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






























三有,佛教術語,對於有的三種分類,即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1]



  1. 欲界有:就是在五塵中見聞覺知的心,處處作主的心,就是能了知、能領受的覺知心。

  2. 色界有:就是一念不生的心,作主的心。

  3. 無色界有:也是上面這個心,但離開了色法,沒有色身,只剩下長住於定境法塵的極微細了知心。


是指有情眾生。有情眾生都在三界中生死輪迴,三界外無有眾生、無有法。在佛陀時代常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佛門四眾因修解脫行證道成為阿羅漢,自知自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解脫。解脫知見知真。』其中後有即是往後不再受三界有的身體,由三界中完全消失而說為入無餘涅槃[2]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二亦說: 諸佛三界有的業報都已經究竟盡,沒有剩餘[3]



参见


  • 三界


參考文獻





  1. ^ 《佛說大集法門經》卷上: 「復次三有。是佛所說。謂欲有色有無色有。」


  2.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六:「爾時。迦葉即於佛法中出家受具足戒。時。迦葉受戒未久。以淨信心修無上梵行。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即成阿羅漢。」


  3.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二:『善男子。三寶恩者。名不思議利樂眾生無有休息。是諸佛身真善無漏。無數大劫修因所證。三有業果永盡無餘。』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GameSpot

日野市

Tu-95轟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