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上變去




濁上變去(濁上歸去)是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学中的一个术语,是中古汉语声调变化的三个主要现象之一,指声母为全浊的上声字改读去声(而次浊上字声调和清上字相同)。




目录






  • 1 时间


  • 2 范围


  • 3 例字


  • 4 注释


  • 5 参考书目





时间


浊上变去开始的时间很早,汉魏时期就可以找到痕迹[1]。晚唐李涪《切韵刊误》云:“吴音乖舛,不亦甚乎!上声为去,去声为上。”指出“辩、舅、皓”等字《切韵》归上声不妥。李氏以《切韵》为吴音固然谬误,但透露出《切韵》的全浊声母上声字在李氏方言裡已变为去声[2]。明确把全浊上声字跟有关的去声字看成是同音字而编排在一起的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3]



范围


濁上變去现象在官话、赣语、大部分湘语中都很规律;而在吴语、闽语、客家话、粤语中,则多保留阳上调类,或古全浊上字和次浊上字的白读音有共同的演变行为,但并不总能单独成调类。如在客家话中,古浊上字的白读音多并入阴平;在北部吴语中,古浊上字的白读音多归阳去;建阳阳上归阴去,闽南阳上归阳去,沙溪阳上归阳入,闽北大部阳上根据声母类型派入阴去、阳去、阳入甚至阴平。一些学者就以濁上變去现象的同言线为汉语七大方言的分组的依据之一[4]


例如[5]






































































汉字
中古音
汉语拼音

官话
北京话

官话
扬州话

湘语
长沙话

赣语
南昌话

湘语
东安话

吴语
苏州话

吴语
温州话

闽语
潮州话

客家话
梅县话

粤语
广州话

清上
dǎo

.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ium Alternative","TITUS Cyberbit Basic","Arial Unicode MS","IPAPANNEW","Chrysanthi Unicode","GentiumAlt","Bitstream Vera","Bitstream Cyberbit","Hiragino Kaku Gothic Pro","Lucida Grande",sans-serif;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mw-parser-output .IPA a:link,.mw-parser-output .IPA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
tau[6]





tau


tau


təu








tau





tou

全浊上
dào


tau





tau(白读)


tʰau/
tau


dəu(白读)








tau


tʰau/
tau


tou

次浊上
lǎo


lau





lau


lau[7]


lei








lau(白读)


lau[8]


lou[9]



全浊上“道”今读去声或阳去,次浊上“老”并入清上。
全浊上“道”或仍读阳上;或变为去声或阳去,但和次浊上“老”为平行变化。


例字


以下是一些在古代属全浊声母上声(据泽存堂本《广韵》),在现代汉语普通话读去声的例字。


並母:並、部、倍、抱、被。


奉母:奉、妇、父、犯、范。


定母:杜、稻、动、荡、弟。


澄母:重、赵、杖、丈、兆。


从母:在、坐、静、造、聚。


邪母:象、像、祀、序、似。


崇母:士、仕、柿、撰、馔。


船母:葚。(船母以平声为主,且上声常不变去,常见字不多。)


禅母:上、受、是、善、甚。


群母:巨、件、近、技、拒。


匣母:下、后(包括“後”)、户、旱、幸。


这条规律也存在少数反例。比如“缓”本来是匣母上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仍读上声;“揆”本来是群母上声,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阳平。



注释





  1. ^ 罗邦柱 主编. 古汉语知识辞典.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8: 93. ISBN 7307003481. 


  2. ^ 马文熙等 编. 古汉语知识辞典.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275. ISBN 9787101041132. 


  3. ^ 唐作藩. 音韵学教程(第三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74. ISBN 9787301016985. 


  4. ^ 李小凡、项梦冰编著.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134、135. ISBN 9787301158517. 


  5.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 汉语方音字汇(第二版重排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60、363. ISBN 7801840348. 


  6. ^ 汉语方言记录用□、□、□、□、□、□、□、□分别表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调。


  7. ^ 另读/lau/。


  8. ^ 另读/lau/。


  9. ^ 另读/lou/。




参考书目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唐作藩. 音韵学教程(第三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ISBN 9787301016985. 


  • 王宁 主编. 古代汉语.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2. ISBN 7200045918. 


  • 王力. 汉语语音史.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ISBN 9787100053907. 


  • 李小凡、项梦冰编著.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ISBN 9787301158517.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GameSpot

connect to host localhost port 22: Connection refused

Getting a Wifi WPA2 wifi conn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