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英语:humanities),又譯人文學,是以觀察、分析及理性批判來探讨人类情感、道德和理智的各门学科(人类学、科学、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歷史、語言学等)和知识的总称。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关于这个词的注解有很多,宋代程颐《伊川易传》对此的解释是:“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见《伊川易传》卷二)一般认为,中国传统的人文概念是指人的各种属性。


到了近代,人文这个词被用来翻译“Humanism”,也就是人文主义,这个词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在超越和反对中世纪欧洲宗教传统的过程中,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学习典范,以此回归世俗。这些人就被称为“人文学者”,到19世纪的欧洲又有所谓的人文学科,20世纪英美的大学裡面也开始出现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意思不是说人文的东西用一种科学的理论来解释,而是说对于人的各方面的一种求知、对于人的知识的一种探讨。


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在传统和西方的影响下,对于人文、人文主义和人文学科这几个紧密相关的词汇内涵的理解经历了很多变化。




目录






  • 1 歷史


  • 2 包含学科


  • 3 参考文献


  • 4 外部链接


  • 5 參見





歷史


西方研究人文學科的歷史可以上溯至古希臘,當時人文學科是市民教育的基礎。到了古羅馬時期,三學四科的概念開始形成。[1]這些科目成了中世紀的教育主體,強調人文學科猶如技術或者做事的方法。


而中国对于人文科学的研究,其雏形出现很早,例如以民间乐曲为主的由春秋时期哲学家孔丘编撰的《诗》,就是对包括爱情在内的平民感情及基本道德的侧面反映。或以西方人本主義的思想以及價值觀闡述人文學科的普遍性質,因而提出人文學科的研究,主要是以戏剧、传奇、小说等文学形式反映出来的,並以《窦娥冤》為例,將人文主義導向制度的價值評論,而忽略了「抨击封建制度对人的残酷压迫以及底层妇女抗争」,只是人本主義的一環,不足以代表普遍性的人文思想。進而提出:「中国不同封建时期的统治者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压制人文科学,以致人文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一直很缓慢,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甚至参与者本身也收到残酷的迫害。只到『五四』时期,人文科学才真正开始走向主流文化」的論述。雖然最初人文學科以文學的不同形式出現,但以全觀的態度而論,人文學科包含各種面向,一般認為「文、史、哲」為人文學科的基礎領域,即是對人文學科本質的認識。將人本主義等同人文學科,即是「白馬是馬,白馬非馬」論述,白馬是馬的一種,但此名詞不足以表示所有的馬。再者,抨擊封建制度時,也不能單純地「符號化」封建制度,而不論及其本質,應該先釐清封建制度的特性,以免出現新封建制度抨擊舊封建制度的現象。夏、商、周的「封地建制」政治體系,即是舊階級形態的階段,階級成為對一個人的價值判斷標準,人因出生的家庭不同,而有貴賤之分,這種血統論才是封建制度的立基點。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學科被認定為只作研究而不實用的學科,猛然脫離傳統範疇譬如文學及歷史。到了二十世紀,這個觀點受到後現代運動所挑戰,就是為了人文學科在民主社會中尋求一個平等的定義。[2]



包含学科



  • 西洋古典学

  • 科學

  • 哲学

  • 语言学

  • 文学

  • 艺术

  • 历史学



参考文献





  1. ^ Levi, Albert W.; The Humanities Toda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loomington, 1970.


  2. ^ Walling, Donovan R.; Under Construction: The Role of the Arts and Humanities in Postmodern Schooling Phi Delta Kappa Educational Foundation, Bloomington, Indiana, 1997.




外部链接



  • 余國藩 著,蔡淑菁 譯:〈人文學科何以不是科學?——從比較的角度自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談起〉。


  • 李欧梵:关于“人文精神”的访谈[永久失效連結]


  • 汪晖:作为中国现代性的人文主义[永久失效連結]



參見


  • 博雅教育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GameSpot

日野市

Tu-95轟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