簋
簋[a],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1],流行于商朝至东周。
商朝时,簋大多为圆形[2][3],体型厚重,表面多用兽面纹作为装饰,有的器耳为兽面形状。到了周朝,簋出现了三足、四足、四耳、圆身方座等多种样式,有的簋上加盖。战国以后,簋逐渐被停止使用作禮器。
簋是重要的祭祀礼器,和鼎配合使用,簋为双数,鼎为单数。其使用数量有严格等级限制,根据史书记载,只有天子可以使用九鼎八簋,而诸侯则使用七鼎六簋,卿大夫使用五鼎四簋,士则只能使用三鼎二簋。
目录
1 图集
2 注释
3 參考
4 另見
5 外部連結
图集
乳钉纹簋,商代晚期,1976年岐山县蒲村孔头沟大队出土
乳钉纹簋,商代晚期,1973年扶风法门镇美阳村出土
兽面纹带铃簋,商代晚期,1983年宝鸡县硖石出土
兽面纹带铃簋,商代晚期,1983年宝鸡县硖石出土
宰兽簋,西周中期,1997年扶风县段家镇大同村出土
𤼈簋,1976年12月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
𢐗伯四耳方座簋,西周早期,1981年宝鸡纸坊头出土
鸟纹方座簋,西周早期,1998年陇县东南镇纸沟村出土
鸟纹簋,西周早期
𢐗伯四耳方座簋,西周早期,1981年宝鸡纸坊头出土
夨王簋盖,西周中期
夨王簋盖,西周中期
夨叔簋,西周晚期,1984年岐山县丁童村出土
铜簋,西周早期,2003年金台区长青村出土
兽面纹双耳簋,西周早期,1980年宝鸡市竹园沟十三号墓出土
作旅簋,共两件,西周,1977年扶风县齐家村出土
双耳弦纹簋。西周中期,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一号墓出土
𢐗伯作双耳簋,西周中期,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一号墓出土
(益帚)叔山父簋盖,西周晚期,1982年扶风召陈村出土
胡簋,又称㝬簋。1978年5月陕西扶风出土,是目前存世商周青铜簋中最大的一件。
伯(冬戈)簋,西周中期,1975年陕西扶风白家出土
(冬戈)簋,西周中期,高21厘米,口径22厘米,1975年陕西扶风白家出土
注释
^ 「簋」,拼音:guǐ,注音:ㄍㄨㄟˇ,音同「軌」
參考
^ 劉鈞(國家博物館). 飯碗裏的開國大典 西周大豐簋. 廣州日報.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簋ㄍㄨㄟˇ. 國立歷史博物館.
^ 鄭玄·注:「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粱器。」
另見
- 九大簋
外部連結
查询維基詞典中的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