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昧
佛教 |
---|
基本教義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蘊 緣起 业 五戒 禪那 波罗密 涅槃 三法印 空性 真如 |
修行位階 佛 菩萨 辟支佛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
人物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无著 世亲 鸠摩罗什 慧遠 菩提达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宗喀巴 |
宗派 部派 大乘 金剛乘 上座部 漢傳 藏傳 |
經籍舉要 阿含經(南传尼柯耶) 法句經 大般若经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悲咒 楞嚴經 圆觉经 藥師經 地藏經 阿彌陀經 大智度論 俱舍論 坛经 |
聖地 八圣地 四道場 汉地寺院 佛塔列表 |
相關主題 艺术 制度 历史 組織 批評 |
佛教主題 |
三三昧(梵語:trayaḥ-samādhayaḥ;巴利語:tayo-samādhī),又譯三三摩地、三等持,佛教術語,為三種三昧的合稱。由此三昧可達致涅槃解脫,故又稱三解脫門(梵語:trī ṇi vimokṣa-mukhāni;巴利語:tīṇi vimokkha-mukhāni)。
目录
1 概論
2 分類
3 類似內容
4 註釋
5 相關條目
概論
三三昧,為三種三昧的合稱。在《雜阿含經》中,將空三昧(śūnyatā-samādhi)、無相三昧(animitta-samādhi)與無所有三昧(ākiṃcanya-samādhi)併舉,以空三昧為首,稱之為聖法印[1][2]。《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則以無願(apraṇihita)三昧,取代無所有三昧。在阿毘達摩時代,將這三種三昧,併稱為三三昧。隨著學派的變化,三三昧的定義也有改變。
在《雜阿含經》中,三三昧有次第關係,由修習空三昧,進入無相三昧,達至無所有三昧,進一步觀察無常,最終至於解脫涅槃。
分類
類似內容
在密宗無上瑜伽續中,也有三等持或三三昧的說法,但其內容不同。
註釋
^ 《雜阿含經》卷3〈80經〉:「若有比丘作是說:『我得空,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斯有是處!」
^ 施護《佛說法印經》:「佛告諸苾芻:『如是名為聖法印,即是三解脫門。汝諸苾芻,若修學者,即得知見清淨。』」
相關條目
- 三法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