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雷·索因卡
Multi tool use
渥雷·索因卡 (Akinwande Oluwole "Wole" Soyinka ,又译作握雷·索因卡 或沃萊·索因卡 ,1934年7月13日- ),尼日利亚作家、诗人和剧作家。他尤其在戏剧创作上取得很大的成就,并在198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的非洲人。
1934年,索因卡出生于尼日利亚约鲁巴族(Yoruba )埃格巴部落(Egba )的一个贫穷家庭,出生地为阿贝奥库塔。他首先在阿贝奥库塔接受了小学教育,又在伊巴丹的政府学院接受了中学教育。最后进入伊巴丹的大学学院(1953年-1954年)并在英国列斯大學取得了英国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首先任职于伦敦的皇家宫廷剧场,成为一名剧本校对员,后又返回了尼日利亚研究非洲戏剧。他先后任教于拉多斯大学(University of Lagos )、伊巴丹大学(University of Ibadan )和伊费大学(University of Ife )。(1975年又成为比较文学专业的教授。)
索因卡一直在尼日利亚政坛较为活跃,1967年,在尼日利亚内战期间,因被指责为破坏交战双方的和平,他被雅库布·戈文(Yakubu Gowon )领导的联邦政府逮捕入狱,单独囚禁。在狱中,他创作了许多诗歌,后来全部收录在《狱中诗抄》(Poems from Prison )中出版。后因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施压,在被关押22个月后得以释放。他在狱中的经历最后写进了《此人已死:狱中笔记》(The Man Died: Prison Notes )。
此外,索因卡也一贯以大胆直言著称,他经常批评尼日利亚的行政部门,也反对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暴政,包括津巴布韦的罗伯特·穆加贝政权、中国政府1989年的六四事件[1] 等。他的许多著作都有明显的反对独裁反对专政的论调,这些激进言论经常使他身处险境,但同样也令他的名声大增。尼日利亚独裁者萨尼·阿巴察(Sani Abacha )的统治期间(1993年-1998年),索因卡因被迫离开尼日利亚,流落异乡,常年在国外居住,后成为美国亚特兰大艾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 )的教授,主要居住在美国。独裁政权倒台后,1999年他接受了原伊费大学(现在的奥巴费米亚沃洛沃大学,Obafemi Awolowo )名誉教授的头衔,但开出的条件是,这个大学必须禁止招收政府高级官员中的军官。
目录
1 生平
2 著作
3 作品在台灣的出版
4 作家及其作品在台灣的研究
5 引介「索因卡」
6 参考资料
7 外部链接
生平
早年生活
1934年7月13日,索因卡出生于临近西尼日利亚(Western Nigeria ,当时为英国领土)阿贝奥库塔的伊杰布依萨拉(Ijebu Isara )小镇,他是索因卡夫妇六个孩子中的第二个。他的父亲是当地一所教会学校圣彼得斯(St. Peters )小学的校长,母亲开着一间小店铺,同时也是当地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者,二人均为基督教徒。但是,索因卡的一些长辈和生活接触中的很多人仍是本土约鲁巴教的忠实追随者。所以,索因卡从小便经历着这种宗教信仰的交汇,受到了西方文化和非洲传统文化的双重熏陶,这对他以后的人格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9年,索因卡5岁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索因卡家中有一台无线电收音机,所以小索因卡好奇地收听那些来自战火中心欧洲的最新消息。这些新闻大多都受纳粹德国的领袖希特勒的控制,但在不久以后,希特勒成为了这个年轻收听者心中的恶魔。
索因卡首先进入他父亲执教的圣彼得斯小学,1940年,他又转到了阿贝奥库塔语文小学,在那里,他的文学天赋已初有显露,作文习作多次获奖。1946年,他升入了伊巴丹的政府学院,当时几乎是尼日利亚全国最好的中学。在即将完成这段学业时,他曾到拉哥斯,并在那里做一份雇用职员的工作。在这期间,他写了很多的广播剧和短篇小说,并在尼日利亚广播电台上广播。1952年,在完成了中学课程以后,索因卡升入伊巴丹的大学学院,并继续到伦敦大学深造,攻读英国文学专业、希腊语专业和西方历史专业。
在1953年至1954年,在完成他伊巴丹大学的学习后,索因卡又进入了英国利兹大学学习,与此同时,他也开始筹划出版他的第一部正式作品,1954年,一篇名为《凯菲的生日凶兆》("Keffi's Birthday Threat ")短篇广播剧在1954年尼日利亚广播时代得以播放。
索因卡在他的作品《童年时代》("Aké: The Years of Childhood ")中对他10岁前的经历有详细的描述。
著作
劇本
The Swamp Dwellers (中文譯名:沼澤地的居民)
Lion and the Jewel (中文譯名:獅子和寶石)
The Road (中文譯名:路)
The Strong Breed (中文譯名:強種)
Death and King's Horseman (中文譯名:死亡與國王的馬伕)
Madmen and Specialists (中文譯名:瘋人與專家)
A Dance of Forests (中文譯名:森林之舞)
The Trials of Brother Jero (中文譯名:傑若教士的折磨)
長篇小說
The Interpreters (中文譯名:詮釋者)
Season of Anomy (中文譯名:失序的季節)
詩集
Poems from Prison (中文譯名:獄中詩抄)
Samarkand and Other Markets I Have Known (中文譯名:撒馬爾干市集)
Mandela's Earth and Other Poems (中文譯名:曼德拉的土地及其他詩作)
Ogun Abibiman (中文譯名:歐岡‧阿比比曼)
自傳
Ake : The Years of Childhood (中文譯名:阿凱的童年)
Isara : A Voyage Around Essay (中文譯名:艾沙拉:漫遊書簡)
Ibadan : The Penklemes Years-A Memoir,1946-1965 (中文譯名:伊巴丹:潘克雷米斯年代)
文學評論集
Myth,Literature and African World (中文譯名:神話、文學與非洲世界)
Art,Dialogue and Outrage (中文譯名:藝術、對話和憤慨)
The Man Died: Prison Notes (中文譯名:死人已死:獄中筆記)
政治評論集
Open Sore of Continent A Personal Narrative of the Nigeria Crisis (中文譯名:一塊大陸公開的痛:關於奈及利亞危機的個人記述)
The Burden of Memory,The Mouse of Forgiveness(中文譯名:記憶的負擔:寬恕之鼠)
作品在台灣的出版
貝嶺/編,黃燦然、王浩威譯,《獄中詩抄─索因卡詩選》,唐山、傾向 聯合出版。
顏斯華、張國禎/譯,《詮釋者》,唐山出版。2003年。
楊澤/譯,《撒馬爾干市集──索因卡詩選》,時報文化。
蔡宜剛/譯,《死亡與國王的侍從》,台北市:大塊文化出版,2003年。
陳雅汝/譯,《恐懼的氣氛》,台北市:商周出版。2007年。
作家及其作品在台灣的研究
到目前(2011/3/29)為止,僅查到一部碩博士論文。
吳嘉玲,〈傳統、改變、與僵局:渥雷‧索因卡《死亡與國王的侍衛長》劇中社會變革的勢在必行〉,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引介「索因卡」
以下是台灣方面的引介情況:
2003年3月《聯合文學》不僅介紹索因卡、刊載詩作,還有〈索因卡論巴衝突〉與〈索因卡論宗教寬容〉這兩篇文章。
2003年3月《當代》刊載黃燦然翻譯的〈索因卡論巴衝突〉與〈索因卡論宗教寬容〉,還有內丁‧戈迪默對索因卡的介紹,該篇由黃燦然翻譯,貝嶺校對。
1996年3月《聯合文學》有刊載一篇貝嶺與徐蘭婷的採訪內容,文名為「黑色良心」。
1986年索因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年的《幼獅文藝》轉載兩首索因卡的獄中詩,而《聯合文學》則有〈渥里‧索因卡作品年表〉,以及陳長房執筆的〈扎根非洲本土:索因卡及其作品〉。--上述兩篇應是國內最早引介索因卡的文章,還未在「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找到更早的搜尋記錄。
参考资料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因卡在六四平反前拒访中国
宋國誠,《從邊緣到中心:後殖民文學》,擎松出版。2004年12月初版一刷。
外部链接
BBC news:尼日利亚剧作家、小说家索因卡
译诗库:索因卡诗选
渥雷·索因卡:非洲的“莎士比亚”[永久失效連結 ]
雅虎索因卡社区(英文)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01年-1925年
1901年:普呂多姆 |
1902年:蒙森 |
1903年:比昂松 |
1904年:米斯特拉尔、埃切加賴 |
1905年:顯克微支 |
1906年:卡爾杜齊 |
1907年:吉卜林 |
1908年:倭铿 |
1909年:拉格洛夫 |
1910年:海泽 |
1911年:梅特林克 |
1912年:霍普特曼 |
1913年:泰戈爾 |
1915年:羅曼羅蘭 |
1916年:海登斯坦 |
1917年:盖勒鲁普、蓬托皮丹 |
1919年:施皮特勒 |
1920年:漢姆生 |
1921年:法郎士 |
1922年:贝纳文特 |
1923年:葉芝 |
1924年:雷蒙特 |
1925年:萧伯纳
1926年-1950年
1926年:黛萊達 |
1927年:柏格森 |
1928年:溫塞特 |
1929年:托馬斯·曼 |
1930年:劉易斯 |
1931年:卡尔费尔特 |
1932年:高尔斯华绥 |
1933年:蒲寧 |
1934年:皮蘭德婁 |
1936年:奧尼爾 |
1937年:馬丁·杜·加爾 |
1938年:賽珍珠 |
1939年:西蘭帕 |
1944年:延森 |
1945年:米斯特拉爾 |
1946年:黑塞 |
1947年:紀德 |
1948年:艾略特 |
1949年:福克納 |
1950年:羅素
1951年-1975年
1951年:拉格奎斯特 |
1952年:莫里亞克 |
1953年:邱吉爾 |
1954年:海明威 |
1955年:拉克斯內斯 |
1956年:希梅內斯 |
1957年:加繆 |
1958年:帕斯捷爾納克 |
1959年:夸西莫多 |
1960年:圣琼·佩斯 |
1961年:安德里奇 |
1962年:史坦貝克 |
1963年:塞菲里斯 |
1964年:萨特 |
1965年:肖洛霍夫 |
1966年:阿格農、薩克斯 |
1967年:阿斯圖里亞斯 |
1968年:川端康成 |
1969年:貝克特 |
1970年:索忍尼辛 |
1971年:聶魯達 |
1972年:伯爾 |
1973年:怀特 |
1974年:雍松、馬丁松 |
1975年:蒙塔萊
1976年-2000年
1976年:貝婁 |
1977年:阿萊克桑德雷 |
1978年:辛格 |
1979年:埃里蒂斯 |
1980年:米沃什 |
1981年:卡內蒂 |
1982年:馬奎斯 |
1983年:戈爾丁 |
1984年:塞弗爾特 |
1985年:西蒙 |
1986年:索因卡 |
1987年:布羅茨基 |
1988年:馬哈富茲 |
1989年:塞拉 |
1990年:帕斯 |
1991年:戈迪默 |
1992年:沃爾科特 |
1993年:莫里森 |
1994年:大江健三郎 |
1995年:希尼 |
1996年:辛波絲卡 |
1997年:福 |
1998年:薩拉馬戈 |
1999年:格拉斯 |
2000年:高行健
2001年-
2001年:奈波爾 |
2002年:凱爾泰斯 |
2003年:库切 |
2004年:耶利內克 |
2005年:品特 |
2006年:帕慕克 |
2007年:莱辛 |
2008年:勒克莱齐奥 |
2009年:米勒 |
2010年:略萨 |
2011年:特朗斯特罗默 |
2012年:莫言 |
2013年:芒罗 |
2014年:莫迪亚诺 |
2015年:亞歷塞維奇 |
2016年:迪伦 |
2017年:石黑一雄
注: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5年、1919年、1925年、1926年、1927年、1936年、1949年、2018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规范控制
WorldCat Identities
BIBSYS: 90096482
BNE: XX1722082
BNF: cb119253009 (data)
CiNii: DA01294268
FAST: 52653
GND: 118615807
ISNI: 0000 0001 2283 7862
LCCN: n80038437
LNB: 000000068
NDL: 00475387
NKC: jn20000605097
NLA: 36207947
NNL: 000125138
NSK: 000023467
NTA: 000023467
ICCU: ITICCUCFIV41781
SELIBR: 226683
SNAC: w6jw8j29
SUDOC: 027145670
VIAF: 105939176
UfcZxExRPst3Ae7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GameSpot 戰地風雲:惡名昭彰2在Gamespot的評論 网站类型 新聞 持有者 CBS 创始人 Pete Deemer Vince Broady Jon Epstein 网站 http://www.gamespot.com/ 注册 Optional (free and paid) 推出时间 1996年5月1日 [1] GameSpot (中国大陆:游戏基地),於1996年5月由Pete Deemer和Vince Broady創立,是一個提供新聞、評論、預告片、下載及其他的相關資訊的電子遊戲網站。GameSpot被一間後來被CNET收購的企業ZDNet所收購。根據Alexa,GameSpot.com是200個網路擁擠最嚴重的網站之一。 除了由GameSpot員工創作的內容,網站還允許用戶寫評論、網誌、之後在網路論壇分享。一些在CNET旗下的GameFAQs分享。 2004年, GameSpot被Spike TV的觀眾選上「電子遊戲賞節目」贏得「最傑出遊戲網站。 [2] 其他的遊戲網站還有IGN、1UP.com、GameSpy是它最大的競爭對手。2008年,根據Compete.com的統計,「gamespot.com」吸引了最少6000萬人的點擊率。 [3] GameSpot的主頁鏈結了到最近新聞、評論、預告、和一些有關遊戲機的入口:Wii、任天堂DS、電腦遊戲、Xbox 360、PSP、PlayStation 2、PlayStation 3。它還有一列「最受歡迎遊戲名單」,還有給用戶快速獲得遊戲資訊的搜尋器。GameSpot 還包括一些小範圍的遊戲機:任天堂64、GameCube、Game Boy Color、Game Boy Advance、Xbox、PlayStation、SEGA Saturn、Dreamcast、Neo Geo Pocket Color、N-Gage、手機遊戲。 目录 1 歷史 1.1 國際歷史 1.2 著名的員工 2 評論和分...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日野市 日野市 日文轉寫 • 日文 日野市 • 平假名 ひのし • 罗马字 Hino-shi 金剛寺(關東三十六不動尊靈場第9號)的不動堂 市旗 徽章 日野市在東京都的位置 日野市 日野市在日本的位置 坐标: 35°40′17″N 139°23′42″E / 35.6714°N 139.395°E / 35.6714; 139.395 国家 日本 地方 關東地方 都道府縣 東京都 接鄰行政區 府中市、國立市、立川市、昭島市、八王子市、多摩市 政府 • 市長 大坪冬彦 面积 • 总计 27.53 平方公里(10.63 平方英里) 人口 (2014年12月1日) • 總計 183,323 • 密度 6,660/平方公里(17,200/平方英里) 象徵 • 市樹 樫 • 市花 菊花 • 市鳥 普通翠鳥 时区 日本標準時間 (UTC+9) 地方公共團體編號 13212-8 邮政编码 〒 191-8686 市役所地址 日野市神明一丁目12番1號 電話號碼 +81-42-585-1111 法人編號 1000020132128 網站 http://www.city.hino.lg.jp/ 人口:日野市官方網頁 日野市 (日语: 日野市 / ひのし Hino shi * / ? )為一位于東京都(不含島嶼部分)中央地帶的城市。從東京站乘坐中央線特別快速列車45分鐘即可到該市。面積27.53km²。1963年(昭和38年)11月3日,該市開始實行市制,為全日本第559個市。汽車企業日野自動車的總部位於這裡。 往東京都特別區部的通勤率為20.9%,往八王子市的通勤率為12.0%(平成22年國勢調査)。 目录 1 概要 ...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图-95 Ту–95 北约代号:熊(Bear) 一架在安格斯空军基地的图-95MS 概觀 類型 战略轰炸机 代號 北约代号: Bear (熊) 乘員 7名 駕駛員2名,機尾炮手1名,其他人員4名 首飛 1952年11月12日 服役 1956年 設計 圖波列夫設計局 產量 超过500架 現況 现役 主要用戶 蘇聯 俄羅斯 衍生機型 图-114、图-119、Tu-95 技术数据 長度 49.50米(162呎5吋) 翼展 51.10米(167呎8吋) 高度 12.12米(39呎9吋) 翼面積 310平方米(3,330平方呎) 空重 90,000公斤(198,000磅) 最大起飛重量 188,000公斤(414,500磅) 發動機 4具库兹涅佐夫NK-12MV型渦輪螺旋槳發動機 功率 4×11,000千瓦(14,800馬力) 性能數據 最大速度 925公里/時(500節,575哩/時) 爬升率 10米/秒(2,000呎/分) 最大升限 12,000米(39,000呎) 最大航程 15,000公里(8,100海浬,9,400哩) 翼負荷 606公斤/平方米(124磅/平方呎) 推重比 235 W/公斤(0.143馬力/磅) 武器装备 機炮 1具/2具AM-23型23公釐雷達控制機砲(機尾) 飛彈 空对地导弹: Kh-20、Kh-22 Kh-26、Kh-55 炸彈 60枚FAB-250炸彈,或 30枚FAB-500炸彈。 其他 载弹量(包括飞弹):最多15,000公斤(33,000磅) Tu-95熊式MR型機 图-95 (俄语: Ту–95 , 英语: Tu-95 ),北約代號: Bear ( 熊 ),是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所研製,是全世界唯一服役的大型四渦輪螺旋槳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