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英國大選

Multi tool use
![]() |
本条目部分链接不符合格式手冊規範。跨語言链接及章節標題等處的链接可能需要清理。(2015年12月13日) |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 | |||||||||||||||||||||||||||||||||||||||||||||||||||||
| |||||||||||||||||||||||||||||||||||||||||||||||||||||
| |||||||||||||||||||||||||||||||||||||||||||||||||||||
![]() 各顏色代表獲勝的黨派(其中藍色代表保守黨,紅色代表工黨,暗黃色代表自由民主黨)。^不包括議長。 | |||||||||||||||||||||||||||||||||||||||||||||||||||||
|
1997年大選 • 議員名單 |
2001年大選 • 議員名單 |
2005年大選 • 議員名單 |
2010年大選 |
2010年英國大選(United Kingdom general election, 2010)於2010年5月6日舉行,全英國各選區為新一屆下議院選出全院議員。首相白高敦於4月12日向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提出解散國會。
根據選區邊界委員會對英格蘭、威爾斯及北愛爾蘭選區的檢討,新一屆下議院議席總數由646席增加至650席,但這個檢討不包括蘇格蘭選區,至於蘇格蘭對上一次的選區邊界檢討,則已在2005年大選前夕進行。[1][2]
在今次大選,執政工黨尋求第四度勝出大選,延續工黨自1997年以來的執政,並趁機會重拾近年不斷下滑的民望。[3]在野保守黨方面則希望籍今次大選,重奪自1990年代失去的政壇領導地位,尋求擊倒工黨上台掌政。至於下議院第三大黨自由民主黨雖然亦以上台掌政為最終目標,但受實力所限,只能設法從兩大黨的競爭中得益,一旦大選只能組成一個沒有多數黨的國會,該黨將可進一步強化其制衡角色。
除三大政黨以外,受到2007年蘇格蘭議會選舉勝出所鼓舞,主張蘇格蘭脫離英國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亦希望在大選取得20席,以反映他們的政治訴求。[4]同樣地,主張威爾斯脫離英國獨立的威爾斯黨也有意在威爾斯各選區有更好的表現,蘇格蘭和威爾斯的議席由工黨佔優。另外,不少在地方選舉和2009年歐洲議會選舉取得零星議席的政黨,包括英國獨立黨、綠黨等,都表態希望在大選分一杯羹。
這次也是白高敦在2007年接替宣佈辭職的貝理雅出任英國首相以來,首次舉行的大選,亦是保守黨黨魁大衛·卡梅倫與自民黨黨魁尼克·克萊格上任以來首個大選。
選舉結果,出現自1974年2月以來首個懸峙國會,最後保守黨與自民黨達成協議,組建65年首個和平時期的聯合政府。保守黨黨魁大衛·卡梅倫出任首相,自民黨黨魁尼克·克萊格出任副首相。卡梅倫成为自利物浦伯爵以来最年輕的英国首相。
選舉結果
党派 |
党魁 |
竞选人数 |
2005席位 |
之前席位 |
之后席位 |
席位变动 |
2005票数(百万) |
2005票數百分比 |
2010票数(百万) |
2010票数百分比 |
票数变动 |
|
---|---|---|---|---|---|---|---|---|---|---|---|---|
工党 |
戈登·布朗 |
631 |
354 |
345 |
258 |
-87 |
9.56 |
35.3% |
8.60 |
29.1% |
-6.2% |
|
保守党 |
戴维·卡梅伦 |
631 |
196 |
193 |
306 |
+113 |
8.77 |
32.3% |
10.7 |
36.1% |
+3.8% |
|
自由民主党 |
尼克·克萊格 |
631 |
62 |
63 |
57 |
-6 |
5.98 |
22.1% |
6.81 |
23.0% |
+0.9% |
|
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 |
Ian Paisley |
16 |
9 |
8 |
8 |
0 |
0.24 |
0.9% |
0.17 |
0.6% |
-0.3% |
|
苏格兰民族党 |
亚历克斯·萨尔蒙德(Alex Salmond) |
59 |
6 |
7 |
6 |
-1 |
0.41 |
1.5% |
0.49 |
1.7% |
+0.2% |
|
阿爾斯特統一黨 |
David Trimble |
1 |
0 |
-1 |
0.13 |
0.5% |
0.10 |
0.3% |
-0.2% |
|||
威尔士民族党 |
Dafydd Iwan |
40 |
3 |
3 |
3 |
0 |
0.17 |
0.6% |
0.17 |
0.6% |
0% |
|
新芬党 |
格里·亚当斯 |
17 |
5 |
5 |
5 |
0 |
0.17 |
0.6% |
0.17 |
0.6% |
0% |
|
SDLP |
Mark Durkan |
18 |
3 |
1 |
3 |
+2 |
0.13 |
0.5% |
0.11 |
0.4% |
-0.1% |
|
RESPECT |
Nick Wrack |
10 |
1 |
1 |
0 |
-1 |
0.07 |
0.3% |
0.03 |
0.1% |
-0.2% |
|
英國獨立黨 |
The Lord Pearson of Rannoch |
572 |
0 |
0 |
0 |
0 |
0.60 |
2.2% |
0.91 |
3.1% |
+0.9% |
|
绿党 |
两位主讲 |
310 |
0 |
0 |
1 |
+1 |
0.26 |
1.0% |
0.28 |
1.0% |
0% |
|
苏格兰绿党 |
两位会议召集人 |
20 |
0 |
0 |
0.03 |
0.1% |
-0.1% |
|||||
苏格兰社会党 |
Colin Fox |
10 |
0 |
0 |
0 |
0 |
0.04 |
0.2% |
0.003 |
0.0% |
-0.2% |
|
真理党 |
Robert Kilroy-Silk |
0 |
0 |
0 |
0 |
0.04 |
0.1% |
-0.1% |
||||
英国国家党 |
Nick Griffin |
0 |
0 |
0 |
0 |
0.19 |
0.7% |
0.56 |
1.9% |
+1.2% |
||
无党派 |
1 |
5 |
0.12 |
0.5% |
-0.5% |
|||||||
议长 |
4 |
|||||||||||
懸空 |
0 |
3 |
||||||||||
共计 |
646 |
646 |
650 |
+4 |
27.1 |
100.0% |
29.7 |
100.0% |
+2.6 |
英國出現1974年以來首次懸峙國會。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於5月11日達成協議,組織自1945年來首個聯合政府。八名華裔參選人(分別代表保守黨、自民黨、聯盟黨,以及一名獨立人士)全軍覆沒。[5]英格蘭和威爾斯綠黨的卡羅琳·盧卡斯首度進入下議院,而英國國家黨的唯一議員尼克·格里菲斯則宣告落敗。
注释
^ 2010年4月12日国会被解散时的议员数。
^ 议长和他的3位副手同样是被选出的议员,但他们并不投票。
^ 由於英國獨立黨的候選人John Boakes死亡,Thirsk and Malton選區的選舉將延至5月27日舉行。英國獨立黨指基於尊重John Boakes的原因,在5月6日大選完結前不會提名新候選人在該選區參選。[6]
^ 英格兰的大选选区界限将在选举时有所变化,因此下议院的席位将增加4个。
參考資料
^ Boundary Commission for Northern Ireland (PDF).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02-28).
^ Final Northern Ireland boundary change recommendations.
^ Brown would 'renew' Labour Party. BBC News Online. 5 January 2007.
^ Salmond wants Westminster to 'dance to a Scottish jig' as he targets 20 seats. The Scotsman. 21 April 2008.
^ 英國大選 8名華裔候選人全部落敗. 中央廣播電台. 2010年5月7日. [失效連結]
^ Election delayed after the death of candidate. Malton and Pickering Mercury. 28 April 2010.
eccS6epO0 HSx6B,vD,rfQoyIu2BdSFvZw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