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长目
























































灵长目
化石时期:晚古新世–現代

PreЄ

Є

O

S

D

C

P

T

J

K

Pg

N









Yakusaru monkey.JPG

日本獼猴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亚纲:
兽亚纲 Theria
下纲:
真兽下纲 Eutheria
演化支:
胎盘类 Placentalia
高目:
北方真兽高目 Boreoeutheria
總目:
灵长总目 Euarchontoglires
大目:
真灵长大目 Euarchonta
上目:
灵长形上目 Primatomorph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Linnaeus, 1758[1]

亚目



  • 原猴亚目 Strepsirrhini


  • 简鼻亚目 Haplorrhini




灵长目(学名:Primates)是哺乳纲的一个目,在生物分类学上,可以再細分原猴及簡鼻亞目(包括人)[1]。灵长目的始祖住在熱帶雨林的樹上,許多灵长目的特徵表現了其適應三維立體環境的能力,大部份的灵长目至少有部份樹棲英语arboreal的能力。


大部份人以外的灵长目住在美洲、亞洲及非洲的熱帶或是亞熱帶區域[2],只有人類可以住在南極洲以外的任何地區[3]。灵长目的體型變化很大,像伯特夫人狐猴英语Madame Berthe's mouse lemur體重只有30克,而東部大猩猩體重達200公斤。依照化石的證據,最早已知的灵长目是德氏猴,其年代可以追溯到5580萬年以前[4]分子鐘認為灵长目的分支可能起源於白堊紀-古近紀界線,約六七千萬年前[5][6][7][8]


灵长目过去一般會分為二類:原猴及類人猿。原猴的特徵接近最早期的灵长目,包括馬達加斯加的狐猴、懶猴下目英语Lorisoidea及跗猴。類人猿包括猴、猿及人族。最近的生物分類學會將灵长目分為原猴亞目(Strepsirrhini)及簡鼻亞目(Haplorhini)。原猴亞目是指鼻部濕潤的灵长目,包括跗猴以外的原猴,簡鼻亞目是指鼻部乾燥的灵长目,包括跗猴型下目(Tarsiiformes)及類人猿下目(Simiiformes)。


類人猿下目也可以分為狹鼻小目(非洲及東南亞的猿及猴)及闊鼻小目(中美及南美的新世界猴)。狹鼻小目包括舊世界猴(像狒狒屬及獼猴)、长臂猿及人科。新世界猴包括卷尾猴、吼猴及松鼠猴屬。人類是其中唯一成功在非洲、南亞及東亞以外地區繁衍的狹鼻小目動物,不過有化石證據指出其他狹鼻小目動物也曾出現在歐洲。現在仍有發現新的灵长目物種,在2000年代找到了超過25個物種,在2010年代也已找到了11個物種。


灵长目是適應性良好的哺乳類動物,有許多不同的特點。有些灵长目(包括一些大猿和狒狒)主要是陆栖動物,不是树栖動物。但其他的灵长目都可以爬樹。行動方式包括從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用二隻或四隻腳行走,指關節行走英语knuckle-walking或是在樹枝上擺盪(握枝现象英语[brachiation]])。


相對於其他的哺乳類,灵长目的大腦大了許多,灵长目也比較依賴立体视觉,而其嗅覺就不如大多數動物。在猿及猴身上這類的特徵更加明顯,但在懶猴及狐猴身上就不太明顯。有些灵长目有三色視覺英语Trichromacy,大部份也有对生拇指,甚至有些會有适于抓取的尾巴。許多灵长目會有 两性异形,差異包括體重、犬齒大小及顏色。灵长目的發育比其他體型相當的動物要晚,也較晚成熟,但其壽命也較長。依物種的不同,成年的灵长目可能是獨自生活、成對生活,或是成群生活。




目录






  • 1 歷史和現代術語


  • 2 特征


    • 2.1 比较解剖学


    • 2.2 生物化学




  • 3 分类


    • 3.1 内部分类




  • 4 社会行为


  • 5 起源


  • 6 灵长目奇异动物


  • 7 参見


  • 8 参考文献


  • 9 延伸閱讀


  • 10 外部链接





歷史和現代術語


灵长目中不同群體之間的關係一直到現代才比較清楚,因此一些常用的詞可能會令人困惑,例如ape(猿)可能只是monkey(猴)的另一種稱呼,但也可能只指沒有尾巴,比較接近人的灵长目動物[9]


威爾弗里德·樂·格羅斯·克拉克英语Wilfrid Le Gros Clark爵士是一位灵长类学家,他和其他灵长类学家發展了有關灵长目演化趨勢的概念,並將未滅絶的灵长目依升序方式排序,最末端(即演化程度最高)的為人類[10]。常用的名稱像prosimian(原猴亞目)、monkeys(猴)、lesser apes(长臂猿)、great apes(人科)就是這種方法論下的產物。根據目前對灵长目演化的了解,這種分類是並系群,也就是該群中並不包含有最近共同祖先之所有後代[11]


和克拉克的理論相反的,現代的分類會將灵长目用单系群分類,該群中並不包含有最近共同祖先之所有後代[12]



特征



比较解剖学


灵长目动物的眼睛在脸的前面,有眉骨保护眼窝。视觉敏锐,类人猿有辨色能力,但是许多原猴没有。鼻子比其他的哺乳动物短,嗅觉退化。灵长目动物的脑相对于自身体重显得大而且重,并且很复杂。大部分灵长动物上下颌前方都有一排牙床。位于中间的叫门齿,之后是犬齿。犬齿之后是前臼齿,最后是臼齿。灵长目动物四肢会抓握,而且四肢都有5个趾头。



生物化学


根据对血和蛋白质的化验,黑猩猩和大猩猩最接近于人类。黑猩猩的染色体除了第22对和额外的一对,其他的都与人相近。



分类


本目属于灵长总目的演化支,属于真灵长大目,现存生物中与本目关系最亲的可能是皮翼目,两者组成灵长形上目。本目与其它灵长总目动物的演化关系如下:
.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border-spacing:0;margin:0;font-size:100%;line-height:100%;border-collapse:separate;width:auto}.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able.clade{width:100%}.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border:0;padding:0;vertical-align:middle;text-align:center}.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clade-label{width:0.8em;border:0;padding:0 0.2em;vertical-align:bottom;text-align:center}.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clade-slabel{border:0;padding:0 0.2em;vertical-align:top;text-align:center}.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clade-bar{vertical-align:middle;text-align:left;padding:0 0.5em}.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clade-leaf{border:0;padding:0;text-align:left;vertical-align:middle}.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clade-leafR{border:0;padding:0;text-align:right}









靈長總目 Euarchontoglires














嚙形大目 Glires















啮齿目 Rodentia Kangaroo-rat.jpg





兔形目 Lagomorpha Flickr - Furryscaly - Bun-Bun.jpg






真靈長大目 Euarchonta















樹鼩目 Scandentia Stavenn Tupaia glis 00.jpg




灵长形上目 Primatomorpha















皮翼目 Dermoptera Colugo (Galeopterus variegatus, adult female), Central Catchment Area, Singapore - 20060618.jpg



















†更猴目 Plesiadapiformes Plesiadapis NT.jpg





灵长目 Primates Mandrill at Las Aguilas Jungle Park.JPG













内部分类


灵长目可以分为两个亚目:




  • 原猴亚目(Strepsirrhini):原始的猴类。


    • 鼠狐猴科(Cheirogaleidae)


    • 狐猴科(Lemuridae)


    • 嬉猴科(Lepilemuridae)


    • 大狐猴科(Indriidae)


    • 指猴科(Daubentoniidae)


    • 懒猴科(Lorisidae)


    • 婴猴科(Galagidae)




  • 简鼻亚目(或称作类人猿亚目)(Haplorrhini):进步的猴类、猿类、人。


    • 眼镜猴科(Tarsiidae)


    • 卷尾猴科(Cebidae)


    • 青猴科(Aotidae)


    • 僧面猴科(Pitheciidae)


    • 蜘蛛猴科(Atelidae)


    • 猴科(Cercopithecidae)


    • 长臂猿科(Hylobatidae)


    • 人科(Hominidae)





社会行为


人类与其他灵长目动物不仅体质特征很相似,而且社会行为也很相近。一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大脑很发达,因此他们的行为方式也比其他动物复杂。


灵长目动物大多是社会性动物。他们的生活和迁徙都是成群结队进行的。其规模大小根据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在群体中,有一只成年雄性的个体是整个群体的领导者。


灵长目动物个体之间也有相互影响。最值得注意的是修饰对方的活动。他们彼此去除同伴身上的寄生虫,杂物等。此外,灵长目动物的未成年个体之间经常游戏。研究者认为这是在了解周围环境,或者是在训练力量,因为如想争得领导者的地位往往取决于力量。


灵长目动物能够发出声音,彼此进行信息交流。他们用一系列的喊叫声或者身体某部位的动作来传递信息。


灵长目动物一般都有一个“居住区”,就是通常活动的一定区域。居住区周围经常有群体成员进行巡逻。在居住区内,还按照群的大小以及食物的获取方式分成不同的小区域。居住区经常根据季节的改变而改变。有些种群会迁徙到经常去的区域,称为“核心区”。


灵长目动物的婴儿与其他动物不同,他们在刚出生时一直跟随母亲,生活完全由母亲来照顾,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当然,不同的灵长目动物之间的母亲行为也不相同。许多灵长目种类的雄性对婴儿往往起到父母的责任,一起照料和保护嬰兒。灵长目动物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行为是侵略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是通过姿势来恐吓对手,而不是通过激烈的搏斗来表现。搏斗一般只用于争夺在群体中的领袖地位时才用。灵长目动物具有很强的等级制度。雄性领袖具有优先挑选食物、选择雌性,并且有下级的成员服侍。但是在他受伤或生病时,他就有可能失去这种地位。


由于灵长目动物与人类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其生活方式也可能与最早的人类相仿。因此对研究人类的祖先有很大的帮助。



起源


在灵长目中最早出现的是一些发现于欧洲和北美的近猴类化石。多发现于古新世地层。自始新世开始狐猴类出现,早期的都归入已绝灭的兔猴科,它们的分布范围广,亚洲、北美、欧洲均曾发现,但是在非洲没有发现化石证据。到渐新世,已经出现猴,并且朝不同的方向进化。



灵长目奇异动物



即“野人”,虽未证实其真实存在,但通过间接证据可推测“野人”属于高等灵长目动物,很可能属于其下的人科。



参見




  • 灵长目学—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研究灵长目动物。

  • 灵长目彩色视觉的演化

  • 人類演化



参考文献





  1. ^ 1.01.1 Groves, Colin. Wilson, D. E.; Reeder, D. M., 编.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 a taxonomic and geographic reference 第3版.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5-11-16: 111–184. ISBN 0-801-88221-4. OCLC 62265494.. 


  2. ^ Primat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2008 [2008-07-21]. 


  3. ^ 存档副本. [2016-03-06].  已忽略文本“2016-01-12” (帮助)


  4. ^ O'Leary, M. A.; 等. The placental mammal ancestor and the post–K-Pg radiation of placentals. Science. 8 February 2013, 339 (6120): 662–667. PMID 23393258. doi:10.1126/science.1229237. 


  5. ^ Stanyon, Roscoe; Springer, Mark S.; Meredith, Robert W.; Gatesy, John; Emerling, Christopher A.; Park, Jong; Rabosky, Daniel L.; Stadler, Tanja; Steiner, Cynthia; Ryder, Oliver A.; Janečka, Jan E.; Fisher, Colleen A.; Murphy, William J. Macroevolutionary Dynamics and Historical Biogeography of Primate Diversification Inferred from a Species Supermatrix. PLoS ONE. 2012, 7 (11): e49521. ISSN 1932-6203. doi:10.1371/journal.pone.0049521. 


  6. ^ Jameson, Natalie M.; Hou, Zhuo-Cheng; Sterner, Kirstin N.; Weckle, Amy; Goodman, Morris; Steiper, Michael E.; Wildman, Derek E. Genomic data reject the hypothesis of a prosimian primate clade.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September 2011, 61 (3): 295–305. ISSN 0047-2484. doi:10.1016/j.jhevol.2011.04.004. 


  7. ^ Pozzi, Luca; Hodgson, Jason A.; Burrell, Andrew S.; Sterner, Kirstin N.; Raaum, Ryan L.; Disotell, Todd R. Primat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divergence dates inferred from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June 2014, 75: 165–183. ISSN 1055-7903. doi:10.1016/j.ympev.2014.02.023. 


  8. ^ Stanyon, Roscoe; Finstermeier, Knut; Zinner, Dietmar; Brameier, Markus; Meyer, Matthias; Kreuz, Eva; Hofreiter, Michael; Roos, Christian. A Mitogenomic Phylogeny of Living Primates. PLoS ONE. 16 July 2013, 8 (7): e69504. ISSN 1932-6203. doi:10.1371/journal.pone.0069504. 


  9. ^ Anon., Ap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XIX 11th, New York: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911 [2011-07-10] 


  10. ^ Dixson, A.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Gorilla, London: Weidenfeld & Nicholson, 1981, ISBN 978-0-297-77895-0 


  11. ^ Definitions of paraphyly vary; for the one used here see e.g. Stace, Clive A., Classification by molecules: What's in it for field botanists? (PDF), Watsonia, 2010, 28: 103–122 [2010-02-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26) .


  12. ^ Definitions of monophyly vary; for the one used here see e.g. Mishler, Brent D, Species are not Uniquely Real Biological Entities, (编) Ayala, F.J. & Arp, R., Contemporary Debates in Philosophy of Biology: 110–122, 2009, ISBN 978-1-4443-1492-2, doi:10.1002/9781444314922.ch6 .



  1. 威廉·A·哈维兰著,王铭铭等译,《当代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ISBN 7-208-00082-4


延伸閱讀









  • David J. Chivers, Bernard A. Wood & Alan Bilsborough (编). Food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in Primates. New York & London: Plenum Press. 1984. ISBN 0-306-41701-4. 


外部链接











  • Primate Info Net


  • Primates at Animal Diversity Web


  • Primate Research Institute, Kyoto University

  • High-Resolution Cytoarchitectural Primate Brain Atlases

  • EUPRIM-Net: European Primate Network

  • PrimateImages: Natural History Collection

  • Tree of Life web project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GameSpot

日野市

Tu-95轟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