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 日語寫法 |
|---|
日語原文 |
今上天皇
|
|---|
假名 |
きんじょうてんのう
|
|---|
平文式罗马字 |
Kinjō tennō
|
|---|
今上天皇是日本对在位的天皇之稱呼,来源于古代汉语中对在位的中国皇帝的称呼「今上」[1][2][3],即“當今聖上”之意。目前是指1989年即位的明仁,年號為平成。
自十九世紀睦仁(明治)起,包括繼位的嘉仁(大正)和裕仁(昭和)駕崩後,皆以其年號為諡號。虽然法律上並無明文規定,但已成為慣例。
目录
1 名稱
2 大行天皇
3 關於「年號+天皇」的用語
4 参考文献
5 參見
名稱
在日本,在稱呼現任天皇时並不會使用他的本名,也不會直接以年號稱呼;相反的會使用天皇陛下,或是簡稱為陛下。在書寫方面,正式的名稱為今上天皇。
大行天皇
参见:大行皇帝
「大行」與「大去」同為「永遠離去」的意思,衍生出來的意義就是「死亡」;如「大去之期不遠矣」這句話就是死期不遠的意思。古代中國稱剛駕崩不久而尚未有諡號和廟號的皇帝為「大行皇帝」,大行天皇亦即為剛死去不久的天皇。
現在實行的一世一元制基於在位中的年號是將來的諡號。不過,因為徹底諡名也被贈送在大喪的禮儀之前被進行,如果是刊登在政府公報,也被使用在作為那個以前的階段中的名稱。
各宗教團體的機關報等被刊載「大行天皇追悼法事經營」等。譬如,如果在佛教團體中立起靈牌等,也有如果到諡名被贈送用本色木料和紙立起臨時的靈牌做法事。
關於「年號+天皇」的用語
一世一元制
一個君主在位期間僅使用一個年號的習慣被稱為“一世一元制”。中國的一世一元制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以洪武為其唯一的年號,官方並未賦予洪武以其它意義;明太祖的諡號是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日本的一世一元制始于睦仁,明治為其年號,死后的諡號就是明治天皇。
現代的情形
日本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昭和天皇發表人間宣言(日語:新日本建設に関する詔書),放棄了神格化的地位,從此日本天皇不具有政治上的實權,天皇與平民一般都是凡人,天皇原本受尊崇的地位也大大衰落。
現今日本國民和傳媒常稱呼「天皇陛下」或直接稱呼「天皇」,雖然如「平成天皇」這種用法仍然有所不妥,但是稱呼「平成的天皇」是沒有問題的。
参考文献
^ 《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集解太史公自序曰“作今上本纪”,又其述事皆云“今上”,“今天子”,或有言“孝武帝”者,悉後人所定也。
^ 史记 孝武本纪第十二
^ 《奉天靖难记》卷一:今上皇帝,太祖高皇帝第四子也。
參見
日本皇室
|
|---|
|
一覧 |
天皇列表 - 皇后列表 - 皇室世系圖
|
|
|---|
|
身位 |
天皇(今上天皇) - 皇后 - 太皇太后 - 皇太后 - 皇太子 - 皇太子妃 親王 - 親王妃 - 內親王 - 親王宣下 王 - 王妃 - 女王 宮家 - 直宮家 - 皇族 - 內廷皇族 - 攝政 - 御稱號 - 宮號 - 御印 - 皇別 - 皇别摄家 - 臣籍降下/皇籍離脫 - 舊皇族
|
|---|
|
宮中祭祀 |
宮中三殿 - 天照大神(皇祖神) - 伊勢神宮 - 神 - 日本神話 - 神道
|
|---|
|
公務、制度 |
國事行為 - 行幸・行啟 - 園遊會 - 皇室典範 - 皇室經濟法 - 皇室會議
|
|---|
|
皇室儀式、行事 |
即位禮 - 大喪之禮 - 立太子之禮 - 講書始 - 歌會始 - 雅樂 - 蹴鞠 - 鴨場 - 古式馬術(打毬、母衣引)
|
|---|
|
寶物、御物 |
三神器(八咫鏡 - 八尺瓊勾玉 - 天叢雲劍) - 正倉院 - 三之丸尚藏館 - 御府
|
|---|
|
居所、陵墓 |
皇居 - 京都御所 - 大宮御所 - 東宮御所 - 赤坂御用地 - 御用邸 - 離宮 - 天皇陵 - 豐島岡墓地
|
|---|
|
組織 |
宮內廳 - 侍從 - 宮內廳侍從職 - 皇宮警察本部 - 皇宮護衛官 - 菊葉文化協會 - 菊榮親睦會
|
|---|
|
其他 |
菊花紋章 - 君之代 - 御召列車 - 皇室用客車 - 御料車 - 皇室財產 - 皇室費用 - 掌典職
|
|---|
|
日本歷代天皇
|
|---|
|
日本天皇 → 日本天皇世系图(前半部 → 後半部)・日本皇室世系圖 → 日本皇室
|
|
彌生時代 (-250) |
1 神武 → 2 綏靖 → 3 安寧 → 4 懿德 → 5 孝昭 → 6 孝安
|
|---|
|
古墳時代・飛鳥時代 (250-710) |
7 孝靈 → 8 孝元 → 9 開化 → 10 崇神 → 11 垂仁 → 12 景行 → 13 成務 → 14 仲哀 → 神功注1 → 15 應神 → 16 仁德 → 17 履中 → 18 反正 → 19 允恭 → 20 安康 → 21 雄略 → 22 清寧 → 23 顯宗 → 24 仁賢 → 25 武烈 → 26 繼體 → 27 安閑 → 28 宣化 → 29 欽明 → 30 敏達 → 31 用明 → 32 崇峻 → 33 推古 → 34 舒明 → 35 皇極 → 36 孝德 → 37 齊明注2 → 38 天智 → 39 弘文 → 40 天武 → 41 持統 → 42 文武 → 43 元明
|
|---|
|
奈良時代 (710-794) |
43 元明 → 44 元正 → 45 聖武 → 46 孝謙 → 47 淳仁 → 48 稱德注3 → 49 光仁 → 50 桓武
|
|---|
|
平安時代 (794-1185) |
50 桓武 → 51 平城 → 52 嵯峨 → 53 淳和 → 54 仁明 → 55 文德 → 56 清和 → 57 陽成 → 58 光孝 → 59 宇多 → 60 醍醐 → 61 朱雀 → 62 村上 → 63 冷泉 → 64 圓融 → 65 花山 → 66 一條 → 67 三條 → 68 後一條 → 69 後朱雀 → 70 後冷泉 → 71 後三條 → 72 白河 → 73 堀河 → 74 鳥羽 → 75 崇德 → 76 近衛 → 77 後白河 → 78 二條 → 79 六條 → 80 高倉 → 81 安德 → 82 后鸟羽
|
|---|
|
鎌倉時代 (1185-1333) |
82 后鸟羽 → 83 土御門 → 84 順德 → 85 仲恭 → 86 後堀河 → 87 四條 → 88 後嵯峨 → 89 後深草 → 90 龜山 → 91 後宇多 → 92 伏見 → 93 後伏見 → 94 後二條 → 95 花園 → 96 後醍醐
|
|---|
|
南北朝注4/室町時代 (1333-1573) |
96/南1 後醍醐 → 97/南2 後村上 → 98/南3 長慶 → 99/南4 後龜山 北1 光嚴 → 北2 光明 → 北3 崇光 → 北4 後光嚴 → 北5 後圓融 → 100/北6 後小松 → 101 稱光 → 102 後花園 → 103 後土御門 → 104 後柏原 → 105 後奈良 → 106 正親町
|
|---|
|
安土桃山時代 (1573-1603) |
106 正親町 → 107 後陽成
|
|---|
|
江戶時代 (1603-1868) |
107 後陽成 → 108 後水尾 → 109 明正 → 110 後光明 → 111 後西 → 112 靈元 → 113 東山 → 114 中御門 → 115 櫻町 → 116 桃園 → 117 後櫻町 → 118 後桃園 → 119 光格 → 120 仁孝 → 121孝明
|
|---|
|
近代 (1868-1945) |
122 明治 → 123 大正 → 124 昭和
|
|---|
|
現代 (1945-) |
124 昭和 → 125 今上天皇(明仁) → 126 德仁(尚未正式即位)
|
|---|
|
注1:神功皇后是否应包含于天皇世数有争议,详见神功皇后#世数争议。 注2:皇極天皇重祚。 注3:孝谦天皇重祚。 注4:明治天皇以南朝為正統,北朝保留名號不列入世系。 注5:標註粉藍底色者為女性天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