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系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奉系

Flag of China (1912–1928).svg
1912年到1928年奉系使用的中华民国国旗
Chinese-army Wuhan flag (1911-1928) 19 dots.svg
北洋陆军(1911年10月-1928年12月)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my.svg
东北边防军(1929年1月-1931年9月)




存在時期
1911年-1937年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效忠於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1911年-1927年)
部門
Chinese-army Wuhan flag (1911-1928) 19 dots.svg 北洋陆军 1911年-1928年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my.svg 东北边防军 1929年-1931年
種類
陆军
參與戰役
第一次直奉战争
第二次直奉战争
中原大战
指挥官
著名指揮官
張作霖
張學良

奉系是民国军阀派系,属于北洋系,先后以张作霖和其子张学良為首,并一度成为中国境内最大的军政府。


20世紀初,奉系張作霖接受招安。[1]:363奉系受到日本支持。1918年,张作霖統一滿洲。后联合皖系与孙中山的广东政权组成反直三角同盟。




目录






  • 1 源流


  • 2 主要将领


  • 3 参考文献


  • 4 參見





源流


奉系创始人张作霖在其领内所建立的政权首府位于奉天(今瀋陽),奉系因此得名。张作霖先用計趕走了皖系督軍段芝貴,在奉天省獨攬大權。


张作霖于1918年任东三省巡阅使。1919年8月5日,张作霖挤走吉林督军孟恩远;鲍贵卿接任吉林督军,吉林地方军队纳入奉军系统。


1921年,张作霖任蒙疆经略使,扩军。


1922年10月,奉系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奉军开始从一支土匪风气部队改为实行现代军事制度的军队。1922年7月24日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孙烈臣为统监,张作相、姜登选为副监,张学良为参谋长。陆军整理处下设两个处:军学处,处长为陈瑛;工务处,处长为张宣。成立秘书、副官、军务、军需、军医、军法稽查等处,分管相关事宜。东三省统一编制,统一番号,均冠以“东三省陆军”称谓,不再使用各省省称番号。裁汰老、弱、病、残、劣的士兵6.9万人,整编为三个师,二十七个混成旅和五个骑兵旅共17万人。韩麟春为东三省军工厂总办,大办兵工厂。张学良为东三省航空处总办。设立东北海军总司令部,张作霖兼总司令,沈鸿烈任海军上将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扩建“陆军东北讲武堂”,堂长由张作霖自兼;增设监督,由张学良兼任;萧其煊任教育长,增设步、骑、炮、工、辎各科,学习时间明确规定一年。


1924年秋,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奉系以二百萬日元重賂,爭取馮玉祥對直系「倒戈」,發動「北京政變」(10月23日),幽禁曹錕,摧毀其「賂選政府」,由國務總理黃郛「攝行大總統職」過渡。[1]:351同時奉軍在少帥張學良指揮下,突破直軍防線,在山海關、秦皇島一帶包圍吳佩孚主力,繳械納降3萬餘人。[1]:351吳率殘卒數千,浮海遁走,使奉系於「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全勝。[1]:351为向南方进军,奉系扩编军队,改旅为师,并冠以“东北陆军”字样。


至此,奉系大舉入關。[1]:352編制是自「東北陸軍」中編出6個「軍」,由姜登選、李景林、張學良、張作相、吳俊陞、許蘭洲分任第一至第六軍軍長。[1]:358每軍下轄3至個「旅」及若干「獨立團」,如砲兵、工兵、輜重兵等。[1]:358另加空軍、海軍由少帥張學良直接指揮。[1]:3586個軍總共20餘萬人。[1]:358第一軍、第三軍合組「一三聯軍司令部」,張學良為司令,第三軍副軍長兼第六混成旅旅長郭松齡為副司令。[1]:358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奉軍再次擴編,改旅為師,改軍為軍團。[1]:3581925年春,「一三聯軍司令部」改為「京榆駐軍司令部」,駐天津。[1]:358直轄步兵6師12旅,騎兵1師2旅,砲兵2旅,工兵1團。[1]:358張學良任第三軍團軍團長兼司令,郭松齡任副司令。[1]:358共有步騎砲工輜各兵種7萬5千人。[1]:358


11月初,奉系主帥、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抵達天津,會晤馮玉祥商討善後,決定公推閒居天津之前「皖系」軍閥段祺瑞暫時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以後另作安排。[1]:35211月24日,段在北京就職。[1]:352張作霖率千人入北京觀禮。[1]:352就職後,段要「廢督裁兵」,解除各省兵權。[1]:352張作霖乃自請撤銷「鎮威將軍府」,並解除「東三省巡閱使」名位,改任「東北邊防屯墾督辦」,仍「節制東三省軍務」。[1]:353


馮和張作霖主張電請孫中山北上。[1]:354段乃附和,聯名電請孫文大元帥北上,為和平統一,共商國是。[1]:354張作霖、孫中山原為老友。[1]:354二人兒子張學良、孫科乃「民國四大公子」,交情不惡。[1]:354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奉軍第五軍副軍長闞朝璽奉命率2個奉軍混成旅及若干地方部隊,出任熱河特別區都統,駐節承德。[1]:359李景林奉命出任直隸督辦,駐節天津,轄奉軍及改編地方部隊6萬餘人。[1]:359


1928年被北伐军队击败,张作霖在退出关外时于奉天郊区的皇姑屯三洞桥(今沈阳市皇姑区与和平区交界处)被炸死,引发皇姑屯事件。其子张学良掌握兵权后,同年宣布东北易帜,奉系改编为东北边防军,进入新奉系时期。1936年西安事变后不久,张学良遭蒋中正扣押,随后东北军被国民政府逐步裁撤、收编,于1937年彻底消亡。



主要将领




奉系領袖张作霖


舊派:是隨張作霖招安而來之「元老派」,包括張作相、張景惠、湯玉麟、張海鵬、張宗昌、馬占山、許蘭州等。元老派原是一群綠林豪傑。大部分人和张作霖是一樣出身。


新派:又有士官派和大學派之別。


士官(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派:元老派覺得需要充實一批留日歸國「士官派」。在1920年代,以楊宇霆為首領。姜登選為中堅,包括吴俊升、孙烈臣、于學忠、何柱國、張驤伍等。


大學(北京陸軍大學)派:奉軍中下級骨幹,由「陸軍大學」和「東北講武堂」訓練出來。以張學良、郭松齡為首領。李景林。曾任張學良老師的郭松齡尤為張學良所倚重,不過後來大學派等人反叛奉系。


一些人物如孙烈臣、于學忠、郭松齡、李景林等雖為新派,但同時為张作霖效力己久,是新舊派過渡人物。



参考文献





  1. ^ 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 唐德剛:〈從北京政變到皇姑屯期間的奉張父子〉,刊唐德剛著、張學良口述:《張學良口述歷史》,台北:遠流出版,2009年3月1日初版




參見


  • 中国东北地区历史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GameSpot

connect to host localhost port 22: Connection refused

Getting a Wifi WPA2 wifi conn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