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
佛教 |
---|
基本教義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蘊 緣起 业 五戒 禪那 波罗密 涅槃 三法印 空性 真如 |
修行位階 佛 菩萨 辟支佛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
人物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无著 世亲 鸠摩罗什 慧遠 菩提达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宗喀巴 |
宗派 部派 大乘 金剛乘 上座部 漢傳 藏傳 |
經籍舉要 阿含經(南传尼柯耶) 法句經 大般若经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悲咒 楞嚴經 圆觉经 藥師經 地藏經 阿彌陀經 大智度論 俱舍論 坛经 |
聖地 八圣地 四道場 汉地寺院 佛塔列表 |
相關主題 艺术 制度 历史 組織 批評 |
佛教主題 |
三有,佛教術語,對於有的三種分類,即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1]。
- 欲界有:就是在五塵中見聞覺知的心,處處作主的心,就是能了知、能領受的覺知心。
- 色界有:就是一念不生的心,作主的心。
- 無色界有:也是上面這個心,但離開了色法,沒有色身,只剩下長住於定境法塵的極微細了知心。
有是指有情眾生。有情眾生都在三界中生死輪迴,三界外無有眾生、無有法。在佛陀時代常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佛門四眾因修解脫行證道成為阿羅漢,自知自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解脫。解脫知見知如真。』其中後有即是往後不再受三界有的身體,由三界中完全消失而說為入無餘涅槃[2]。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二亦說: 諸佛三界有的業報都已經究竟盡,沒有剩餘[3]。
参见
- 三界
參考文獻
^ 《佛說大集法門經》卷上: 「復次三有。是佛所說。謂欲有色有無色有。」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六:「爾時。迦葉即於佛法中出家受具足戒。時。迦葉受戒未久。以淨信心修無上梵行。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即成阿羅漢。」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二:『善男子。三寶恩者。名不思議利樂眾生無有休息。是諸佛身真善無漏。無數大劫修因所證。三有業果永盡無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