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Multi tool use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張仲景 |
东汉末年政治家、医学家
|
長沙太守
|
時代 |
东汉末年 |
名 |
機 |
字 |
仲景 |
籍貫 |
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 |
出生 |
東漢和平元年(150年) |
逝世 |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
|
|
|
著作 |
《傷寒雜病論》 |
張仲景(150年-219年),名機(《历代神仙通鉴》作玑),字仲景,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與董奉和華佗被并稱為「建安三神醫」。与扁鹊、华佗及李時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來源請求]
目录
1 生平
2 医学成就
3 著作
4 纪念
5 参见
6 参考文献
7 延伸阅读
8 外部連結
生平
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所写的自序,东汉末年动乱频繁,疫病流行,人民病死者很多,张仲景自幼目睹的家族中过半人口过早地死于疾病。“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這引發了他發憤學習醫學的決心,“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1]。”
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但除此之外,人们對他所知不多。張仲景在《後漢書》中無傳,其事蹟始見於《宋校傷寒論序》。《宋校傷寒論序》引唐代甘伯宗《名醫錄》,但《名醫錄》此書在宋代之後就已失傳[2]。據此,他為南陽人,師事張伯祖,曾經出任過長沙太守,因此被後世称为张长沙。但关于仲景任长沙太守之事是否属实,后世尚有争议,因為《名醫錄》為唐人著作,南北朝人的著作都未提及此事,考諸史書上也沒有相關的記載。清孫鼎宜認為,張機應為張羨[3]之誤,章太炎反对此說[4]。
逸闻
在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中,記載了張仲景為王粲看病的逸事:「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嫌其言忤,受湯而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雖然事近傳奇,但也可以顯示當時人對張仲景醫術的敬服。
医学成就
張仲景寫作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喻嘉言稱此書:「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元朝明朝以后被奉为“医圣”,甚至有廟供奉香火。仲景与谯郡华佗、侯官董奉齐名,并称“建安三医”。
《漢書藝文志》中,將漢之前的醫學典籍總結為為重視經絡針灸的醫經派,與重視本草湯液的經方派二者;這兩大傳統的發展,形構了漢之前的中醫體系。醫經派的主要代表著作,《黃帝內經》,傳統上認為,是傷寒論成書的主要依據,後世醫者也多援引內經以發明傷寒論微旨。如清朝《醫宗金鑑》〈傷寒論註序〉:「《傷寒論》,後漢張機所著,發明內經奧旨者也,並不引古經一語,皆出心裁,理無不該,法無不備,蓋古經皆有法無方,自此始有法有方,啟萬世之法程,誠醫門之聖書。」
但根據晉皇甫謐序《針灸甲乙經》:「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以及近代從敦煌出土的梁陶宏景《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記載:「漢晉以還,諸名醫輩,張機、衛汜 [汛]、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范將軍等,皆當代名賢,咸師式此《湯液經法》,湣救疾苦,造福含靈,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致新效,似亂舊經,而其旨趣,仍方圓之於規矩也。」「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伤寒论》一部 ,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湯液經法》一書,在漢書藝文志的分類中,屬於經方一派。這證明傳統上認為傷寒論「不引古經一語」的看法是錯誤的,傷寒論中所使用的方劑,主要援引自已失傳的《湯液經法》,這也是張仲景著作的主要依據。
因此,張仲景可說是兩漢醫經、經方二派的集大成者,他使用的方劑很多是來自經方派;而六經辨證的手法,則是來自《黃帝內經》;此外,更加上他個人的心得與經驗。將傷寒與雜病共論, 湯液與針灸並用,打破了《素問熱論》中六經只辨傷寒的局限性,因此, 無論傷寒、 雜病和它們互相挾雜的複雜問題, 都能用六經辨證方法概括而無遺。稱仲景為醫中之聖,傷寒論為中醫之魂,實不為過。
張仲景的著作在中醫領域內影響深遠,遠自晉朝王叔和,唐朝孫思邈,下至金元四大家,清朝葉天士、吳鞠通,無不是由鑽研仲景學之後,才能卓然成家。歷代註解傷寒論者,不下數十家,各有見解,這也推動了中醫思想的不斷進步。至明清時,傷寒論中的方劑,被尊為「經方」,影響遠至朝鮮、日本。
著作
撰《伤寒杂病论》。该书面世不久即散失,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分论外感寒热与内科杂病。
纪念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與河南中医学院校园内有张仲景全身石像。
命名
参见
参考文献
^ 《伤寒杂病论序》
^ 《名醫錄》:「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者所能及。」
^ 《後漢書卷七十四下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三年,長沙太守張羨率零陵、桂陽三郡畔表,表遣兵攻圍,破羨,平之。”
^ 詳見郭象聲《張仲景姓名事迹考》一文
延伸阅读
廖育群. 重構秦漢醫學圖像.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2 (中文(中国大陆)).
外部連結
醫聖張仲景生平. 新唐人電視台 (中文(台灣)).
古代中醫是否有農尹與岐黃派之分?-探傷寒論之源. ceps.com.tw (中文(台灣)). [永久失效連結]
電視節目:談古論今話中醫 張仲景特輯. 新唐人電視台 (中文(台灣)).
張仲景 · 經方
|
|
傷寒論 |
桂枝湯 · 桂枝加桂湯 · 桂枝加芍藥湯 · 桂枝加大黃湯 · 桂枝加附子湯 ·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 ·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 桂枝加葛根湯 · 桂枝甘草湯 · 桂枝去芍藥湯 ·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 小建中湯 · 桂枝麻黃各半湯 · 桂枝二麻黃一湯 · 桂枝二越婢一湯 麻黃湯 ·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 小青龍湯 · 大青龍湯 · 麻黃附子細辛湯 · 麻黃附子甘草湯 葛根湯 · 葛根黃芩黃連湯 · 葛根加半夏湯 小柴胡湯 · 大柴胡湯 · 柴胡加芒硝湯 · 柴胡桂枝湯 · 柴胡桂枝乾薑湯 ·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梔子豉湯 · 梔子甘草豉湯 · 梔子生薑豉湯 · 梔子乾薑湯 · 梔子柏皮湯 · 梔子厚朴湯 · 枳實梔子豉湯 半夏瀉心湯 · 生薑瀉心湯 · 甘草瀉心湯 · 大黃黃連瀉心湯 · 附子瀉心湯 · 黃連湯 · 黃芩湯 ·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 旋覆代赭湯 ·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大承氣湯 · 大承氣湯 · 調胃承氣湯 · 桃核承氣湯 · 抵當湯 · 大陷胸湯 · 小陷胸湯 · 十棗湯 · 麻子仁丸 · 瀉白散 白虎湯 · 白虎加桂枝湯 · 白虎加人參湯 · 竹葉石膏湯 五苓散 · 豬苓湯 · 茯苓甘草湯 ·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 文蛤散 四逆湯 · 四逆加人參湯 · 茯苓四逆湯 · 通脈四逆湯 ·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 乾薑附子湯 · 白通湯 · 白通加豬膽汁湯 · 四逆散 · 當歸四逆湯 ·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理中丸 · 真武湯 · 附子湯 · 甘草附子湯 · 桂枝附子湯 ·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 ·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 芍藥甘草附子湯 · 桂枝人參湯 赤石脂禹餘糧湯 · 桃花湯 · 吳茱萸湯 · 甘草湯 · 桔梗湯 · 豬膚湯 · 苦酒湯 · 半夏散 · 半夏湯 · 甘草乾薑湯 · 芍藥甘草湯 · 炙甘草湯 · 茵陳蒿湯 ·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 麻黃升麻湯 · 黃連阿膠湯 · 烏梅丸 · 白頭翁湯 · 牡蠣澤瀉散 · 瓜蒂散 · 蜜導煎丸 · 燒褌散
|
|
金匱要略 |
一物瓜蒂湯 · 人參湯 · 乾薑人參半夏丸 · 土瓜根散 · 下瘀血湯 · 己椒藶黃丸 · 大黃甘草湯 · 大黃甘遂湯 · 大黃牡丹湯 · 大黃附子湯 · 大黃硝石湯 · 大黃蟅蟲丸 · 大半夏湯 · 小半夏湯 · 小半夏加茯苓湯 · 小青龍加石膏湯 · 烏頭湯 · 烏頭桂枝湯 · 烏頭赤石脂丸 · 烏頭煎 · 木防己湯 ·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 升麻鱉甲湯 · 白朮散 · 瓜蒂散 · 半夏厚朴湯 · 半夏麻黃丸 · 甘草乾薑湯 · 甘草附子湯 · 甘草麻黃湯 · 甘麥大棗湯 · 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 · 白朮附子湯 · 白頭翁湯 · 生薑半夏湯 · 當歸散 · 當歸芍藥散 · 當歸貝母苦參丸 · 竹葉湯 · 防己地黃湯 · 防己茯苓湯 · 防己黃耆湯 · 百合地黃湯 · 百合知母湯 · 百合滑石散 · 百合雞子黃湯 · 芎歸膠艾湯 · 雞屎白散 · 赤丸 · 赤小豆當歸散 · 麥門冬湯 · 附子粳米湯 · 澤瀉湯 · 澤漆湯 · 瀉心湯 · 苦參湯 · 奔豚湯 · 茵陳五苓散 · 枳朮湯 · 枳實薤白桂枝湯 · 厚朴七物湯 · 厚朴三物湯 · 厚朴大黃湯 · 厚朴麻黃湯 · 茯苓澤瀉湯 · 茯苓杏仁甘草湯 · 射干麻黃湯 · 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湯 · 桂枝芍藥知母湯 · 桂枝茯苓丸 · 桂枝附子湯 · 黃耆建中湯 · 黃耆桂枝五物湯 · 黃土湯 · 溫經湯 · 越婢湯 · 越婢加朮湯 · 葶藶大棗瀉肺湯 · 葵子茯苓散 · 酸棗仁湯 · 薏苡附子敗醬散 · 橘皮湯 · 橘皮竹茹湯 · 鱉甲煎丸
|
|
(凡傷寒論、金匱要略俱見之方歸於傷寒論) |
|
中医经典
|
|
基础理论 |
|
|
方药
|
張仲景《伤寒杂病论》(含《金匱要略》)
- 《神农本草经》
|
|
规范控制 |
- WorldCat Identities
- BNF: cb120124994 (data)
- DILA: A016667
- GND: 115599703
- ISNI: 0000 0001 1861 9344
- LCCN: n80135337
- NDL: 00394091
- SNAC: w6nz8t0b
- SUDOC: 028250494
- VIAF: 21575
|
|
k1LsYG5U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GameSpot 戰地風雲:惡名昭彰2在Gamespot的評論 网站类型 新聞 持有者 CBS 创始人 Pete Deemer Vince Broady Jon Epstein 网站 http://www.gamespot.com/ 注册 Optional (free and paid) 推出时间 1996年5月1日 [1] GameSpot (中国大陆:游戏基地),於1996年5月由Pete Deemer和Vince Broady創立,是一個提供新聞、評論、預告片、下載及其他的相關資訊的電子遊戲網站。GameSpot被一間後來被CNET收購的企業ZDNet所收購。根據Alexa,GameSpot.com是200個網路擁擠最嚴重的網站之一。 除了由GameSpot員工創作的內容,網站還允許用戶寫評論、網誌、之後在網路論壇分享。一些在CNET旗下的GameFAQs分享。 2004年, GameSpot被Spike TV的觀眾選上「電子遊戲賞節目」贏得「最傑出遊戲網站。 [2] 其他的遊戲網站還有IGN、1UP.com、GameSpy是它最大的競爭對手。2008年,根據Compete.com的統計,「gamespot.com」吸引了最少6000萬人的點擊率。 [3] GameSpot的主頁鏈結了到最近新聞、評論、預告、和一些有關遊戲機的入口:Wii、任天堂DS、電腦遊戲、Xbox 360、PSP、PlayStation 2、PlayStation 3。它還有一列「最受歡迎遊戲名單」,還有給用戶快速獲得遊戲資訊的搜尋器。GameSpot 還包括一些小範圍的遊戲機:任天堂64、GameCube、Game Boy Color、Game Boy Advance、Xbox、PlayStation、SEGA Saturn、Dreamcast、Neo Geo Pocket Color、N-Gage、手機遊戲。 目录 1 歷史 1.1 國際歷史 1.2 著名的員工 2 評論和分...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日野市 日野市 日文轉寫 • 日文 日野市 • 平假名 ひのし • 罗马字 Hino-shi 金剛寺(關東三十六不動尊靈場第9號)的不動堂 市旗 徽章 日野市在東京都的位置 日野市 日野市在日本的位置 坐标: 35°40′17″N 139°23′42″E / 35.6714°N 139.395°E / 35.6714; 139.395 国家 日本 地方 關東地方 都道府縣 東京都 接鄰行政區 府中市、國立市、立川市、昭島市、八王子市、多摩市 政府 • 市長 大坪冬彦 面积 • 总计 27.53 平方公里(10.63 平方英里) 人口 (2014年12月1日) • 總計 183,323 • 密度 6,660/平方公里(17,200/平方英里) 象徵 • 市樹 樫 • 市花 菊花 • 市鳥 普通翠鳥 时区 日本標準時間 (UTC+9) 地方公共團體編號 13212-8 邮政编码 〒 191-8686 市役所地址 日野市神明一丁目12番1號 電話號碼 +81-42-585-1111 法人編號 1000020132128 網站 http://www.city.hino.lg.jp/ 人口:日野市官方網頁 日野市 (日语: 日野市 / ひのし Hino shi * / ? )為一位于東京都(不含島嶼部分)中央地帶的城市。從東京站乘坐中央線特別快速列車45分鐘即可到該市。面積27.53km²。1963年(昭和38年)11月3日,該市開始實行市制,為全日本第559個市。汽車企業日野自動車的總部位於這裡。 往東京都特別區部的通勤率為20.9%,往八王子市的通勤率為12.0%(平成22年國勢調査)。 目录 1 概要 ...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图-95 Ту–95 北约代号:熊(Bear) 一架在安格斯空军基地的图-95MS 概觀 類型 战略轰炸机 代號 北约代号: Bear (熊) 乘員 7名 駕駛員2名,機尾炮手1名,其他人員4名 首飛 1952年11月12日 服役 1956年 設計 圖波列夫設計局 產量 超过500架 現況 现役 主要用戶 蘇聯 俄羅斯 衍生機型 图-114、图-119、Tu-95 技术数据 長度 49.50米(162呎5吋) 翼展 51.10米(167呎8吋) 高度 12.12米(39呎9吋) 翼面積 310平方米(3,330平方呎) 空重 90,000公斤(198,000磅) 最大起飛重量 188,000公斤(414,500磅) 發動機 4具库兹涅佐夫NK-12MV型渦輪螺旋槳發動機 功率 4×11,000千瓦(14,800馬力) 性能數據 最大速度 925公里/時(500節,575哩/時) 爬升率 10米/秒(2,000呎/分) 最大升限 12,000米(39,000呎) 最大航程 15,000公里(8,100海浬,9,400哩) 翼負荷 606公斤/平方米(124磅/平方呎) 推重比 235 W/公斤(0.143馬力/磅) 武器装备 機炮 1具/2具AM-23型23公釐雷達控制機砲(機尾) 飛彈 空对地导弹: Kh-20、Kh-22 Kh-26、Kh-55 炸彈 60枚FAB-250炸彈,或 30枚FAB-500炸彈。 其他 载弹量(包括飞弹):最多15,000公斤(33,000磅) Tu-95熊式MR型機 图-95 (俄语: Ту–95 , 英语: Tu-95 ),北約代號: Bear ( 熊 ),是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所研製,是全世界唯一服役的大型四渦輪螺旋槳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