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國民革命軍 | |
---|---|
國民革命軍軍旗,今中華民國陸軍軍旗 | |
存在時期 | 1924年6月16日-1947年12月24日 |
國家或地區 | 中華民國 |
種類 | 陆军、海軍、空軍 |
別稱 | 國軍 |
參與戰役 | 國民革命軍东征 國民革命軍北伐 中原大戰 中國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指挥官 | |
著名指揮官 | 蔣中正 李宗仁 閻錫山 馮玉祥 白崇禧 張學良 何應欽 孫立人 |
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革命軍,是中國國民黨在1924年師法蘇聯共產黨軍事制度創設之軍隊,除了是中國國民黨轄下的軍隊之外,也是中華民國在北伐戰爭後到行憲前的國家武裝力量,為中華民國國軍的前身。成立於1925年7月,由國民政府將所屬軍隊改編而來[1]:2012。
國民革命軍建軍之初,將領和軍官均由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創設的黃埔軍校加以培養訓練。國民革命軍是國民政府进行北伐的主要武裝力量。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完成,正式統一中國,國民政府定於一尊,國民革命軍也被稱為國民政府軍,簡稱「國軍」或「國府軍」,期間經歷中国抗日战争、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爭。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頒布實施,國民革命軍成為中華民國國軍,簡稱「國軍」。
目录
1 歷史
1.1 創建由國民黨領軍的军队
1.2 北伐战争
1.3 军事整合
1.4 抗日战争
1.5 軍隊國家化
2 组织
2.1 指挥机关
2.2 军阶
2.3 编制
2.4 建军初期编制(1925年8月-1926年7月)
2.5 北伐时期编制(1926年7月-1928年12月)
2.6 整合时期编制(1928年12月-1937年7月)
2.7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1945年7月)
2.8 军队国家化编制(1945年8月-1947年12月)
2.9 國民革命軍之軍、師級列表
3 行动歷史
3.1 中华民国统一时期
3.2 抗日战争时期
3.3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
4 歷史意義
5 参考文献
6 参见
歷史
創建由國民黨領軍的军队
國民革命軍成立前,孫中山領導的南方護法軍政府倚靠南方軍閥作為武力基礎,1922年六一六事變後,孫中山有感軍閥不服從其命令,決定建立一批軍事武力效忠于他和中國國民黨。1924年,在蘇聯支持下,孫於廣州創立黃埔軍校。當時各路軍閥盤據廣東想排擠他們。1925年2月,黃埔軍校軍官團東征陳炯明,成功擊潰粵系軍閥勢力,國民黨軍系勢力自此站穩腳步,逐漸擴充。
1925年7月,護法政府於廣州改組為國民政府,最高軍事領導組織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8月18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轄下各地方軍隊名目取消,統一名為「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初時編有以黃埔軍校學生為主力的第一、二、三、四、五、六等六個軍[1]:2012。由黃埔軍校訓練的軍官組成的黃埔軍校校軍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蔣中正。「建國湘軍」為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建國滇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三軍,「建國粵軍」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福軍為國民革命軍第五軍。起初,國民革命軍依照蘇聯體制,在軍、師兩級設黨代表及政治部。
雖然黃埔軍校提供軍力,使國民政府控制廣州,但這幾千人守省有餘,要打垮其它軍閥仍差距甚遠。為了彌補軍力差距,國民政府不斷納降改編,吸收各地軍事武力。1926年1月,改編湖南「攻鄂軍」及吳鐵城「警衛軍」,和廣東「潮梅軍」等合組為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長程潛。3月,收編廣西新桂系軍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李宗仁。6月,湖南唐生智部隊敗於吳佩孚而加入國民政府,改编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
1926年7月誓師北伐時,國民革命軍編有八個軍,約十萬人[1]:2012。蔣中正任總司令,李濟深為參謀長,白崇禧任參謀次長代理參謀長,鄧演達為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為政治部副主任。
北伐战争
北伐初期,國民革命軍的四、七、八軍分別在湖南、湖北擊敗吳佩孚;二、三、六軍進攻江西最初受挫。1926年12月,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移設於南昌。[2]1927年1月调整战略,七軍从江左,二、六軍从江右,分兵向江西及长江下游挺进,三、一军合击浙江,挺进上海,至4月军阀孙传芳主力被击溃。國民革命軍取得北伐戰爭勝利[1]:2012。
1927年4月26日發生寧漢分裂,清除中國國民黨內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並在各地大規模捕殺中國共產黨分子,國民革命軍北伐一度中斷。國、共兩黨因而正式決裂,開展長達十年的武裝衝突。中國國民黨分裂成左派的武漢及右派的南京兩個國民政府。以蔣中正為首的右派在南京成立政府,開始清黨,將中國共產黨黨員從軍隊內清除,並且取消國民革命軍內黨代表及政治部編制。國民革命軍開始被中國共產黨稱為蔣軍,中國共產黨指責國軍已成為「新軍閥」蔣中正工具。7月,寧漢復合。8月,蔣中正辭去總司令職。孫傳芳乘機反攻,被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在南京龍潭擊敗。
1928年1月,蔣中正復出。支持北伐的馮玉祥手下的國民軍,及閻錫山手下的北方革命軍併入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國軍編為第一、二、三、四集團軍,分別由蔣中正、馮玉祥、閻錫山及李宗仁任司令;蔣中正為總司令。6月,張作霖退出山海關外,被日本關東軍在皇姑屯站炸死。國軍進至北京。12月,張學良東北易幟,北伐宣佈成功。
军事整合
北伐时期随着战争进展,扩编为49个军,19个独立师。
在1928年7月國民政府開始研究裁兵時,屬國民革命軍名下軍隊,有八十四個軍約三百個師,共二百二十萬人。當中尚未包括中國東北地區、四川及雲南等地部隊。而且軍隊質素非常參差,不少是投誠及收編而成。1928至1929年曾開始編遣工作,計劃將國民革命軍縮編成六十五個師共八十萬人,亦有訂明國軍最高指揮權在國民政府。但不久革命軍內實力軍人即互以兵戎相見,先後發生蔣桂戰爭(參看李宗仁)、中原大戰等多場國民黨內戰,加上對共產黨圍剿及用兵,編遣計劃及軍隊國家化的計劃遂無疾而終。
1935年之後,中國共產黨在被圍剿下遭到重創,各地軍閥在多次衝突失敗後大多服從國民政府的指揮,中國局勢暫時處於平息;為應对日本威脅逐步上升,國民政府在德國军事顧問建議下,制定國軍編遣計畫,預定將體制混亂、編制五花八門的各類師團統一調整,並配發新式武器裝备及德國军事訓練,来強化戰鬥力。整編目標計劃將當時全國正規軍力縮減成60個師約70萬人,這項工作以中央軍優先進行。到1937年對日抗戰前,已完成20個師整編,最後因對日抗戰爆發而被迫中斷。不過,這項調整師編制仍成功推廣到各系軍隊之中。抗戰以後,師團都是以這套調整師體制,進行整補與戰力規劃。
抗日战争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國軍大幅擴編。至1945年,國軍共有120個軍、354個師,此外尚有獨立旅、獨立團等。據統計,八年抗戰中,國軍中陸軍伤亡將士三百萬人以上,當中將級軍官阵亡已超過二百名,中下級軍官更大幅傷亡。此外,抗戰期間國軍亦首次離開中國,組成中國遠征軍,到緬甸與印度的英軍共同作戰,且亦屢有勝果(120個軍,354個師)。
国民革命军将官陣亡殉国名单(师级以上) | |||||||||||||||
---|---|---|---|---|---|---|---|---|---|---|---|---|---|---|---|
姓名 | 军衔 | 职务 | 时间 | 殉国地点 | 备注 | ||||||||||
佟麟阁 | 上将(追授) | 29军副军长 | 1937年7月28日 | 河北南苑 | 卢沟桥事变 | ||||||||||
赵登禹 | 上将(追授) | 132师师长 | 1937年7月28日 | 河北南苑 | 卢沟桥事变 | ||||||||||
郝梦龄 | 上将(追授) | 9军军长 | 1937年10月16日 | 山西忻口 | 忻口戰鬥 | ||||||||||
刘家麒 | 中将 | 54师师长 | 1937年10月16日 | 山西忻口 | 忻口戰鬥 | ||||||||||
吴克仁 | 中将 | 67军军长 | 1937年11月9日 | 江苏松江 | 淞沪会战 | ||||||||||
高志航 | 空军少将(追授) | 空军驱逐机司令 | 1937年11月21日 | 河南周家口 | |||||||||||
夏国璋 | 中将 | 172师副师长 | 1937年11月21日 | 浙江湖州吴兴 | 淞滬會戰 | ||||||||||
吴国璋 | 中将 | 75师副师长 | 1937年11月26日 | 浙江湖州 | |||||||||||
饶国华 | 上将(追授) | 145师师长 | 1937年11月30日 | 安徽广德 | 被围自戕 | ||||||||||
萧山令 | 中将 | 宪兵副司令 | 1937年12月12日 | 南京 | 南京保衛戰自戕 | ||||||||||
姚中英 | 少将 | 156师参谋长 | 1937年12月12日 | 南京 | 南京保衛戰 | ||||||||||
司徒非 | 少将 | 160师参谋长 | 1937年12月12日 | 南京 | 南京保衛戰 | ||||||||||
刘震东 | 中将 | 第五战区第二路游击司令 | 1938年2月22日 | 山东莒县 | |||||||||||
王铭章 | 上将(追授) | 122师师长 | 1938年3月17日 | 山东滕县 | 徐州会战 | ||||||||||
邹绍孟 | 少将 | 124师参谋长 | 1938年3月17日 | 山东滕县 | 徐州会战 | ||||||||||
赵渭滨 | 少将 | 122师参谋长 | 1938年3月17日 | 山东滕县 | 徐州会战 | ||||||||||
范庭兰 | 少将 | 豫北别动队第五总队总队长 | 1938年3月28日 | 河南修武 | |||||||||||
刘桂五 | 少将 | 骑兵第六师师长 | 1938年4月22日 | 綏遠武川 | |||||||||||
周元 | 中将 | 173师副师长 | 1938年5月9日 | 山东蒙城 | 徐州会战 | ||||||||||
李必藩 | 中将 | 23师师长 | 1938年5月14日 | 山东菏泽 | 自戕 | ||||||||||
黄启东 | 少将 | 23师参谋长 | 1938年5月14日 | 山东菏泽 | 自戕 | ||||||||||
方叔洪 | 中将 | 114师师长 | 1938年6月 | 山东菏泽冯家场 | |||||||||||
傅忠贵 | 少将 | 鲁北游击司令 | 1938年9月23日 | 山东 | |||||||||||
冯安邦 | 中将 | 42军军长 | 1938年11月3日 | 湖北襄阳 | |||||||||||
林英灿 | 少将 | 152师副师长 | 1939年1月13日 | 广东清远 | |||||||||||
李巩良 | 中将 | 军训部辎重总监 | 1939年3月7日 | 陕西西安 | |||||||||||
张谞行 | 中将 | 第一战区副参谋长 | 1939年3月7日 | 陕西西安 | |||||||||||
王禹九 | 少将 | 79军参谋处长 | 1939年3月26日 | 江西高安 | |||||||||||
陈安宝 | 中将 | 29军军长 | 1939年5月6日 | 江西龙里 | |||||||||||
唐聚五 | 少将 | 东北游击司令 | 1939年5月18日 | 河北迁安 | |||||||||||
韩炳宸 | 少将 | 山东第十三区保安副司令 | 1939年1月9日 | 山东莱阳 | |||||||||||
马玉仁 | 中将 | 江苏第一路游击司令 | 1940年1月3日 | 江苏望乡台 | |||||||||||
丁炳权 | 中将 | 197师师长 | 1940年1月25日 | 江西武宁 | |||||||||||
郑作民 | 中将 | 2军副军长 | 1940年2月3日 | 广西昆仑 | |||||||||||
钟毅 | 中将 | 173师师长 | 1940年5月9日 | 湖北苍台 | 自戕 | ||||||||||
张自忠 | 二級上将(追授) | 33集团军总司令 | 1940年5月16日 | 湖北南瓜店 | |||||||||||
张敬 | 少将 | 33集团军高参 | 1940年5月16日 | 湖北南瓜店 | |||||||||||
戴民权 | 中将 | 豫南游击第五纵队司令 | 1940年5月 | 河南遂平 | |||||||||||
王竣 | 中将 | 新27师师长 | 1941年5月9日 | 山西台寨 | |||||||||||
梁希贤 | 少将 | 新27师副师长 | 1941年5月9日 | 山西台寨 | 自戕 | ||||||||||
陈文杞 | 少将 | 新27师参谋长 | 1941年5月9日 | 山西台寨 | |||||||||||
唐淮源 | 上将 | 3军军长 | 1941年5月12日 | 山西悬山 | 自戕 | ||||||||||
寸性奇 | 中将 | 12师师长 | 1941年5月13日 | 山西毛家湾 | 自戕 | ||||||||||
金崇印 | 少将 | 17军参谋长 | 1941年9月16日 | 山西横水镇 | |||||||||||
石作衡 | 中将 | 70师师长 | 1941年9月6日 | 山西绛县 | |||||||||||
赖传湘 | 中将 | 190师副师长 | 1941年9月24日 | 湖南梁家段 | |||||||||||
朱实夫 | 少将 | 新3师副师长 | 1941年9月25日 | 甘肃 | |||||||||||
李翰卿 | 中将 | 57师步兵指挥官 | 1941年9月27日 | 江西上高 | |||||||||||
武士敏 | 中将 | 98军军长 | 1941年9月29日 | 山西东峪 | |||||||||||
朱世勤 | 中将 | 暂30师师长 | 1942年5月4日 | 山东潘庄 | |||||||||||
郭子斌 | 少将 | 暂30师副师长 | 1942年5月4日 | 山东潘庄 | |||||||||||
左权 | 少将 | 18集团军副总参谋长 | 1942年5月25日 | 山西辽县 | |||||||||||
戴安澜 | 中将 | 200师师长 | 1942年5月26日 | 缅甸茅邦村 | |||||||||||
王凤山 | 少将 | 暂45师师长 | 1942年6月23日 | 山西张翁村 | |||||||||||
胡义宾 | 少将 | 96师副师长 | 1942年7月 | 缅甸埋通 | |||||||||||
张庆澍 | 少将 | 鲁苏战区高参 | 1942年8月 | 山东唐王山 | |||||||||||
周复 | 中将 | 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 | 1943年2月21日 | 山东城顶山 | |||||||||||
张少舫 | 少将 | 113师参谋长 | 1943年2月21日 | 山东城顶山 | |||||||||||
高道先 | 少将 | 山东铁道破坏总队长 | 1943年5月 | 山东 | |||||||||||
江春炎 | 少将 | 114师参谋长 | 1943年7月4日 | 山东邹县 | |||||||||||
彭士量 | 中将(追授) | 暂5师师长 | 1943年11月15日 | 湖南常德石门 | |||||||||||
许国璋 | 中将 | 150师师长 | 1943年11月21日 | 湖南诹市 | 自戕 | ||||||||||
孙明瑾 | 中将 | 预10师师长 | 1943年12月1日 | 湖南常德 | |||||||||||
柴意新 | 中将(追授) | 74軍58師參謀長兼169團團長 | 1943年12月3日 | 湖南常德 | |||||||||||
卢广伟 | 少将 | 骑8师副师长 | 1944年5月5日 | 安徽颍上 | |||||||||||
李家钰 | 上将 | 36集团军总司令 | 1944年5月21日 | 河南秦家坡 | |||||||||||
陈绍堂 | 少将 | 104师步兵指挥官 | 1944年5月21日 | 河南秦家坡 | |||||||||||
周鼎铭 | 少将 | 36集团军副官处长 | 1944年5月21日 | 河南秦家坡 | |||||||||||
王剑岳 | 少将 | 8师副师长 | 1944年6月10日 | 河南灵宝 | |||||||||||
王甲本 | 中将 | 79军军长 | 1944年9月7日 | 湖南东安 | |||||||||||
阚维雍 | 中将(追授) | 131师师长 | 1944年11月10日 | 广西桂林 | 自戕 | ||||||||||
陈济恒 | 中将 | 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 | 1944年11月10日 | 广西桂林 | 自戕 | ||||||||||
吕旃蒙 | 少将(追授) | 31军参谋长 | 1944年11月10日 | 广西桂林 | |||||||||||
齐学启 | 中将 | 38师副师长 | 1945年5月13日 | 缅甸仰光 | |||||||||||
胡旭盱 | 少将 | 第三战区第一突击队司令 | 1945年6月 | 浙江孝丰 |
軍隊國家化
依照1946年制定之中華民國憲法规定,軍隊不受任何黨派的控制,以中華民國總統為三軍統帥。其全称是中華民國國軍,并在1947年将国军移交行宪后的中華民國國防部指挥。[3]
在美國斡旋下,國民政府(國民黨)與共產黨在1946年2月在重慶簽署《軍隊整編及統編中共部隊為國軍之基本方案》。方案規定全12個月內將中國軍隊減為108個師,90個師為國民黨,18個師為共產黨。之後再在六個月縮編為國民黨50個師,共產黨10個師。但是整軍尚在開始階段時,1946年6月第二次國共內戰再次爆發。
1947年起,各地中國共產黨軍隊不再附屬于中華民國國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隨後中華民國國軍在大陸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敗,國軍餘部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撤往臺灣,在中國大陸的歷史亦告一段落。
组织
指挥机关
军阶
官等 | 官階 | 兵种 | 領章 |
---|---|---|---|
將官 | 特級上將 | ||
一級上將 | |||
二級上將 | |||
中將 | |||
少將 | |||
校官 | 上校 | 炮兵 | |
中校 | 骑兵 | ||
少校 | 宪兵 | ||
尉官 | 上尉 | 军乐 | |
中尉 | 炮兵 | ||
少尉 | 测绘 | ||
准軍官 | 准尉 | 骑兵 | |
士官 | 上士 | 军需 | |
中士 | 军医 | ||
下士 | 通讯 | ||
士兵 | 上等兵 | 工兵 | |
一等兵 | 机械化部队 | ||
二等兵 | 宪兵 |
- 北伐成功後國民政府起初沿用了北洋時期的軍階制度。
- 1931年4月國民政府公佈了《陸空軍軍官佐士兵等級表》:
- 軍官分為將官、校官、尉官三等,各官等又分上、中、少三級(少尉之下另設准尉)。
- 軍佐改用與兵科相同的三等九級名稱。
- 軍士分為:上士、中士、下士
- 士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 明確設立了空軍軍階等級。
- 1935年國民政府公佈《陸海空軍官制表》、《陸海空軍士兵等級表》,重新制定陸、海、空軍軍階等級:
- 軍官和軍佐冠以所屬軍種。
- 三軍軍佐均分為監、正、佐三等,相當於將、校、尉:
- 「監」分為總監、監,相當於中將、少將。
- 正、佐均分為一等、二等、三等,相當於校、尉的上、中、少三級。
- 軍佐以專業名稱加以區分,如:相當於現今「海軍軍醫上校」的「海軍一等軍醫正」。
- 軍士除空軍機械、通信、攝影、測候等專業的軍士分為一等軍士、二等軍士、三等軍士,其餘與前制相同。
- 1935年3月,國民政府區分上將為特級[4]、一級、二級。
- 特級上將從設立至2000年廢除,僅授予1935年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中正一人;大陸時期一共授予陸軍一級上將10名、海軍一級上將1名,除了蔣中正嫡系的何應欽、陳誠,其餘皆是獨霸一方的地方勢力[5]。
- 1936年起,由於上將員額有限,合於晉升二級上將規定的陸軍中將,可以加上將階[6],其服制同二級上將、領中將最高額薪俸,且二級上將職位出缺時可以優先晉任,唯1949年政府遷台之後沒有中將加上將階[7]。
- 國民政府也多次以陸軍上將階配合勳章贈與友邦政要[8],以示友好。
编制
戰區(行營)>北翼方面軍(前後左右中東西南北,轄2~5兵團)>兵團(轄2~5集團軍)>集團軍(轄3~5軍以上)>軍團(轄2軍)>軍(轄3~5師)>路軍(轄2師)
建军初期编制(1925年8月-1926年7月)
国民革命军号称八个军,一至八軍軍長及黨代表分別為:(一軍)何應欽/繆斌;(二軍)譚延闓/李富春;(三軍)朱培德/朱克靖;(四軍)李濟深/廖乾五;(五軍)李福林/李朗如;(六軍)程潛/林伯渠;(七軍)李宗仁/黃紹竑;(八軍)唐生智/劉文島。
以上部隊番號序列如下:
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原黃埔黨軍)
- 国民革命军第一师
- 国民革命军第二师
- 国民革命军第三师
- 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师
-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
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原建国湘军)
- 国民革命军第四师
- 国民革命军第五师
- 国民革命军第六师
- 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教导师
國民革命軍第三軍(原建國滇軍)
- 国民革命军第七师
- 国民革命军第八师
- 国民革命军第九师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原建國粵軍)
- 国民革命军第十师
- 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师
- 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师
-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
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原福軍)
- 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师
- 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师
- 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师
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原攻鄂軍、警衛軍、潮梅軍)
- 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师
- 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师
- 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师
- 國民革命軍第七軍
- 國民革命軍第八軍
必須一提的是,此時在廣州整編國民革命軍的軍級單位因為沒有旅編制,因此團級以上直接跳師,導致一個軍實際滿編人員在一萬人左右,約等同日後改編時的步兵師。
北伐时期编制(1926年7月-1928年12月)
一次北伐时期序列(1926年12月一1927年7月)
1926年8月,广州国民政府以贵州清乡司令部所属右路军、中路军、独立旅等部在湖南辰州改编为國民革命軍第九军。1926年8月23日,广州国民政府以黔军第2师(下辖三个旅,由原黔军第2混成旅扩编)在四川纂江改编为國民革命軍第十军,辖第28师(由黔军第2师所属三个团改编)、第29师(由黔军第2师所属三个团改编)、第30师(由黔籍新兵组成)、教导师(由黔籍新兵组成)。1926年11月27日,國民革命軍第四军以所属第十师为基础在湖北武汉扩编为第十一军。
- 國民革命軍第一軍
- 國民革命軍第二軍
- 國民革命軍第三軍
-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 國民革命軍第五軍
- 國民革命軍第六軍
- 國民革命軍第七軍
- 國民革命軍第八軍
- 國民革命軍第九軍
- 國民革命軍第十軍
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
-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师(后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师)
- 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
- 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
- 國民革命軍第十四軍
- 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
- 國民革命軍第十六軍
- 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
-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
-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
-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
-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軍
-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二軍
-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三軍
-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軍
-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
-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軍
-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七軍
二次北伐时期序列(1927年7月一1928年12月)
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
- 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第一方面军
- 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第二方面军
- 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第三方面军
- 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第四方面军
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原国民军)
- 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一方面军
- 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二方面军
- 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三方面军
- 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四方面军
- 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五方面军
- 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六方面军
- 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七方面军
- 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八方面军
- 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九方面军
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原北方革命軍)
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新桂系)
整合时期编制(1928年12月-1937年7月)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1945年7月)
1937年国军战斗序列
1938年国军战斗序列
1939年国军战斗序列
1944年国军战斗序列
军队国家化编制(1945年8月-1947年12月)
國民革命軍之軍、師級列表
民國15年(1926年)7月
|
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何應欽
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譚延闓
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朱培德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李濟深(兼任)
國民革命軍第五軍軍長:李福林
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長:程潛
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李宗仁
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唐生智
北伐後至抗戰前新編部隊:
國民革命軍第九軍(1926年8月~1950年1月)
國民革命軍第十軍(1926年8月~1949年4月)
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1926年10月~1949年11月)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1930年8月~1956年5月)
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軍(1927年1月~1949年4月)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軍(1937年7月~1989年7月)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三軍(1933年2月~1945年3月)- 國民革命軍第六十軍
- 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
-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一軍
-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三軍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1937年9月~1949年12月)
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九軍(1938年2月~1949年12月)
新編軍、師:
-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一軍
-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軍
-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三軍
-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五軍
-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六軍
-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七軍
-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八軍
-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廿二師
-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卅師
-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卅八師
其他編制部隊: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共產黨)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粵系)- 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
-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
行动歷史
以下是与国民革命军直接相关的战争与战役。
中华民国统一时期
|
|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交战方大日本帝国、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卢沟桥事变(1937年),交战方日本。
平津作战(1937年),交战方日本。
太原会战(1937年),交战方日本。
淞沪会战(1937年),交战方日本。
南京战役(1937年),交战方日本。
徐州会战(1938年),交战方日本。
兰封会战(1938年),交战方日本。
武汉会战(1938年),交战方日本。
广州战役(1938年),交战方日本。
南昌会战(1939年),交战方日本。
随枣会战(1939年),交战方日本。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交战方日本。
桂南会战(1939年-1940年),交战方日本。
枣宜会战(1940年),交战方日本。
豫南会战(1941年),交战方日本。
上高会战(1941年),交战方日本。
晋南战役(1941年),交战方日本。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交战方日本。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942年),交战方日本。
香港保卫战(1941年),交战方日本(其中中华民国国军协助驻港英军撤离,并未参与主要战斗)。
滇湎路战役(1942年),交战方日本。
浙赣战役(1942年),交战方日本。
鄂西战役(1943年),交战方日本。
常德会战(1943年),交战方日本。
滇西缅北战役(1943年-1945年),交战方日本。
豫湘桂会战(1944年),交战方日本。
密支那战役(1944年),交战方日本。
长衡会战(1944年),交战方日本。
第四次长沙会战(1944年),交战方日本。
衡阳保卫战(1944年),交战方日本。
腾冲战役(1944年),交战方日本。
国共摩擦(1937年-1945年),交战方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晋西事变(1939年),交战方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黄桥战役(1940年),交战方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皖南事变(1941年),交战方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
第二次国共内战(1945年至今[註 1]),交战方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5年国共冲突(1945年),交战方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中原突围(1946年),交战方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苏中战役(1946年),交战方中国人民解放军。
大同集宁战役(1946年),交战方中国人民解放军。
定陶战役(1946年),交战方中国人民解放军。
巨野战役(1946年),交战方中国人民解放军。
四平战役(1946年),交战方中国人民解放军。
临江战役(1946年-1947年[註 2]),交战方中国人民解放军。
陕北战役(1947年),交战方中国人民解放军。
孟良崮战役(1947年),交战方中国人民解放军。
运城战役(1947年),交战方中国人民解放军。
东北1947年夏季战役(1947年),交战方中国人民解放军。
东北1947年秋季战役(1947年),交战方中国人民解放军。
东北1947年冬季战役(1947年),交战方中国人民解放军。
莱阳战役(1947年),交战方中国人民解放军。
北塔山事件(1947年),交战方蒙古人民军。
歷史意義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國民革命軍繼續對地方反蔣派系戰鬥,使中國得以在抗戰爆發前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蔣中正委員長領導下進行民族戰爭。在與日軍爆發戰鬥之後,國民革命軍於美國對日宣戰前的4年始終對抗侵略者,以傷亡322萬名軍人的代價,讓日本軍隊深陷在中國戰場,讓同盟國爭取到兩年時間策劃對太平洋戰場反攻行動,因而廣受當年歐美領袖和盟軍將領肯定。
當時國民革命軍的現代化水準,不足以與日軍進行大規模戰鬥;許多戰鬥物資也被把持在印度以對日反攻,這是國民革命軍當時在日軍發動“一號作戰”中,難以抗拒日軍的關鍵因素。近年西方學者經過研讀新解密資料,已逐漸肯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國民革命軍的貢獻,並開始將其視為同盟國在亞洲戰場上的主力。
参考文献
^ 1.01.11.21.3 辭海編輯委員會 (编). 《辭海》(1989年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9.
^ 陳布雷等編著,《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6月1日,第12頁
^ 参见台北历史文献社编,政协文献,页101
^ 特級上將授任條例(已廢止)。
^ 國軍的一級上將. [2008-10-07].
^ 陸軍中將加銜暫行條例(已廢止)。
^ 中華民國立法院公報59卷37期0號24頁,"陸軍中將加銜過去在大陸是實施過的,但自到臺灣之後,...這個條例在臺灣事實上沒有施行過。"
^ 尼泊爾總理就職週年紀念,我贈以勳章陸軍上將銜 (HTML) (新闻稿). 民報社. 1946-11-28 [2008-10-07] (中文).尼泊爾國務總理伯達馬塞爾就職週年紀念,我國政府特派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長沈宗鏇為慶祝專使,並授該國務總理特種大綬寶鼎勳章,及陸軍上將銜...
[永久失效連結]
該報導顯示,國民政府曾在1932年、1934年、1946年,分別對時任尼泊爾國務總理的賓森塞(1932)、由爵達塞爾(1934)、伯達馬塞爾(1946)三人(後兩者為叔姪關係),贈與一等(特種大綬)寶鼎勳章及陸軍上將銜。
参见
黃埔軍校 中華民國軍事 中華民國國軍
中華民國歷史:国民革命军北伐、国共内战、國民政府黃金十年
中國國民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蒋中正
- 军队国家化
國軍五大主力、抗戰時期民國30年國民革命軍集團軍序列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註">
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