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米勒
Multi tool use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乔治·米勒 (英语:George Miller ,1945年3月3日- )是一名澳洲导演、监制和编剧,以前是一名医生。其代表作有《冲锋飞车队》系列、1990年代的《小猪宝贝》、2006年的《快乐的大脚》以及2015年重启的《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
他是电影监制Bill Miller的哥哥,也是制作公司Dr.D Studios 和 Kennedy-Miller Mitchell Films 的联合创建者之一。
目录
1 早年
2 事业
3 个人荣誉
4 电影列表
5 参考资料
6 外部链接
早年
他生于澳洲布里斯班,与 John 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后来他还有两个弟弟 Chris 和 Bill。父母是来自于希腊的移民——Dimitri (Jim) Castrisios Miller 和 Angela Balson。后来毕业于新南威爾斯大學医学系,在大学的最后一年,他与弟弟 Chris 制作了一部一分钟的短片并赢得了学生竞赛的首奖[1] 。1971年加入墨尔本大学的电影工作室。
事业
1979年编剧并执导、由梅尔·吉布森主演的科幻动作片《疯狂的麦克斯》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此后又拍摄了两部续集。
1992年以《奇蹟》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1995年以《小猪进城》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和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2006年执导的动画喜剧片《快乐的大脚》赢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
2015年重启的《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在口碑与奖项上获得巨大的成功。
2016年他担任第69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主席。[2]
个人荣誉
1999年获得母校新南威尔士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头衔。[1]
2007年获得美国电影学会颁发的“全球成就奖”。[3]
2008年获得澳洲格里菲斯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
2009年获得法国文化部授予的法蘭西藝術與文學勳章。[4]
2010年成为视觉效果协会(Visual Effects Society)荣誉会员,为首位非美国电影人会员。[5]
电影列表
年份
片名
身份
獎項
1979
衝鋒飛車隊/Mad Max
导演,编剧,监制
1980
The Chain Reaction
导演 (追车场面),助理制片
1981
衝鋒飛車隊2/Mad Max 2
导演,编剧,监制
澳洲学院奖最佳导演、最佳剪辑
1983
Nightmare At 20,000 Feet
联合导演,编剧,监制
1983
The Dismissal (TV)
导演,编剧,监制
1985
Anzacs (TV series)
导演
1985
衝鋒飛車隊3/Mad Max Beyond Thunderdome
导演,编剧,监制
1987
The Witches of Eastwick
导演,编剧,执行监制
1987
The Year My Voice Broke
监制
澳洲学院奖最佳影片
1988
Goodbye, Miss 4th of July
导演
1989
Dead Calm
监制
1991
Flirting
监制
澳洲学院奖最佳影片
1992
羅倫佐的油/Lorenzo's Oil
导演,编剧,监制
提名—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1994
Andre
导演
1995
小猪宝贝/Babe
编剧,监制
提名—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提名—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改編劇本 提名—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
1997
電影百年之澳大利亞/40,000 Years of Dreaming
导演,编剧,出品人
1998
小猪进城/Babe: Pig In the City
导演,编剧,监制
2006
快乐的大脚/Happy Feet
导演,编剧,监制
奧斯卡最佳动画片奖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动画片
2011
快乐的大脚2/Happy Feet 2
导演,编剧,监制
2015
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
导演,编剧,监制
澳洲学院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提名—奧斯卡最佳导演獎 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参考资料
^ 1.0 1.1 UNSWorld (2007) p. 15
^ 乔治·米勒将任2016戛纳评审主席 曾导“麦克斯”. 新浪娱乐. 2016-02-02.
^ 2007 Winners. http://www.afi.org.au/ Australian Film Insititute. [14 July 2008]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2月12日).
^ Braithwaite, Alyssa. Director George Miller to be awarded 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 at Sydney's French Film Festival. Telegraph.
^ Miller receives VES award – Inside Film: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News and Issues for Australian Content Creators. If.com.au. [30 June 2011] .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乔治·米勒
George Miller 在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乔治·米勒执导电影
《迷雾追魂手》(1979)
《衝鋒飛車隊》(1981)
《陰陽魔界 》(1983)
《衝鋒飛車隊續集》(1985)
《紫屋魔戀 》(1987)
《再生之旅》(1992)
《电影百年之澳大利亚 》(1997)
《小猪进城》(1998)
《快樂腳》(2006)
《快樂腳2》(2011)
《瘋狂麥斯:憤怒道》(2015)
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
2000年代
史瑞克-艾倫·華納 (2001)
千与千寻-宫崎骏(2002)
海底总动员-安德鲁·斯坦顿(2003)
超人特攻隊-布拉德·伯德(2004)
酷狗寶貝之魔兔詛咒-尼克·帕克、史提夫·霸克斯 (2005)
快樂腳-乔治·米勒(2006)
料理鼠王-布拉德·伯德(2007)
瓦力-安德鲁·斯坦顿(2008)
天外奇蹟-皮特·多克特(2009)
2010年代
玩具總動員3-李·安克里奇(2010)
飆風雷哥-高爾·韋賓斯基(2011)
勇敢傳說-馬克·安德魯斯、布蘭達·查普曼(2012)
冰雪奇缘-克里斯·巴克、珍妮佛·李、彼得·德維寇 (2013)
大英雄天團-唐·霍爾 、克里斯‧威廉斯 、洛伊·康利 (2014)
腦筋急轉彎-皮特·多克特、乔纳斯·里维拉 (2015)
動物方城市-拜倫·霍華德、里奇·摩尔、克拉克·斯潘塞(2016)
寻梦环游记-李·安克里奇、達拉·K·安德森 (2017)
蜘蛛人:新宇宙-鮑伯·培斯奇提 、彼得·拉姆齊 、洛德尼·羅斯曼 (2018)
坎城影展評審團主席
1946–1975
Georges Huisman (1946、1947、1949)
安德烈·莫洛亚 (1951)
Maurice Genevoix (1952)
让·谷克多 (1953、1954)
馬瑟·巴紐 (1955)
Maurice Lehmann (1956)
安德烈·莫洛亚 (1957)
Marcel Achard (1958、1959)
喬治·西默農 (1960)
Jean Giono (1961)
古垣鉄郎 (1962)
Armand Salacrou (1963)
弗里茨·朗 (1964)
奥丽维亚·德哈维兰 (1965)
索非娅·罗兰 (1966)
Alessandro Blasetti (1967)
André Chamson (1968)
盧奇諾·維斯孔蒂 (1969)
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 (1970)
蜜雪兒·摩根 (1971)
Joseph Losey (1972)
英格丽·褒曼 (1973)
René Clair (1974)
珍妮·摩露 (1975)
1975–2000
田纳西·威廉斯 (1976)
羅伯托·羅塞里尼 (1977)
艾倫·帕庫拉 (1978)
佛蘭西絲·莎崗 (1979)
柯克·道格拉斯 (1980)
Jacques Deray (1981)
Giorgio Strehler (1982)
William Styron (1983)
狄·保加第 (1984)
米洛斯·福曼 (1985)
薛尼·波勒 (1986)
伊夫·蒙当 (1987)
Ettore Scola (1988)
溫·韋德斯 (1989)
貝納多·貝托魯奇 (1990)
羅曼·波蘭斯基 (1991)
傑哈·德巴狄厄 (1992)
路易·馬盧 (1993)
克林·伊斯威特 (1994)
珍妮·摩露 (1995)
弗朗西斯·科波拉 (1996)
伊莎贝尔·阿佳妮 (1997)
马丁·斯科塞斯 (1998)
大衛·柯能堡 (1999)
吕克·贝松 (2000)
2001年至今
麗芙·烏曼 (2001)
大卫·林奇 (2002)
巴提斯·謝侯 (2003)
昆汀·塔伦蒂诺 (2004)
艾米尔·库斯图里察 (2005)
王家卫 (2006)
斯蒂芬·弗里尔斯 (2007)
西恩·潘 (2008)
伊莎貝·雨蓓 (2009)
蒂姆·伯顿 (2010)
罗伯特·德尼罗 (2011)
南尼·莫莱蒂 (2012)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2013)
珍·康萍 (2014)
喬爾·柯恩、伊森·柯恩 (2015)
乔治·米勒 (2016)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尔 (2017)
凯特·布兰切特 (2018)
规范控制
WorldCat Identities
BNE: XX1083668
BNF: cb12217511q (data)
GND: 122616367
ISNI: 0000 0001 1689 9952
LCCN: no88004808
NKC: xx0049273
SUDOC: 030839998
VIAF: 17273086
4UKssm648Lb3g7L9,ytw9vvbzLWf onfZS8istc8tGE ckW8bExQH,i,BjLWhhw O451wTpUl,VJ2MNI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GameSpot 戰地風雲:惡名昭彰2在Gamespot的評論 网站类型 新聞 持有者 CBS 创始人 Pete Deemer Vince Broady Jon Epstein 网站 http://www.gamespot.com/ 注册 Optional (free and paid) 推出时间 1996年5月1日 [1] GameSpot (中国大陆:游戏基地),於1996年5月由Pete Deemer和Vince Broady創立,是一個提供新聞、評論、預告片、下載及其他的相關資訊的電子遊戲網站。GameSpot被一間後來被CNET收購的企業ZDNet所收購。根據Alexa,GameSpot.com是200個網路擁擠最嚴重的網站之一。 除了由GameSpot員工創作的內容,網站還允許用戶寫評論、網誌、之後在網路論壇分享。一些在CNET旗下的GameFAQs分享。 2004年, GameSpot被Spike TV的觀眾選上「電子遊戲賞節目」贏得「最傑出遊戲網站。 [2] 其他的遊戲網站還有IGN、1UP.com、GameSpy是它最大的競爭對手。2008年,根據Compete.com的統計,「gamespot.com」吸引了最少6000萬人的點擊率。 [3] GameSpot的主頁鏈結了到最近新聞、評論、預告、和一些有關遊戲機的入口:Wii、任天堂DS、電腦遊戲、Xbox 360、PSP、PlayStation 2、PlayStation 3。它還有一列「最受歡迎遊戲名單」,還有給用戶快速獲得遊戲資訊的搜尋器。GameSpot 還包括一些小範圍的遊戲機:任天堂64、GameCube、Game Boy Color、Game Boy Advance、Xbox、PlayStation、SEGA Saturn、Dreamcast、Neo Geo Pocket Color、N-Gage、手機遊戲。 目录 1 歷史 1.1 國際歷史 1.2 著名的員工 2 評論和分...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日野市 日野市 日文轉寫 • 日文 日野市 • 平假名 ひのし • 罗马字 Hino-shi 金剛寺(關東三十六不動尊靈場第9號)的不動堂 市旗 徽章 日野市在東京都的位置 日野市 日野市在日本的位置 坐标: 35°40′17″N 139°23′42″E / 35.6714°N 139.395°E / 35.6714; 139.395 国家 日本 地方 關東地方 都道府縣 東京都 接鄰行政區 府中市、國立市、立川市、昭島市、八王子市、多摩市 政府 • 市長 大坪冬彦 面积 • 总计 27.53 平方公里(10.63 平方英里) 人口 (2014年12月1日) • 總計 183,323 • 密度 6,660/平方公里(17,200/平方英里) 象徵 • 市樹 樫 • 市花 菊花 • 市鳥 普通翠鳥 时区 日本標準時間 (UTC+9) 地方公共團體編號 13212-8 邮政编码 〒 191-8686 市役所地址 日野市神明一丁目12番1號 電話號碼 +81-42-585-1111 法人編號 1000020132128 網站 http://www.city.hino.lg.jp/ 人口:日野市官方網頁 日野市 (日语: 日野市 / ひのし Hino shi * / ? )為一位于東京都(不含島嶼部分)中央地帶的城市。從東京站乘坐中央線特別快速列車45分鐘即可到該市。面積27.53km²。1963年(昭和38年)11月3日,該市開始實行市制,為全日本第559個市。汽車企業日野自動車的總部位於這裡。 往東京都特別區部的通勤率為20.9%,往八王子市的通勤率為12.0%(平成22年國勢調査)。 目录 1 概要 ...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图-95 Ту–95 北约代号:熊(Bear) 一架在安格斯空军基地的图-95MS 概觀 類型 战略轰炸机 代號 北约代号: Bear (熊) 乘員 7名 駕駛員2名,機尾炮手1名,其他人員4名 首飛 1952年11月12日 服役 1956年 設計 圖波列夫設計局 產量 超过500架 現況 现役 主要用戶 蘇聯 俄羅斯 衍生機型 图-114、图-119、Tu-95 技术数据 長度 49.50米(162呎5吋) 翼展 51.10米(167呎8吋) 高度 12.12米(39呎9吋) 翼面積 310平方米(3,330平方呎) 空重 90,000公斤(198,000磅) 最大起飛重量 188,000公斤(414,500磅) 發動機 4具库兹涅佐夫NK-12MV型渦輪螺旋槳發動機 功率 4×11,000千瓦(14,800馬力) 性能數據 最大速度 925公里/時(500節,575哩/時) 爬升率 10米/秒(2,000呎/分) 最大升限 12,000米(39,000呎) 最大航程 15,000公里(8,100海浬,9,400哩) 翼負荷 606公斤/平方米(124磅/平方呎) 推重比 235 W/公斤(0.143馬力/磅) 武器装备 機炮 1具/2具AM-23型23公釐雷達控制機砲(機尾) 飛彈 空对地导弹: Kh-20、Kh-22 Kh-26、Kh-55 炸彈 60枚FAB-250炸彈,或 30枚FAB-500炸彈。 其他 载弹量(包括飞弹):最多15,000公斤(33,000磅) Tu-95熊式MR型機 图-95 (俄语: Ту–95 , 英语: Tu-95 ),北約代號: Bear ( 熊 ),是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所研製,是全世界唯一服役的大型四渦輪螺旋槳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