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复明

Multi tool use
反清复明指历史上明朝灭亡后为恢复明朝而推翻清朝的活动。
目录
1 各地的反抗活動
1.1 南明
1.2 東寧
1.3 朝鲜
1.4 東南亞
2 宗教教派
3 排满
4 注释
5 参考文献
6 外部連結
7 参见
各地的反抗活動
南明
自從清兵入關之後,明朝的遺臣擁立一些宗室建立一系列的小朝廷,史稱南明。但最終被清軍各個擊破。
1648年,最後一位南明皇帝永曆帝遣出使羅馬教廷,請求教宗出兵協助抗擊滿清。但十年之後教宗的回書才被卜彌格帶到交趾(安南),此時南明政權已經覆滅。
南明滅亡後,不少遺臣不願臣服於滿清,流亡海外。例如朱舜水流亡日本,楊彥迪、陳上川、鄚玖流亡安南与高棉。中國出現了天地會、哥老會等等一系列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秘密會社。
東寧
鄭氏王朝(東寧[1])是一個鄭成功家族三世在臺灣建立的政權。鄭成功在臺灣建立政權時,曾吸納大量明朝的遺臣為自己的下屬,並且堅守藩國與藩王身份,沿用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昭宗的永曆年號,以維持形式上與早已滅亡的明朝之間的宗藩關係。
由於鄭成功是中日混血兒的緣故,在1645年至1674年期間,鄭成功及鄭經曾經先後十次遣使赴日本,請求日本江戶幕府出兵增援,史稱「日本乞師」。但江戶幕府當時秉承鎖國的政策,因此沒有接受這個請求。1674年,鄭經西征響應參與三藩之役。
鄭經在位中末期,東寧和朝鮮一樣,逐漸放棄反清復明,而走向反滿復漢的模式,提出希望能夠成為清朝藩屬國的要求,雙方並有過多次談判,但最終失敗。
朝鲜
主条目:北伐論和朝鮮孝宗北伐計劃
朝鮮王朝原为明朝藩属,1619年薩爾滸之戰中曾派遣軍隊支援明朝抗擊滿清。后在1627年的丁卯胡亂和1636年的丙子胡亂中受到滿清的侵略,最終在1637年被迫簽訂城下之盟,與明朝斷絕了關係並承认为满清的藩属。
朝鮮朝廷將此城下之盟視為國恥,包括王室在内的朝鲜貴族大多反清。朝鲜孝宗即位後,立即筹划北伐,任命李浣為大將,訓練軍隊,改築城池。此外從漂泊到濟州島的外國船隻那裡購買新式武器,登用宋時烈、宋浚吉等人擴充軍備。准备响应三藩之乱、明郑等反清复明势力。
然而此计划因朝鮮财政的困难而被一再推遲。最终中國国内反清复明运动失败,孝宗的計劃也被清朝朝廷得知,先後六次遣使調查和警告。1659年,孝宗抱憾而終,此計劃最終流产。[2]
東南亞
清朝建立後,明朝遺臣紛紛逃往東南亞各國避難,並謀匡復舊朝;從荷蘭人手中奪取台灣的鄭成功也高舉反清復明的旗幟與清朝對抗,天地會與小刀會等主張反清復明的組織也積極活動。台灣被清軍攻陷後,遺民志士相率逃往南洋各地,繼續宣揚反清復明的思想[3]。
宗教教派
反清復明是部分被視為邪教的民间教派例如聞香教等的政治態度,表明對朝廷的不合作立場,然而相關教派著重的並不是統治者的身份,而是為了取代現行統治者,在明清戰爭時期聞香教極力「聯清反明」,後來清朝由盛轉衰,聞香教便借用朱明為自己開道,以「反清復明」為口號發動暴亂[4]。
此外,在理教早期即以反清复明为主旨招揽信徒。
排满
主条目:排满
清朝晚期,“反清复明”不可避免地被与革命党人的排满主张相提并论,因为二者都极力主张推翻满洲人统治,恢复建立汉人政权。以陈天华、鄒容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将自己的反清革命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抗元起义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相提并论,视朱、洪二人为民族革命的两大先驱。革命党人利用各种排满口号激发汉族群众的反清情绪,并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事件唤醒民众对满清的仇恨。很多满人,甚至于操北方口音的汉人都遭到革命党的杀戮,孙文本人也在清帝逊位后亲往祭拜明孝陵,以示“驱除鞑虏”的胜利,这使得本应是以反帝制为主要目标的辛亥革命很大程度上成了排满革命[5]。正因如此,辛亥革命时期很多群众并不了解所谓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以为他们也和天地会等反清组织一样,是要给明朝复仇,这一点在近代作家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中有所体现:“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註 1]皇帝的素。”[6]
注释
参考文献
^ 查繼佐《罪惟錄》:「夏五月,延平王招討大將軍國姓成功薨於東寧。先是,入台灣,改稱東都、再稱明京,以俟桂主巡狩。久之,緬變確,乃改為東寧。」
^ 《史海钩沉:朝鲜皇室的“反清复明”秘密计划》健康导报
^ 李恩涵《東南亞華人史》,臺灣商務印書館
^ 朱玫等《中國邪教史》,群眾出版社,2007年
^ 贾艳丽《辛亥革命中的满汉冲突与调适》,清史研究,2011
^ 鲁迅. 阿Q正傳.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2016-10-15].
外部連結
- 史海钩沉:朝鲜皇室的“反清复明”秘密计划
中華民國教育部 國語辭典修訂本[永久失效連結]
参见
中国主题
历史主题
明朝歷史
|
|
前期 |
元末民变 · 红巾军起义(韩山童被杀、韩林儿起义、徐寿辉起义、郭子兴起义、张士诚起事) · 二十四将 · 三打集庆 · 统一江南(灭陈友谅、洪都保卫战、鄱陽湖之戰 · 灭张士诚 · 灭方国珍 · 平定闽、广) · 北伐和统一(徐达北伐、洪武北伐、攻取河南和山东、攻克河北和上都、平定山西与收复甘肃、平定云南、平定四川、收回燕雲十六州、平定辽东、金山之戰、捕魚兒海之戰) · 进军西藏(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朵甘行都指揮使司、俄力思軍民元帥府) · 创建衛所制 · 建都之议 · 洪武之治 · 洪武大移民(洪洞大槐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 茶马贸易 · 废中书省 · 都布按三司(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 · 海運弛禁 · 朱元璋反腐 · 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藍玉案) · 南北榜案 · 建文改制 · 靖难之役 · 壬午之难 · 永乐迁都(順天府、故宫) · 永乐盛世 · 内阁建制 · 厂卫( 锦衣卫、东厂、西厂、內行廠) · 郑和下西洋 · 经营南海(永乐群岛、永樂环礁、宣德群岛、永乐龙洞、郑和群礁、于锡兰山国之战、舊港宣慰司) · 万国来朝(朝鲜、安南、琉球、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浡泥、呂宋、苏禄、合猫裹、美洛居、婆罗、古麻剌朗、冯嘉施兰、真腊、帖木兒等) · 确立宗藩 · 三大营(五軍營、三千營、神机营) · 南征安南 · 統治安南(交趾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蓝山起义) · 贵州建制 · 三宣六慰 · 唐赛儿民变 · 明成祖北伐 · 经营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亦失哈巡视东北、奴儿干城、永宁寺、永宁寺碑、建州三衛、辽东都司) · 陈诚出使西域(《西域番国志》、《西域行程记》) · 永乐大典 · 朱高熾監國 · 高煦之亂 · 仁宣之治 · 三杨辅政 · 宣宗廢后 · 票拟制度 · 建立哈密卫
|
|
中期 |
王振擅政 · 麓川之役 · 浙閩民變 · 大同之战 · 土木之变 · 景泰继统 · 午門血案 · 京师保卫战 · 易储之争 · 夺门之变 · 曹石之變 · 重修《寰宇通志》 · 汪直擅政 · 鄖陽民變 · 藤峽盜亂 · 哈密之爭 · 固原盜亂 · 河套之患 · 成化新风 · 王文素与《新集通證古今算學寶鑑》 · 弘治中兴 · 九邊建制 · 南徽北晋 · 滿倉兒案 · 海運嚴禁 · 郑旺妖言案 · 劉瑾擅政 · 安化王之乱 · 寘鐇之亂 · 劉六劉七民變 · 川蜀盜亂 · 武宗南巡 · 应州大捷 · 寧王之亂 · 南贛盜亂 · 江彬擅政 · 王阳明与阳明学 · 世宗继统 · 大禮議 · 佛朗機〔葡萄牙〕人東來(葡佔屯門、屯門海戰、西草灣之戰、雙嶼港、租借澳門) · 大同兵變 · 更定祀典 · 嘉靖南巡 · 迁陵之议 · 岑猛之亂 · 壬寅宮變 · 嘉靖中兴 · 楚藩宮變 · 嚴嵩擅政 · 北虜南倭 · 戚继光抗倭 · 李福達之獄 · 议复河套 · 庚戌之变 · 嘉靖大地震 ·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
|
晚期 |
隆慶新政(隆庆开关、 俺答封贡、開中法) · 张居正辅政(一条鞭法、考成法、王国光著《万历会计录》、潘季驯治河) · 萬曆中興 · 重修长城 · 萬曆三大征(寧夏之役、朝鮮之役、播州之役) · 秦良玉与白桿兵 · 國本之爭 · 萬曆怠政 · 齐楚浙党 · 朱載堉与十二平均律 · 伊利亞〔西班牙〕人東來(呂宋大屠殺 · 明西聯軍滅林鳳) · 明缅战争 · 礦稅之弊 · 妖書案(第一次妖書案、第二次妖書案) · 楚藩案(楚太子案、楚宗劫槓案) · 明末三大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 · 東林黨爭 · 光宗中兴 · 和蘭〔荷蘭〕人東來(沈有容諭退紅毛番、澎湖之戰、崇祯明荷海战) · 天主教再次传入(西學東漸、利玛窦、聖教三柱石、南京教案、《崇祯历书》、《几何原本》、红夷大炮) ·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 建州女真叛明 · 薩爾滸之戰 · 三饷加派 · 奢安之亂 · 徐鴻儒民變 · 熊廷弼和孙承宗抗金 · 魏忠賢擅政(阉党) · 复社之兴 · 王恭廠大爆炸 · 袁崇焕督師薊、遼(关宁锦防线、宁远之战、宁锦之战、诛杀毛文龙) · 崇禎治亂 · 寧遠兵變 · 清兵入塞(京畿之戰、遵永大捷、宣大之戰、第二次京畿之戰、北直隸山東之戰、第二次北直隸山東之战) · 第一次皮岛海战 · 第二次皮岛海战 · 走西口 · 己巳之變 · 沙定洲之亂 · 吳橋兵變 · 英格蘭〔英國〕人東來(伊丽莎白一世与万历帝书、虎門之戰) · 《天工开物》 · 徐霞客遊記 · 天灾不断(低温、鼠疫、水灾、旱灾、蝗灾) · 吳有性与《温疫论》 · 松錦之戰(洪承畴降清、祖大寿降清) · 明末民變(王二起義、張獻忠起義、李自成起義、朱仙鎮之戰、凤阳之战、荥阳大会、开封之战、瑪瑙山之戰、襄阳之战) · 孙传庭抗击大顺军 · 盧象昇練天雄军 · 「四正六隅」灭流寇 · 曹文詔殉国 · 三顺王(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 · 南迁之议 · 甲申之變 · 一片石之战 · 李自成称帝 · 吴三桂降清
|
|
南明 與 明鄭
|
南明紛立(弘光、魯王、隆武、紹武、永曆) · 入關戰爭 · 江北四鎮(高杰、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 · 青州之变 · 大顺军灭亡(潼关战役、陕北战役、李自成被杀) · 南渡三案(大悲案、假太子案、童妃案) · 马、阮党争 · 左良玉清君側 · 联虏平寇 · 睢州之变 · 潞王监国 · 张献忠称帝 · 剃髮易服 · 圈地投充 · 满清大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南昌之屠、大同之屠、四川大屠殺、廣州之屠) · 反清复明(金声桓、王得仁江西反正 · 李成栋广东反正 · 姜瓖大同反正 · 米喇印、丁国栋甘肃回民反清起义 · 谢迁反清起义 · 榆园军反清起义 · 王永强陕北反清起义 · 贺珍、孫守法、武大定反清起义 · 王光恩、王光泰、王昌反清起义) · 聯寇抗清 · 黄道周北伐 · 靖藩之变 · 农民军抗清(忠贞营、夔東十三家、摇黄十三家、西山十三家、停溪大捷、叙州大捷、辰州大捷、湖南之役、桂林大捷、衡阳大捷、保宁之战) · 何腾蛟经营湖南 · 瞿式耜、张同敞殉国 · 沙定洲之亂 · 大西军经营云南 · 李定國兩蹶名王 · 张煌言抗清 · 洪承畴经略江南 · 肇庆之役 · 新会之战 · 十八人之獄 · 曲靖之战 · 宝庆之败 · 孫可望投清 · 重庆之役 · 磨盤山血戰 · 南明消亡(福建沦陷、湖南沦陷、贵州沦陷、云南沦陷) · 大西灭亡 · 舟山之役 · 一官党 · 郑芝龙降清 · 鄭成功抗清(郑家军、鄭成功北伐、郑成功长江之役、同安之役、潮州之役、泉州大捷、厦门大捷、思明州、海澄战役、鄭成功征台) · 郑、施交恶(曾德事件) · 鲁监国浙闽抗清 · 咒水之難 · 德勒之战 · 逼死坡 · 夔东会战 · 茅麓山战役 · 明鄭王朝(鄭經嗣位之爭、鄭泰事件、清荷联军攻鄭、東寧之變) · 迁界禁海 · 明郑灭亡 · 朱术桂殉国 · 安南明鄉人
|
|
專門史 |
历史 · 政治 · 军事 · 外交 · 经济 · 文化 · 科技 · 君主
|
|
【说明: 绿色为西方人来华事件】 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東周(春秋 → 戰國) → 秦朝 → 漢朝 → 三國 → 晉朝/十六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國 → 宋朝/遼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
|
|
n4U3LjIRNiAu,oRJ,CYfvy,o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GameSpot 戰地風雲:惡名昭彰2在Gamespot的評論 网站类型 新聞 持有者 CBS 创始人 Pete Deemer Vince Broady Jon Epstein 网站 http://www.gamespot.com/ 注册 Optional (free and paid) 推出时间 1996年5月1日 [1] GameSpot (中国大陆:游戏基地),於1996年5月由Pete Deemer和Vince Broady創立,是一個提供新聞、評論、預告片、下載及其他的相關資訊的電子遊戲網站。GameSpot被一間後來被CNET收購的企業ZDNet所收購。根據Alexa,GameSpot.com是200個網路擁擠最嚴重的網站之一。 除了由GameSpot員工創作的內容,網站還允許用戶寫評論、網誌、之後在網路論壇分享。一些在CNET旗下的GameFAQs分享。 2004年, GameSpot被Spike TV的觀眾選上「電子遊戲賞節目」贏得「最傑出遊戲網站。 [2] 其他的遊戲網站還有IGN、1UP.com、GameSpy是它最大的競爭對手。2008年,根據Compete.com的統計,「gamespot.com」吸引了最少6000萬人的點擊率。 [3] GameSpot的主頁鏈結了到最近新聞、評論、預告、和一些有關遊戲機的入口:Wii、任天堂DS、電腦遊戲、Xbox 360、PSP、PlayStation 2、PlayStation 3。它還有一列「最受歡迎遊戲名單」,還有給用戶快速獲得遊戲資訊的搜尋器。GameSpot 還包括一些小範圍的遊戲機:任天堂64、GameCube、Game Boy Color、Game Boy Advance、Xbox、PlayStation、SEGA Saturn、Dreamcast、Neo Geo Pocket Color、N-Gage、手機遊戲。 目录 1 歷史 1.1 國際歷史 1.2 著名的員工 2 評論和分...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日野市 日野市 日文轉寫 • 日文 日野市 • 平假名 ひのし • 罗马字 Hino-shi 金剛寺(關東三十六不動尊靈場第9號)的不動堂 市旗 徽章 日野市在東京都的位置 日野市 日野市在日本的位置 坐标: 35°40′17″N 139°23′42″E / 35.6714°N 139.395°E / 35.6714; 139.395 国家 日本 地方 關東地方 都道府縣 東京都 接鄰行政區 府中市、國立市、立川市、昭島市、八王子市、多摩市 政府 • 市長 大坪冬彦 面积 • 总计 27.53 平方公里(10.63 平方英里) 人口 (2014年12月1日) • 總計 183,323 • 密度 6,660/平方公里(17,200/平方英里) 象徵 • 市樹 樫 • 市花 菊花 • 市鳥 普通翠鳥 时区 日本標準時間 (UTC+9) 地方公共團體編號 13212-8 邮政编码 〒 191-8686 市役所地址 日野市神明一丁目12番1號 電話號碼 +81-42-585-1111 法人編號 1000020132128 網站 http://www.city.hino.lg.jp/ 人口:日野市官方網頁 日野市 (日语: 日野市 / ひのし Hino shi * / ? )為一位于東京都(不含島嶼部分)中央地帶的城市。從東京站乘坐中央線特別快速列車45分鐘即可到該市。面積27.53km²。1963年(昭和38年)11月3日,該市開始實行市制,為全日本第559個市。汽車企業日野自動車的總部位於這裡。 往東京都特別區部的通勤率為20.9%,往八王子市的通勤率為12.0%(平成22年國勢調査)。 目录 1 概要 ...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图-95 Ту–95 北约代号:熊(Bear) 一架在安格斯空军基地的图-95MS 概觀 類型 战略轰炸机 代號 北约代号: Bear (熊) 乘員 7名 駕駛員2名,機尾炮手1名,其他人員4名 首飛 1952年11月12日 服役 1956年 設計 圖波列夫設計局 產量 超过500架 現況 现役 主要用戶 蘇聯 俄羅斯 衍生機型 图-114、图-119、Tu-95 技术数据 長度 49.50米(162呎5吋) 翼展 51.10米(167呎8吋) 高度 12.12米(39呎9吋) 翼面積 310平方米(3,330平方呎) 空重 90,000公斤(198,000磅) 最大起飛重量 188,000公斤(414,500磅) 發動機 4具库兹涅佐夫NK-12MV型渦輪螺旋槳發動機 功率 4×11,000千瓦(14,800馬力) 性能數據 最大速度 925公里/時(500節,575哩/時) 爬升率 10米/秒(2,000呎/分) 最大升限 12,000米(39,000呎) 最大航程 15,000公里(8,100海浬,9,400哩) 翼負荷 606公斤/平方米(124磅/平方呎) 推重比 235 W/公斤(0.143馬力/磅) 武器装备 機炮 1具/2具AM-23型23公釐雷達控制機砲(機尾) 飛彈 空对地导弹: Kh-20、Kh-22 Kh-26、Kh-55 炸彈 60枚FAB-250炸彈,或 30枚FAB-500炸彈。 其他 载弹量(包括飞弹):最多15,000公斤(33,000磅) Tu-95熊式MR型機 图-95 (俄语: Ту–95 , 英语: Tu-95 ),北約代號: Bear ( 熊 ),是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所研製,是全世界唯一服役的大型四渦輪螺旋槳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