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加登戰爭

Multi tool use
欧加登战争 |
埃塞俄比亚 - 索马里冲突和冷战的一部分的一部分 |
欧加登地区主权属于埃塞俄比亚,索马里民主共和国政府提出异议 |
日期 |
1977年7月13日[1] – 1978年3月15日 (8个月2天) |
地点 |
埃塞俄比亚欧加登 |
结果 |
由于苏联政府的干预,埃塞俄比亚获得了胜利[2][3]
苏联政府和古巴的军事干预[4]
索马里与苏联和所有第二世界国家断交(中国和罗马尼亚除外)[5]
|
|
参战方 |
埃塞俄比亚
蘇聯
古巴
南也門
|
索马里
WSLF
|
指挥官和领导者 |
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6]
阿伯拉·黑尔尔马瑞维[7]
德米西·布尔托 [6]
瓦西里·彼得罗夫[8]
阿诺尔多·奥乔亚[9]
阿里·纳赛尔
|
西亚德·巴雷
穆罕默德·阿里·萨马 大将
General 阿卜杜拉·穆罕默德·法迪尔
上校 阿卜杜拉希·优素福·艾哈迈德 优素素福·萨汉 大将
General Mohamed Nur Galaal

General Abdullahi Ahmed Irro
Colonel Ali Hussein
Colonel Farah Handulle
Colonel Ahmed Haji Hassan
Colonel Ali Ismail
Colonel Abdulrahman Aare
|
兵力 |
Beginning of war: 67,000 soldiers in total On Somali front: 4 infantry brigades (1 mechanised) 2 tank battilions 2 artillery battalions 3 airborne battalions[10] Later: 75,000 fulltime soldiers in 1980[11] 1,500 Soviet advisors 12,000[12]–18,000 Cubans[9]
|
Beginning of war: 25,000 soldiers 23 motorised and mechanised battalions 9 tank battalions 9 artillery battalions 4 airborne battalions[10] End of war: SNA 63,200[13] WSLF 15,000 |
伤亡与损失 |
Ethiopia: 6,133 killed[14] 10,563 wounded[14] 3,867 captured or missing (including 1,362 deserters)[14][15] Cuba: 400 killed[15] South Yemen: 100 killed[15] USSR: 33 dead and missing[16] Civilians: 1,000 killed 500,000 displaced[17][18]
Equipment losses: 23 Aircraft[14] 139 tanks[14] 108 APCs[14] 1,399 vehicles[14]
|
Somalia: 6,453 killed[14] 2,409 wounded[14] 275 captured or missing[14] Equipment losses: 28 Aircraft[14] (1/2 of Air force) 72 tanks[14] 30 APCs[14] 90 vehicles[14]
|
歐加登戰爭
|
|
- 索馬里入侵歐加登
- 德雷達瓦
- 第一次吉吉加
- 哈勒爾
- 第二次吉吉加
|
|
埃塞俄比亞-索馬里衝突
|
|
- 邊境戰爭 (1964年)
- 歐加登戰爭
- 邊境戰爭 (1982年)
- 索馬里內戰 (2006年–2009年)
|
|
歐加登戰爭(阿姆哈拉語:የኢትዮጵያ ሶማሊያ ጦርነት?)是在1977年到1978年期間爆發於歐加登地區的戰爭。交戰雙方是埃塞俄比亚和索馬利亞。 戰爭起因是索馬利亞對埃塞俄比亚的歐加登地區提出領土要求。歐加登是埃塞俄比亚東部的一塊土地,當地主要居民為索馬利亞人。在索馬利亞語中,歐加登意為「灼熱的土地」。在這場戰爭中,蘇聯、古巴和也门公開支持埃塞俄比亚。索馬利亞早期也曾經得到蘇聯支持,但後來蘇聯轉為支持埃塞俄比亚。戰爭最後以索馬利亞撤出歐加登地區告終。
參考文獻
^ Tareke 2009,第191页: "The Somali invasion began, according to Ethiopian official documents, on July 13, 1977, at 0300 hours, and not on July 23, as has been commonly held."
^ Lapidoth, Ruth. The Read Sea and the Gulf of Aden.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82.
^ Marxist Governments_ A World Survey_ Mozambique-Yugoslavia. : 656.
^ Crockatt 1995,第283页.
^ Gorman 1981,第208页
^ 6.06.1 Tareke 2000,第648页.
^ Tareke 2000,第645页.
^ Tareke 2009,第204–5页.
^ 9.09.1 Tareke 2000,第656页.
^ 10.010.1 Tareke 2000,第638页.
^ Halliday & Molyneux 1982,第14页.
^ Gleijeses, Piero. Visions of Freedom: Havana, Washington, Pretoria and the Struggle for Southern Africa, 1976-1991.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13: 45. ISBN 978-1-4696-0968-3.
^ Tareke 2000,第640页.
^ 14.0014.0114.0214.0314.0414.0514.0614.0714.0814.0914.1014.1114.1214.13 Tareke 2000,第665页.
^ 15.015.115.2 Tareke 2000,第664页.
^ Krivosheev, G.F. Russia and the USSR in the wars of the 20th century, statistical study of armed forces' losses (in Russian). Soldat.ru. 2001 [2008-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29).
^ http://gadaa.com/06142007002.pdf Evil Days: Thirty Years of War and Famine in Ethiopia
^ Evil Days: Thirty Years of War and Famine in Ethiopia
外部連結
- Ogaden War 1976–1978 at OnWar.com
- at GlobalSecurity.org
- Cuban Aviation at the Ogaden War
冷战
|
|
美國 · 蘇聯
|
|
條約組織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欧洲经济共同体 · 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 · 東南亞條約組織 · 东南亚国家联盟 · 不结盟运动 · 经济互助委员会 · 华沙条约组织 · 欧洲煤钢共同体 · 阿拉伯国家联盟 · 争取进步联盟 · 中部公約組織 · 世界自由民主聯盟
|
|
時間表 |
1940年代 |
雅尔塔会议 · 不可思議計畫 · 波茨坦会议 · 盟軍佔領德國 · 去纳粹化 · 古琴科事件 · 伊朗危机 · 印巴分治 · 希腊内战 · 科孚海峽事件 · 對德政策的重述 · 法越戰爭 · 印尼獨立戰爭 · 杜鲁门主义 · 亞洲關係會議 · 马歇尔计划 · 捷克斯洛伐克二月政變 · 第一次中东战争 · 蘇聯-南斯拉夫交惡 · 南非種族隔離 · 柏林封鎖 · 西方盟國的背叛 · 铁幕 · 東方集團 · 國共內戰 · 臺灣戒嚴 · 馬來亞危機 · 莫洛托夫計劃
|
|
1950年代 |
竹幕 · 羅森堡夫婦案 · 朝鲜战争 · 1953年伊朗政變 · 东德六一七事件 · 1954年瓜地馬拉政變 · 越南分裂 · 臺海危機 · 日內瓦高峰會 (1955年) · 阿尔及利亚战争 · 波茲南事件 · 匈牙利十月事件 · 蘇伊士運河危機 · 1958年伊拉克革命 · 斯普特尼克危机 · 古巴革命 · 大跃进 · 厨房辩论 · 萬隆會議 · 布瑞克憲法修正案 · 哈尔斯坦主义
|
|
1960年代 |
土耳其政变 · 刚果危机 · 中苏交恶(珍宝岛事件 · 铁列克提事件) · 苏阿决裂 · 美日安保條約 · 四一九革命 · U-2擊墜事件 · 東方一號 · 猪湾事件 · 柏林圍牆 · 葡萄牙殖民地戰爭 · 古巴导弹危机 · 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 美軍佔領多明尼加 · 越南战争 · 南越政變 · 南非邊境戰爭 · 印尼九三〇事件 · 东南亚国家联盟宣言 · 寮國內戰 · 阿根廷革命 · 希臘軍政府 · 普韋布洛號事件 · 第三次中东战争 · 埃以消耗战争 · 文化大革命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 中印边境战争 · 布拉格之春 · 青瓦台事件 · 伊拉克政變 · 五月风暴 · 中苏边界冲突 · 特拉特洛尔科事件 · EC-121击落事件 · 第一輪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 阿波羅11號
|
|
1970年代 |
缓和政策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 慕尼黑惨案 · 叙利亚校正革命 · 柬埔寨內戰 · 黑色九月 · 现实政治 · 乒乓外交 · 柏林四强协定 · 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 尼克松访华 · 智利政變 · 贖罪日戰爭 · 泰國學運 · 第一次石油危机 · 康乃馨革命 · 印尼佔領東帝汶 · 第二輪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 羅德西亞叢林戰爭 · 安哥拉内战 · 莫三比克內戰 · 赫尔辛基协议 · 板门店事件 · 歐加登戰爭 · 衣索比亞內戰 · 黎巴嫩內戰 · 改革开放 · 柬越戰爭 · 中越戰爭(中越邊境衝突) · 伊朗伊斯蘭革命 · 兀鷹行動 · 骯髒戰爭 · 孟加拉战争 · 中阿决裂 · 南黎巴嫩衝突 · 若望·保祿二世當選教皇
|
|
1980年代 |
阿富汗戰爭 · 联合抵制1980年夏季奥运会 · 福克蘭群島戰爭 · 第五次中东战争 · 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 · 仰光爆炸事件 · 联合抵制1984年夏季奥运会 · 团结工会 · 两伊战争 · 中美洲危機 · 大韓航空007號班機空難 · 優秀射手演習 · 星球大战计划 · 美軍入侵格瑞那達 · 革新開放 · 人民力量革命 · 六月民主运动 · 臺灣戒嚴令解除 · 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 · 伊朗航空655號班機空難 · 緬甸民主示威 · 智利公投 · 六四天安門事件 · 美国入侵巴拿马 · 东欧剧变(波羅的海之路 · 天鵝絨革命 · 羅馬尼亞革命) · 新思维(经济改革 · 開放政策)
|
|
1990年代 |
天鵝絨分離 · 蒙古民主革命 · 也門統一 · 南斯拉夫解體 · 海湾战争 · 兩德統一 · 苏联解体
|
|
|
情報組織 |
中央情报局 · 联邦调查局 · 美国国家安全局 · 秘密情報局 · 克格勃 · 史塔西 · 摩萨德 · 對外安全總局
|
|
競賽 |
军备竞赛 · 核軍備競賽 · 太空競賽
|
|
外交政策 |
杜鲁门主义 · 马歇尔计划 · 圍堵政策 · 艾森豪威尔主义 · 多米諾骨牌理論 · 甘迺迪主義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三個世界 · 新東方政策 · 詹森主義 · 勃列日涅夫主义 · 尼克森主義 · 烏布利希主義 · 卡特主義 · 里根主义 · 推回
|
|
意識形態 |
资本主义 |
反共主義 · 麦卡锡主义 · 帝国主义 · 凯恩斯主義 · 货币主义 · 第一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 芝加哥經濟學派 · 雷根經濟學 · 供應面經濟學 · 撒切尔主义 · 基督教民主主義 · 新保守主義
|
|
共产主义 |
马克思列宁主义 · 斯大林主义 · 托洛茨基主义 · 左翼共产主义 · 毛泽东思想 · 邓小平理论 · 胡志明思想 · 赫魯曉夫主義 · 铁托主义 · 霍查主义 · 卡斯特罗主义 · 格瓦拉主義 · 古拉什共产主义 · 胡萨克主义 · 新左翼 · 欧洲共产主义
|
|
其它 |
不結盟主義 · 錫安主義 · 三民主義 · 泛伊斯蘭主義 · 伊斯兰社会主义 · 解放神學
|
|
|
宣傳 |
積極策略 · 《消息报》 · 《真理报》 · 自由歐洲電台 · 塔斯社 · 美国之音 · 莫斯科广播电台
|
|
參見 |
铁幕 · 竹幕 · 台灣問題 · 朝韩关系 · 红色恐慌 · 末日之鐘 ·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 中东战争 · 邊緣政策 · 北約與俄羅斯的關係 · 蘇聯與俄羅斯於美國的間諜活動史 · 美蘇關係 · 美蘇首腦會議
|
|
相关人物 · 分類 · 主題 · 時間表
|
|
蘇聯參與過的军事冲突
|
|
国内战争 |
俄国内战 |
|
与外国战争 |
波蘇戰爭 · 中東路事件 · 入侵新疆战争 · 南部新疆骚乱 · 蘇日邊界衝突 · 入侵波兰战争 · 冬季戰爭 · 苏德战争 · 伊宁事变 · 蘇日戰爭 · 朝鮮戰爭 · 法越战争 · 匈牙利十月事件 · 厄立特里亚独立战争 · 越南戰爭 · 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 中苏边界冲突 · 埃以消耗战争 · 欧加登战争 · 入侵阿富汗战争
|
|
efhuznA,dKI hlx10n1OdnvRDX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GameSpot 戰地風雲:惡名昭彰2在Gamespot的評論 网站类型 新聞 持有者 CBS 创始人 Pete Deemer Vince Broady Jon Epstein 网站 http://www.gamespot.com/ 注册 Optional (free and paid) 推出时间 1996年5月1日 [1] GameSpot (中国大陆:游戏基地),於1996年5月由Pete Deemer和Vince Broady創立,是一個提供新聞、評論、預告片、下載及其他的相關資訊的電子遊戲網站。GameSpot被一間後來被CNET收購的企業ZDNet所收購。根據Alexa,GameSpot.com是200個網路擁擠最嚴重的網站之一。 除了由GameSpot員工創作的內容,網站還允許用戶寫評論、網誌、之後在網路論壇分享。一些在CNET旗下的GameFAQs分享。 2004年, GameSpot被Spike TV的觀眾選上「電子遊戲賞節目」贏得「最傑出遊戲網站。 [2] 其他的遊戲網站還有IGN、1UP.com、GameSpy是它最大的競爭對手。2008年,根據Compete.com的統計,「gamespot.com」吸引了最少6000萬人的點擊率。 [3] GameSpot的主頁鏈結了到最近新聞、評論、預告、和一些有關遊戲機的入口:Wii、任天堂DS、電腦遊戲、Xbox 360、PSP、PlayStation 2、PlayStation 3。它還有一列「最受歡迎遊戲名單」,還有給用戶快速獲得遊戲資訊的搜尋器。GameSpot 還包括一些小範圍的遊戲機:任天堂64、GameCube、Game Boy Color、Game Boy Advance、Xbox、PlayStation、SEGA Saturn、Dreamcast、Neo Geo Pocket Color、N-Gage、手機遊戲。 目录 1 歷史 1.1 國際歷史 1.2 著名的員工 2 評論和分...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日野市 日野市 日文轉寫 • 日文 日野市 • 平假名 ひのし • 罗马字 Hino-shi 金剛寺(關東三十六不動尊靈場第9號)的不動堂 市旗 徽章 日野市在東京都的位置 日野市 日野市在日本的位置 坐标: 35°40′17″N 139°23′42″E / 35.6714°N 139.395°E / 35.6714; 139.395 国家 日本 地方 關東地方 都道府縣 東京都 接鄰行政區 府中市、國立市、立川市、昭島市、八王子市、多摩市 政府 • 市長 大坪冬彦 面积 • 总计 27.53 平方公里(10.63 平方英里) 人口 (2014年12月1日) • 總計 183,323 • 密度 6,660/平方公里(17,200/平方英里) 象徵 • 市樹 樫 • 市花 菊花 • 市鳥 普通翠鳥 时区 日本標準時間 (UTC+9) 地方公共團體編號 13212-8 邮政编码 〒 191-8686 市役所地址 日野市神明一丁目12番1號 電話號碼 +81-42-585-1111 法人編號 1000020132128 網站 http://www.city.hino.lg.jp/ 人口:日野市官方網頁 日野市 (日语: 日野市 / ひのし Hino shi * / ? )為一位于東京都(不含島嶼部分)中央地帶的城市。從東京站乘坐中央線特別快速列車45分鐘即可到該市。面積27.53km²。1963年(昭和38年)11月3日,該市開始實行市制,為全日本第559個市。汽車企業日野自動車的總部位於這裡。 往東京都特別區部的通勤率為20.9%,往八王子市的通勤率為12.0%(平成22年國勢調査)。 目录 1 概要 ...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图-95 Ту–95 北约代号:熊(Bear) 一架在安格斯空军基地的图-95MS 概觀 類型 战略轰炸机 代號 北约代号: Bear (熊) 乘員 7名 駕駛員2名,機尾炮手1名,其他人員4名 首飛 1952年11月12日 服役 1956年 設計 圖波列夫設計局 產量 超过500架 現況 现役 主要用戶 蘇聯 俄羅斯 衍生機型 图-114、图-119、Tu-95 技术数据 長度 49.50米(162呎5吋) 翼展 51.10米(167呎8吋) 高度 12.12米(39呎9吋) 翼面積 310平方米(3,330平方呎) 空重 90,000公斤(198,000磅) 最大起飛重量 188,000公斤(414,500磅) 發動機 4具库兹涅佐夫NK-12MV型渦輪螺旋槳發動機 功率 4×11,000千瓦(14,800馬力) 性能數據 最大速度 925公里/時(500節,575哩/時) 爬升率 10米/秒(2,000呎/分) 最大升限 12,000米(39,000呎) 最大航程 15,000公里(8,100海浬,9,400哩) 翼負荷 606公斤/平方米(124磅/平方呎) 推重比 235 W/公斤(0.143馬力/磅) 武器装备 機炮 1具/2具AM-23型23公釐雷達控制機砲(機尾) 飛彈 空对地导弹: Kh-20、Kh-22 Kh-26、Kh-55 炸彈 60枚FAB-250炸彈,或 30枚FAB-500炸彈。 其他 载弹量(包括飞弹):最多15,000公斤(33,000磅) Tu-95熊式MR型機 图-95 (俄语: Ту–95 , 英语: Tu-95 ),北約代號: Bear ( 熊 ),是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所研製,是全世界唯一服役的大型四渦輪螺旋槳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