與妻子仳離,同年6月,美國眾院非美行為調查委員會調查演藝圈有無共產黨顛覆活動,被伊利亞·卡贊(Elia Kazan)指稱參與了共黨集會,在月底(6月29日),他迎娶了八年前透過卡贊所結識的瑪麗蓮·夢露。
米勒1953年創作的《煉獄》因反對美國的極右翼麥卡錫主義被譽為「美國戲劇的良心」,1957年3月31日,米勒因為拒絕提供參與共黨集會者的姓名,被控藐視國會,之後在1958年8月8日由美國最高法院給予平反。同年,發表《戲劇集》(Collected Plays )。
他在1960年創作出長篇小說《不合時宜的人》,繼而改編成電影腳本,成為夢露出演的最後一部影片。在1961年1月24日時,他與夢露離婚,隔年2月17日另娶攝影師英格·莫拉絲(Inge Morath)。米勒和莫拉絲是在拍攝電影《花田錯》(The Misfits )時結識,育有瑞貝卡(Rebecca)與丹尼爾(Daniel)二子。根據傳記作家馬丁·葛登能(Martin Gottfried)的說法,丹尼爾在1962年出生時就有唐氏症。米勒將丹尼爾安置在羅克斯伯的一家醫療機構後,就再也沒有看過他(雖然莫拉絲有)。米勒在他的自傳《時光樞紐》中也沒有提到過丹尼爾,紐約時報在2005年2月11日的訃聞[1]中也忽略了這點。(在洛杉磯時報以及其他地方,則有相關報導)
莫拉絲逝世於2002年1月30日,同年5月1日,米勒成為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文學獎得主(Principe de Asturias Prize for Literature),譽為「毋庸置疑的現代戲劇大師」。這個獎項之前的得主包括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卡洛斯·富安蒂斯(Carlos Fuentes)等。
2004年12月時,89歲的米勒宣佈他與34歲的藝術家阿格尼斯·巴萊(Agnes Barley)自2002年起已經同居兩年,並且計畫結婚。在2005年2月10日深夜在位於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家中病逝,米勒因心臟衰竭過世
,享年89歲。
作品
米勒反對商業化、純娛樂的庸俗戲劇。他的作品著重於家庭、道德和個人責任感,對美國社會產生了極大影響。
舞台劇本
《榮譽的真諦》(Honors at Dawn ,1935)
《天之驕子》(The Man Who Had All the Luck ,1944)
《吾子吾弟》(All My Sons ,1947)
《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 ,1949)
《激情年代》(The Crucible ,1953)
《憶兩個星期一》(A Memory of Two Mondays ,1955)
《橋上一瞥》(A View from the Bridge ,1955)
《墮落之後》(After the Fall ,1964)
《維琪事件》(Incident at Vichy ,1965)
《代價》(The Price ,1968)
《創世紀及其他》(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and Other Business ,1972)
《大主教之屋》(The Archbishop's Ceiling ,1977)
《美國鐘》(The American Clock ,1981)
《一位女士的輓歌》(Elegy For a Lady ,1982)
《某種愛情故事》(Some Kind of Love Story ,1982)
《危險:記憶!兩部劇本》(Danger: Memory!: Two Plays ,1986)—《我什麼都不記得》(I Can't Remember Anything )與《克拉瑞》(Clara )
《騎下摩根山》(The Ride Down Mt. Morgan ,1991)
《最後的洋基》(The Last Yankee ,1993)
《碎玻璃》(Broken Glass ,1994)
《彼得斯先生的連線》(Mr. Peters' Connections ,1998)
《萊恩面訪》(The Ryan Interview ,2000)
Resurrection Blues (2004)
《完成圖畫》(Finishing the Picture ,2004)
電影劇本
《花田錯》,(The Misfits ,IMDB),1961)
《人民公敵》(An Enemy of the People ,IMDB ,改寫自亨利·易卜生(Henrik Ibsen)原著,1966)
《時間遊戲》(Playing for Time ,IMDB ,電視劇本 ,1980)
《人人皆贏》(Everybody Wins ,IMDB,1989)
其他作品
《焦點》(Focus ,1945)
《希望渺茫(但不嚴重)的環境》(Situation Hopeless (but Not Serious) )
《黃金歲月》(The Golden Years )
《名聲》(Fame )
《原因》(The Reason Why )
《無家可歸的女孩的生平:以及其他》(Homely Girl, a Life: And Other Stories )
《亞瑟·米勒劇場文集》(The Theater Essays of Arthur Miller )
自傳《時光樞紐》(Timebends: A Life )
参考资料
^ Campbell, James. Arthurian legends. The Guardian. July 26, 2003 [May 8, 2018] .
^ Ratcliffe, Michael. Arthur Miller. The Guardian. February 12, 2005 [May 8, 2018] .
^ Kampel, Stewart. Q&A with Rebecca Miller. Hadassah Magazine. September 19, 2013 [May 8, 2018] .
^ Miller, Gerri. Daughter Documents the Inner Arthur Miller. Jewish Journal. March 14, 2018 [May 8, 2018] .
附註
本詞條主要根據英文版維基百科內容編寫,米勒作品中譯主要根據張靜二《亞瑟·米勒的戲劇研究》(1989年,台北:書林)中所使用的翻譯。
外部連結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亞瑟·米勒
The Arthur Miller Society
Arthur Miller's IMDB Profile
New York Times Obituary
Los Angeles Times Obituary
BBC News Obituary
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获得者
绘画
1980年代
1990年代
1990年:安東尼·塔皮埃斯
1991年:巴尔蒂斯
1992年:Pierre Soulages
1993年:賈斯培·瓊斯
1994年:趙無極
1995年:Roberto Matta
1996年:Cy Twombly
1997年:葛哈·李希特
1998年:羅伯特·勞森伯格
1999年:安塞尔姆·基弗
2000年代
2000年:Ellsworth Kelly
2001年:李禹煥
2002年:Sigmar Polke
2003年:Bridget Riley
2004年:格奥尔格·巴泽利茨
2005年:Robert Ryman
2006年:草間彌生
2007年:Daniel Buren
2008年:理查德·哈密尔顿
2009年:杉本博司
2010年代
2010年:Enrico Castellani
2011年:Bill Viola
2012年:蔡国强
2013年:Michelangelo Pistoletto
2014年:Martial Raysse
2015年:橫尾忠則
2016年:辛蒂·雪曼
2017年:詩琳·娜夏特
2018年:Pierre Alechinsky
雕塑
1980年代
1989年:Umberto Mastroianni
1990年代
1990年:Arnaldo Pomodoro
1991年:Eduardo Chillida
1992年:Anthony Caro
1993年:Max Bill
1994年:里查·塞拉
1995年: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1996年:凱撒·巴達奇尼
1997年:George Segal
1998年:Dani Karavan
1999年:路易丝·布儒瓦
2000年代
2000年:妮基·桑法勒
2001年:Marta Pan
2002年:Giuliano Vangi
2003年:Mario Merz
2004年:Bruce Nauman
2005年:三宅一生
2006年:Christian Boltanski
2007年:Tony Cragg
2008年:Ilya Kabakov
Emilia Kabakov
2009年:Richard Long
2010年代
2010年:Rebecca Horn
2011年:Anish Kapoor
2012年:Cecco Bonanotte
2013年:Antony Gormley
2014年:Giuseppe Penone
2015年:Wolfgang Laib
2016年:Annette Messager
2017年:El Anatsui
2018年:中谷芙二子
建筑
1980年代
1990年代
1990年:詹姆斯·斯特林
1991年:盖·奥伦蒂
1992年:弗蘭克·蓋里
1993年:丹下健三
1994年:Charles Correa
1995年:倫佐·皮亞諾
1996年:安藤忠雄
1997年:理查德·迈耶
1998年:阿爾瓦羅·西塞·維埃拉
1999年:槇文彦
2000年代
2000年:理察·羅傑斯
2001年:讓·努維爾
2002年:諾曼·福斯特
2003年:雷姆·庫哈斯
2004年:奧斯卡·尼邁耶
2005年:谷口吉生
2006年:弗萊·奧托
2007年:雅克·赫爾佐格、埃爾·德·梅隆
2008年:彼得·卒姆托
2009年:薩哈·哈帝
2010年代
2010年:伊東豊雄
2011年:Ricardo Legorreta
2012年:Henning Larsen
2013年:David Chipperfield
2014年:斯蒂文·霍尔
2015年:多米尼克·佩罗
2016年:保罗·门德斯·达·罗查
2017年:拉斐爾·莫內歐
2018年:克里斯蒂安·德波宗巴克
音乐
1980年代
1990年代
1990年:倫納德·伯恩斯坦
1991年:利盖蒂·捷尔吉
1992年: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
1993年:姆斯蒂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
1994年:亨利·杜替耶
1995年:安德魯·洛伊·韋伯
1996年:卢西亚诺·贝里奥
1997年:拉维·香卡
1998年:索菲娅·古拜杜丽娜
1999年:Oscar Peterson
2000年代
2000年:汉斯·维尔纳·亨策
2001年:奥尼特·科尔曼
2002年:迪特里希·菲舍爾-迪斯考
2003年:克勞迪奧·阿巴多
2004年: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
2005年:瑪塔·阿格麗希
2006年:斯蒂夫·莱奇
2007年:丹尼爾·巴倫波因
2008年:祖賓·梅塔
2009年: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
2010年代
2010年:毛利齊奧·波里尼
2011年:小澤征爾
2012年:菲利普·格拉斯
2013年:普拉西多·多明哥
2014年:阿福·佩爾特
2015年:內田光子
2016年:基東·克雷默
2017年:Youssou N'Dour
2018年:里卡多·穆蒂
剧场/电影
1980年代
1990年代
1990年:費德里柯·費里尼
1991年:英格瑪·柏格曼
1992年:黑澤明
1993年:莫里斯·贝嘉
1994年:约翰·吉尔古德
1995年:中村歌右衛門
1996年:安德烈·華依達
1997年:彼得·布魯克
1998年:李察·艾登堡祿
1999年:碧娜·鮑許
2000年代
2000年:史蒂芬·桑坦
2001年:亞瑟·米勒
2002年:尚盧·高達
2003年:肯·洛區
2004年:阿巴斯·奇亞羅斯塔米
2005年:Merce Cunningham
2006年:瑪婭·普麗謝斯卡婭
2007年:Ellen Stewart
2008年:坂田藤十郎
2009年:湯姆·斯托帕德
2010年代
2010年:索非娅·罗兰
2011年:茱蒂·丹契
2012年:森下洋子
2013年:弗朗西斯·科波拉
2014年:Athol Fugard
2015年:Sylvie Guillem
2016年:马丁·斯科塞斯
2017年:Mikhail Baryshnikov
2018年:凱撒琳·丹尼芙
Category: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获得者
规范控制
WorldCat Identities
BIBSYS: 90079562
BNA: 000029703
BNE: XX1721508
BNF: cb11916126g (data)
CONOR: 5310819
FAST: 34500
GND: 118582496
ISNI: 0000 0001 2130 2540
LCCN: n79045521
LNB: 000043735
NARA: 10582095
NDL: 00450041
NKC: jn19990005721
NLA: 35352207
SELIBR: 77080
SNAC: w6xq7v1w
SUDOC: 027029832
VIAF: 44302716
3VbmPUk1MO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GameSpot 戰地風雲:惡名昭彰2在Gamespot的評論 网站类型 新聞 持有者 CBS 创始人 Pete Deemer Vince Broady Jon Epstein 网站 http://www.gamespot.com/ 注册 Optional (free and paid) 推出时间 1996年5月1日 [1] GameSpot (中国大陆:游戏基地),於1996年5月由Pete Deemer和Vince Broady創立,是一個提供新聞、評論、預告片、下載及其他的相關資訊的電子遊戲網站。GameSpot被一間後來被CNET收購的企業ZDNet所收購。根據Alexa,GameSpot.com是200個網路擁擠最嚴重的網站之一。 除了由GameSpot員工創作的內容,網站還允許用戶寫評論、網誌、之後在網路論壇分享。一些在CNET旗下的GameFAQs分享。 2004年, GameSpot被Spike TV的觀眾選上「電子遊戲賞節目」贏得「最傑出遊戲網站。 [2] 其他的遊戲網站還有IGN、1UP.com、GameSpy是它最大的競爭對手。2008年,根據Compete.com的統計,「gamespot.com」吸引了最少6000萬人的點擊率。 [3] GameSpot的主頁鏈結了到最近新聞、評論、預告、和一些有關遊戲機的入口:Wii、任天堂DS、電腦遊戲、Xbox 360、PSP、PlayStation 2、PlayStation 3。它還有一列「最受歡迎遊戲名單」,還有給用戶快速獲得遊戲資訊的搜尋器。GameSpot 還包括一些小範圍的遊戲機:任天堂64、GameCube、Game Boy Color、Game Boy Advance、Xbox、PlayStation、SEGA Saturn、Dreamcast、Neo Geo Pocket Color、N-Gage、手機遊戲。 目录 1 歷史 1.1 國際歷史 1.2 著名的員工 2 評論和分...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日野市 日野市 日文轉寫 • 日文 日野市 • 平假名 ひのし • 罗马字 Hino-shi 金剛寺(關東三十六不動尊靈場第9號)的不動堂 市旗 徽章 日野市在東京都的位置 日野市 日野市在日本的位置 坐标: 35°40′17″N 139°23′42″E / 35.6714°N 139.395°E / 35.6714; 139.395 国家 日本 地方 關東地方 都道府縣 東京都 接鄰行政區 府中市、國立市、立川市、昭島市、八王子市、多摩市 政府 • 市長 大坪冬彦 面积 • 总计 27.53 平方公里(10.63 平方英里) 人口 (2014年12月1日) • 總計 183,323 • 密度 6,660/平方公里(17,200/平方英里) 象徵 • 市樹 樫 • 市花 菊花 • 市鳥 普通翠鳥 时区 日本標準時間 (UTC+9) 地方公共團體編號 13212-8 邮政编码 〒 191-8686 市役所地址 日野市神明一丁目12番1號 電話號碼 +81-42-585-1111 法人編號 1000020132128 網站 http://www.city.hino.lg.jp/ 人口:日野市官方網頁 日野市 (日语: 日野市 / ひのし Hino shi * / ? )為一位于東京都(不含島嶼部分)中央地帶的城市。從東京站乘坐中央線特別快速列車45分鐘即可到該市。面積27.53km²。1963年(昭和38年)11月3日,該市開始實行市制,為全日本第559個市。汽車企業日野自動車的總部位於這裡。 往東京都特別區部的通勤率為20.9%,往八王子市的通勤率為12.0%(平成22年國勢調査)。 目录 1 概要 ...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图-95 Ту–95 北约代号:熊(Bear) 一架在安格斯空军基地的图-95MS 概觀 類型 战略轰炸机 代號 北约代号: Bear (熊) 乘員 7名 駕駛員2名,機尾炮手1名,其他人員4名 首飛 1952年11月12日 服役 1956年 設計 圖波列夫設計局 產量 超过500架 現況 现役 主要用戶 蘇聯 俄羅斯 衍生機型 图-114、图-119、Tu-95 技术数据 長度 49.50米(162呎5吋) 翼展 51.10米(167呎8吋) 高度 12.12米(39呎9吋) 翼面積 310平方米(3,330平方呎) 空重 90,000公斤(198,000磅) 最大起飛重量 188,000公斤(414,500磅) 發動機 4具库兹涅佐夫NK-12MV型渦輪螺旋槳發動機 功率 4×11,000千瓦(14,800馬力) 性能數據 最大速度 925公里/時(500節,575哩/時) 爬升率 10米/秒(2,000呎/分) 最大升限 12,000米(39,000呎) 最大航程 15,000公里(8,100海浬,9,400哩) 翼負荷 606公斤/平方米(124磅/平方呎) 推重比 235 W/公斤(0.143馬力/磅) 武器装备 機炮 1具/2具AM-23型23公釐雷達控制機砲(機尾) 飛彈 空对地导弹: Kh-20、Kh-22 Kh-26、Kh-55 炸彈 60枚FAB-250炸彈,或 30枚FAB-500炸彈。 其他 载弹量(包括飞弹):最多15,000公斤(33,000磅) Tu-95熊式MR型機 图-95 (俄语: Ту–95 , 英语: Tu-95 ),北約代號: Bear ( 熊 ),是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所研製,是全世界唯一服役的大型四渦輪螺旋槳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