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鞭




黨鞭是一個政黨政治名詞术语,負責維持議會黨團紀律。黨鞭在議會裏代表其政黨領袖(黨魁),督導其同政黨議員出席及表決行為的人,某些議會、政黨可能有多個黨鞭,其領導“首席黨鞭”是議會黨團内較重要的職位。




目录






  • 1 起源


  • 2 影響


  • 3 参考文献


  • 4 外部連結


  • 5 参见





起源


黨鞭一詞起源於英國國會,國會議員為最高的民意代表,基於民意,自有出席國會的義務。一開始英國國會是透過國會議長來掌控出席狀況,藉以計算議員的薪俸。


但是隨著時間以及政黨政治的發展,各政黨領袖漸漸意識到各個議員的出席勤惰非常重要,不僅僅是影響議員的個人形象,更是會左右黨的整體人民支持度、政策決定及對外形象的重要指標。但因為政黨領袖多居黨政職務,公務繁忙,不可能兼顧具體監督議員表現;後來這些政黨領袖就透過一些所屬黨議員之中具有威望和影響力的權威議員,向其他議員傳達自己對某政策或某法案的看法,並督策他們在國會中的工作,這些人後來便被稱為「黨鞭」。


黨鞭發展到後來的影響力漸大,變成各政黨的常設職位,之後英國國會也就不再主動掌握議員的出席與否。在英國,每逢重要法案的表決,黨鞭會發出信函督促議員與會,其信函有標準格式,末句為「您的出席極為重要」,並在此句劃線,最多畫三條線。臺灣政治稱須出席之議員動員令分為「甲級動員令」與「乙級動員令」,如果不遵從「甲級動員令」,極有可能被開除黨籍。而在其他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党鞭仍非正式职务,其所拥有的权力也相对较弱[1]



影響


具體來說,黨鞭的影響有下列幾點:



  1. 在國會內代表政黨領袖貫徹黨綱,執行黨紀。

  2. 依政黨領袖意見,為政黨決定哪些法案或政策的否決和通過方針。

  3. 依政黨領袖意見,裁量法案或政策的重要性,並告知同黨的議員。



参考文献





  1. ^ Parliament of Australia: Parliamentary Library. Free Votes in Australian and some Overseas Parliaments.




外部連結



  •  Chisholm, Hugh (编). whip. 大英百科全書 第十一版. 劍橋大學出版社. 1911年. 


参见


  • 黑金政治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GameSpot

日野市

Tu-95轟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