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边界冲突 |
---|
冷战的一部分 |
珍宝岛位置图 |
日期 |
1969年3月2日-9月11日 |
---|
地点 |
中苏边境 |
---|
结果 |
边界争端最终通过边界条款解决 |
---|
|
参战方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蘇聯
|
指挥官和领导者 |
---|
毛泽东
|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
兵力 |
---|
814,000人 |
658,000人 |
伤亡与损失 |
---|
41人阵亡,68人受伤,1人失踪(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 |
59人阵亡 194人受伤(苏联数据) |
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是发生于1960年代中蘇交惡高潮时期,一系列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之间的武装军事对抗。其中珍宝岛保卫战几乎导致了苏联和中国两国之间爆發全面性战争。
1964年中苏边界谈判失败后,尤其是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及提出有限主权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为是个极其严重的挑战,1969年連續的邊境衝突,也終促成中美1970年代的和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亦於1971年進入聯合國。
目录
1 珍宝岛事件
1.1 事件经过
1.2 战斗损失
1.3 后续事件
2 塔斯提事件(孙龙珍事件)
2.1 事件经过
2.2 战斗损失
2.3 事件后果
3 八岔岛事件
3.1 事件经过
3.2 战斗损失
3.3 后续事件
4 铁列克提事件
4.1 事件经过
4.2 战斗损失
4.3 后续事件
5 注釋
6 参考文献
7 参见
珍宝岛事件
主条目:珍宝岛事件
事件经过
被缴获的苏军T-62坦克后来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969年3月2日苏军发现中方有人上岛,便派出边防巡逻队上岛驱逐对方,被中方伏击,打死打伤数十人。3月15日和17日,中苏双方的边防部队在此再次发生武装冲突。苏军动用了坦克、装甲车、飞机和当时的秘密武器“冰雹火箭炮”{{來源請求}}。解放军使用了反坦克炮、无後座力炮、40火箭筒等轻武器和岸上的纵深炮火。双方都声称是对方蓄意挑衅,先开火。其后中方打退了对方的进攻,战斗之后中方控制全岛。这次战斗中方称为“珍宝岛保卫战”或“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3月15日的战斗中中方军队将一辆已经侵入中国境内,行进于封冻江面上的苏军當時最先進的T-62坦克装甲击傷,迫使其乘员弃车。在该日的战斗中,苏方指挥官边防总队长列奥诺夫上校阵亡。
3月17日为争夺坦克,双方互对炮击,但均没能将這辆坦克拉回。3月21日苏方不願讓中國獲得這個當時最先進的坦克,遂派出爆破组试图炸毁坦克被击退。之后苏军用炮火把坦克下的冰层击破,坦克沉入乌苏里江。
4月,中方派出海军潜水员将这辆坦克打捞出来,之后坦克被放在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並以此為原型作為中國自製坦克的藍本。
战斗损失
在额尔古纳河与阿穆尔河的一些有争议的地区。珍宝岛在湖北部的东南。
在3月的冲突中,中国部队阵亡29人,伤68人,失踪1人。苏联方面阵亡不详,伤94人。整个事件中国部队共计阵亡71人(包括在4月之后的T-62坦克争夺过程中阵亡的42人)[註 1]
后续事件
中国政府于1969年5月24日发表声明:中苏边界问题演变到今天的地步,不是中国方面的责任。但是,中国政府仍然准备通过和平谈判全面解决中苏边界问题,反对诉诸武力。[1]
苏联政府于1969年6月13日发表声明称:沙皇专制政府虽然崩溃了,但俄罗斯国家的边界不应该毁灭,即便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同日,美國國務院新任情报和研究署主任寫一份有關中蘇邊界衝突的報告給國務卿,其標題為《北京政府在沿著中蘇邊界中的戰術意圖》[2]
塔斯提事件(孙龙珍事件)
事件经过
1969年6月10日,中苏边界西部地区的新疆塔城地区塔斯提河畔(巴尔鲁克山),苏联边防部队与中国牧民的发生冲突,中国女牧民孙龙珍被苏军开枪打死。附近赶来的中国边防部队开火还击,冲突升级。
战斗损失
苏联方面18人死亡,数人负伤。中国军队據報无伤亡。
事件后果
随着东部边界的冲突,紧张的局势蔓延到了中苏边界的西部区域,即新疆一帶。
八岔岛事件
事件经过
1969年7月8日,在八岔岛进行航标作业的苏联河流铁道工人与中国知青发生口角,苏联方面鸣枪示警未果,导致冲突爆发。
八岔岛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同江市八岔乡西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国一侧,在八岔赫哲族乡境内(1969年时属于抚远县管辖)。
战斗损失
苏联方面一只巡逻艇沉没。17人死亡,6人负伤。中國方面未知。
后续事件
双方政府都在当天迅速地向对方提出了抗议照会,把八岔岛事件视为珍宝岛冲突后的又一个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前兆。
铁列克提事件
主条目:铁列克提事件
事件经过
1969年8月13日,中苏在西部边界铁列克提地区再次发生武装冲突。苏军出动直升机掩护坦克装甲部队,在炮火支援下和在铁列克提地区巡逻的两个中国边防军巡逻分队交火,其中一支巡逻分队28人(包括3名随军记者)被围全部阵亡。
战斗损失
中国部队阵亡28人,被俘1人,后被遣返。苏联方面阵亡2人,伤10人。
后续事件
苏国防部长格列奇科曾建议对中国实施核打击[3]。1969年9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参加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的葬礼后路过北京,与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等会晤。之后局势得到缓解。因为双方都愿意防止大规模军事冲突。根据此次会谈时所达成的谅解,1969年10月20日,中苏两国外交部副部长级的边界谈判正式举行,谈判未取得任何进展。苏联向中苏边界增兵。中国开展“深挖洞、广积粮”的全国性战备运动。中苏关系也长期无法改善,直到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后两国关系才得以改善。
注釋
参考文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中苏边界问题的声明(1969年5月24日、10月7日)》,39頁,人民出版社,1969年10月。
^ 《Peking's Tactics and Intentions Along the Sino-Soviet Border》http://www.gwu.edu/~nsarchiv/NSAEBB/NSAEBB49/sino.sov.6.pdf
^ 存档副本 (PDF). [2012-07-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2-19).
参见
冷战主题
苏联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题
黑龙江主题
新疆主题
军事主题
- 中国领土争端
中苏关系:一边倒 → 中苏交恶
珍宝岛事件、铁列克提事件
- 林副主席指示第一号令
- 冷战
冷战
|
---|
|
美國 · 蘇聯
|
|
條約組織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欧洲经济共同体 · 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 · 東南亞條約組織 · 东南亚国家联盟 · 不结盟运动 · 经济互助委员会 · 华沙条约组织 · 欧洲煤钢共同体 · 阿拉伯国家联盟 · 争取进步联盟 · 中部公約組織 · 世界自由民主聯盟
|
---|
|
時間表 |
1940年代 |
雅尔塔会议 · 不可思議計畫 · 波茨坦会议 · 盟軍佔領德國 · 去纳粹化 · 古琴科事件 · 伊朗危机 · 印巴分治 · 希腊内战 · 科孚海峽事件 · 對德政策的重述 · 法越戰爭 · 印尼獨立戰爭 · 杜鲁门主义 · 亞洲關係會議 · 马歇尔计划 · 捷克斯洛伐克二月政變 · 第一次中东战争 · 蘇聯-南斯拉夫交惡 · 南非種族隔離 · 柏林封鎖 · 西方盟國的背叛 · 铁幕 · 東方集團 · 國共內戰 · 臺灣戒嚴 · 馬來亞危機 · 莫洛托夫計劃
|
---|
|
1950年代 |
竹幕 · 羅森堡夫婦案 · 朝鲜战争 · 1953年伊朗政變 · 东德六一七事件 · 1954年瓜地馬拉政變 · 越南分裂 · 臺海危機 · 日內瓦高峰會 (1955年) · 阿尔及利亚战争 · 波茲南事件 · 匈牙利十月事件 · 蘇伊士運河危機 · 1958年伊拉克革命 · 斯普特尼克危机 · 古巴革命 · 大跃进 · 厨房辩论 · 萬隆會議 · 布瑞克憲法修正案 · 哈尔斯坦主义
|
---|
|
1960年代 |
土耳其政变 · 刚果危机 · 中苏交恶(珍宝岛事件 · 铁列克提事件) · 苏阿决裂 · 美日安保條約 · 四一九革命 · U-2擊墜事件 · 東方一號 · 猪湾事件 · 柏林圍牆 · 葡萄牙殖民地戰爭 · 古巴导弹危机 · 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 美軍佔領多明尼加 · 越南战争 · 南越政變 · 南非邊境戰爭 · 印尼九三〇事件 · 东南亚国家联盟宣言 · 寮國內戰 · 阿根廷革命 · 希臘軍政府 · 普韋布洛號事件 · 第三次中东战争 · 埃以消耗战争 · 文化大革命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 中印边境战争 · 布拉格之春 · 青瓦台事件 · 伊拉克政變 · 五月风暴 · 中苏边界冲突 · 特拉特洛尔科事件 · EC-121击落事件 · 第一輪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 阿波羅11號
|
---|
|
1970年代 |
缓和政策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 慕尼黑惨案 · 叙利亚校正革命 · 柬埔寨內戰 · 黑色九月 · 现实政治 · 乒乓外交 · 柏林四强协定 · 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 尼克松访华 · 智利政變 · 贖罪日戰爭 · 泰國學運 · 第一次石油危机 · 康乃馨革命 · 印尼佔領東帝汶 · 第二輪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 羅德西亞叢林戰爭 · 安哥拉内战 · 莫三比克內戰 · 赫尔辛基协议 · 板门店事件 · 歐加登戰爭 · 衣索比亞內戰 · 黎巴嫩內戰 · 改革开放 · 柬越戰爭 · 中越戰爭(中越邊境衝突) · 伊朗伊斯蘭革命 · 兀鷹行動 · 骯髒戰爭 · 孟加拉战争 · 中阿决裂 · 南黎巴嫩衝突 · 若望·保祿二世當選教皇
|
---|
|
1980年代 |
阿富汗戰爭 · 联合抵制1980年夏季奥运会 · 福克蘭群島戰爭 · 第五次中东战争 · 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 · 仰光爆炸事件 · 联合抵制1984年夏季奥运会 · 团结工会 · 两伊战争 · 中美洲危機 · 大韓航空007號班機空難 · 優秀射手演習 · 星球大战计划 · 美軍入侵格瑞那達 · 革新開放 · 人民力量革命 · 六月民主运动 · 臺灣戒嚴令解除 · 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 · 伊朗航空655號班機空難 · 緬甸民主示威 · 智利公投 · 六四天安門事件 · 美国入侵巴拿马 · 东欧剧变(波羅的海之路 · 天鵝絨革命 · 羅馬尼亞革命) · 新思维(经济改革 · 開放政策)
|
---|
|
1990年代 |
天鵝絨分離 · 蒙古民主革命 · 也門統一 · 南斯拉夫解體 · 海湾战争 · 兩德統一 · 苏联解体
|
---|
|
---|
|
情報組織 |
中央情报局 · 联邦调查局 · 美国国家安全局 · 秘密情報局 · 克格勃 · 史塔西 · 摩萨德 · 對外安全總局
|
---|
|
競賽 |
军备竞赛 · 核軍備競賽 · 太空競賽
|
---|
|
外交政策 |
杜鲁门主义 · 马歇尔计划 · 圍堵政策 · 艾森豪威尔主义 · 多米諾骨牌理論 · 甘迺迪主義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三個世界 · 新東方政策 · 詹森主義 · 勃列日涅夫主义 · 尼克森主義 · 烏布利希主義 · 卡特主義 · 里根主义 · 推回
|
---|
|
意識形態 |
资本主义 |
反共主義 · 麦卡锡主义 · 帝国主义 · 凯恩斯主義 · 货币主义 · 第一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 芝加哥經濟學派 · 雷根經濟學 · 供應面經濟學 · 撒切尔主义 · 基督教民主主義 · 新保守主義
|
---|
|
共产主义 |
马克思列宁主义 · 斯大林主义 · 托洛茨基主义 · 左翼共产主义 · 毛泽东思想 · 邓小平理论 · 胡志明思想 · 赫魯曉夫主義 · 铁托主义 · 霍查主义 · 卡斯特罗主义 · 格瓦拉主義 · 古拉什共产主义 · 胡萨克主义 · 新左翼 · 欧洲共产主义
|
---|
|
其它 |
不結盟主義 · 錫安主義 · 三民主義 · 泛伊斯蘭主義 · 伊斯兰社会主义 · 解放神學
|
---|
|
---|
|
宣傳 |
積極策略 · 《消息报》 · 《真理报》 · 自由歐洲電台 · 塔斯社 · 美国之音 · 莫斯科广播电台
|
---|
|
參見 |
铁幕 · 竹幕 · 台灣問題 · 朝韩关系 · 红色恐慌 · 末日之鐘 ·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 中东战争 · 邊緣政策 · 北約與俄羅斯的關係 · 蘇聯與俄羅斯於美國的間諜活動史 · 美蘇關係 · 美蘇首腦會議
|
---|
|
相关人物 · 分類 · 主題 · 時間表
|
|
蘇聯參與過的军事冲突
|
---|
|
国内战争 |
俄国内战 |
---|
|
与外国战争 |
波蘇戰爭 · 中東路事件 · 入侵新疆战争 · 南部新疆骚乱 · 蘇日邊界衝突 · 入侵波兰战争 · 冬季戰爭 · 苏德战争 · 伊宁事变 · 蘇日戰爭 · 朝鮮戰爭 · 法越战争 · 匈牙利十月事件 · 厄立特里亚独立战争 · 越南戰爭 · 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 中苏边界冲突 · 埃以消耗战争 · 欧加登战争 · 入侵阿富汗战争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參與過的军事冲突
|
---|
|
国际冲突 |
直接参与 |
- 朝鲜战争
中印战争
- 1967年中印边境冲突
中苏边界冲突
中越边境冲突
南海问题
|
---|
|
提供支援 |
- 法越战争
- 老挝内战
- 缅甸内战
- 越南战争
- 柬埔寨内战
- 第二次印巴战争
- 菲律宾共产主义叛乱
- 纳萨尔毛派叛乱
- 佐法尔叛乱
- 1971年印巴战争
- 埃塞俄比亚内战
- 苏联-阿富汗战争
- 两伊战争
- 乌坦战争
- 安哥拉内战
|
---|
|
---|
|
其他冲突 |
- 第二次国共内战
- 全国大剿匪
- 昌都战役
- 1959年藏区骚乱
- 全国大武斗
|
---|
|
“文革”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及国际形势
|
---|
|
理论 |
世界革命 ·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 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 美帝国主义 ·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 · 三个世界理论 · 人民外交 · 援外医疗队 · 援外建筑
|
---|
|
事件 |
中苏交恶(九評蘇共) · 中苏边界冲突 · 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 越南战争(抗美援越) · 美越和谈 · 非洲独立运动 · 坦贊鐵路 · 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 1971年印巴战争 · 孟加拉国解放战争 · 牛蛙外交 · 乒乓外交 · 尼克松访华 · 中日邦交正常化 · 石油危机 · 中东战争 · 雅典事件 · 西沙之战 · 印度吞并锡金
|
---|
|
人物 |
社会主义阵营 |
勃列日涅夫苏 · 杜布切克捷 · 铁托南 · 哥穆尔卡波 · 齐奥塞斯库罗 · 卡达尔匈 · 泽登巴尔蒙 · 卡斯特罗古 · 切·格瓦拉拉美 · 霍查阿 · 金日成朝
|
---|
|
印度支那三国 |
胡志明越 · 黎笋越 · 阮友寿越 · 富马亲王老 · 苏发努冯亲王老 · 凯山·丰威汉老 · 西哈努克柬 · 波尔布特柬
|
---|
|
东南亚 |
缅甸:吴奈温 |印尼:苏加诺 · 蘇哈托 |马来西亚:东姑阿都拉曼 · 拉扎克 |新加坡:李光耀
|
---|
|
南亚 |
英迪拉·甘地印 · 阿尤布·汗巴 · 阿里·布托巴 · 拉赫曼孟 · 班达拉奈克夫人斯 · 马亨德拉尼 · 比兰德拉尼 · 查希尔阿 · 达乌德阿
|
---|
|
美国 |
约翰逊 · 尼克松 · 基辛格 · 福特
|
---|
|
西欧 |
戴高乐 · 蓬皮杜 · 德斯坦 · 威爾遜 · 希思 · 勃兰特 · 施密特 · 哈特林
|
---|
|
英联邦国家 |
惠特拉姆澳 · 特鲁多加
|
---|
|
日本 |
佐藤榮作 · 田中角荣 · 三木武夫 · 大平正芳 · 黑田寿男
|
---|
|
中东北非 |
纳赛尔 · 薩達特 · 巴列维 · 阿拉法特 · 梅厄夫人 · 苏乃伊 · 尼迈里 · 布迈丁 · 达达赫 · 马卡里奥斯 · 戈翁 · 鲁巴伊
|
---|
|
非洲 |
恩克鲁玛 · 塞拉西一世 · 尼雷尔 · 卡翁达 · 邦戈 · 蒙博托 · 马谢尔 · 特拉奥雷 · 史蒂文斯 · 埃亚德马 · 桑戈尔 · 曼德拉
|
---|
|
拉美 |
阿连德 · 皮诺切特 · 埃切维里亚
|
---|
|
联合国 |
吳丹 · 瓦爾德海姆
|
---|
|
国际友人 |
宫本显治 · 安娜·路易丝·斯特朗 · 埃德加·斯诺 · 伯纳德·蒙哥马利 · 西泽隆二 · 松山芭蕾舞团 · 朱莉·尼克松 · 戴维·艾森豪威尔
|
---|
|
外交人员 |
陈毅 · 姬鵬飛 · 乔冠华 · 王海容 · 唐闻生
|
---|
|
---|
|
影响 |
毛主义 · 五月风暴 · 反越战运动 · 缅共 · 红色高棉 · 日本左翼运动 · 日本赤軍 · 光辉道路 · 尼共(毛) · 印共(毛) · 菲共 · 美革共 · 日共(左派) · 印尼共 · 中阿决裂 · 霍查主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