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论语

Commentarie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jpg
何晏《論語集解》

全名
論語
原名
《论语》
撰者
孔子子弟和再傳子弟
编集者
孔子門生[1]
文字
漢字
国家
中國
成书年代
東周
注解者
何晏、皇侃、朱熹、刘宝楠、錢穆等
篇数
20篇(可確定)























论语

Analects (Chinese characters).svg
古代印章(上),繁體字(中)和簡體字(底)漢字中的“論語”

简化字
论语
繁体字
論語
字面意思
"Edited Conversations"[2]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期思想家孔子言行為主的言論匯編,在古書中又別以等字單稱[3],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論”通行的读音为“ㄌㄨㄣˊ(lún)”[4],為論纂、編纂的意思,「語」為談說的意思,如《國語》之類,合起來指言论的汇编。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稱:「《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論語》涉及多方面內容,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後,它被尊为“五经之輨轄,六艺之喉衿”[5],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手資料。南宋時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佑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目录






  • 1 流传


  • 2 結構


  • 3 慣用語


    • 3.1 俗語


    • 3.2 成语




  • 4 著名注疏


    • 4.1 民国以前


    • 4.2 民国后




  • 5 評價


  • 6 影響


  • 7 考古发现


  • 8 參見


  • 9 注釋


  • 10 參考文獻


  • 11 外部連結





流传


《論語》自战国前期成书问世,《魯論》和《齊論》則分別為魯人和齊人所研習的版本。因秦始皇的“焚书”政策,几乎惨遭灭顶之灾。到西漢初年,朝廷明令“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有些冒着生命危险收藏书籍的人,纷纷向朝廷“献书”,因口口相传再手抄笔录辗转反复,字句往往有所差异。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22篇,比魯論多了“問王”、“知道”兩篇;魯共王劉餘拆毀孔子之宅發現孔子家族所藏古文竹簡,即《古論》21篇,其堯曰篇中的「子張問何如可以從政」獨立出第二個“子張”篇。西漢末年,漢成帝帝師張禹以《魯論》為主,根據《魯論》刪除了《齊論》的“問王”、“知道”兩篇,有21篇,稱為《張侯論》;西元二世纪中期東漢末年,鄭玄又以《張侯論》為底本,定下《論語》今本,並參考《齊論》、《古論》,作《論語注》,《齊論》、《古論》不久亡佚。不到一百年後,三國時期何晏把鄭玄本及其反對派的觀點编成了《論語集解》。何晏之後,南北朝时代,皇侃受佛教的影响,编成《论语义疏》。西元八至九世纪,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對郑玄、何晏所編之本都持懷疑態度,要回到原典。但由於鄭玄在世時已與孔子相差600餘年,《論語》原典並不可考[6]。今本據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本統計,約1萬2千字。[7]


2017年1月,中國考古學家宣佈於江西省南昌市西漢海昏侯墓內出土文物中發現《齊論》竹簡,其中包括以「智道」(即「知道」)爲題的篇章。[8]



結構




元刊覆宋本 何晏注 論語集解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現存的《論語》共20篇,492章。每篇篇名取自正文開頭,或“子曰”、“子謂”后首句的前二、三字,與篇目中的內容無關。按照習慣,通常把前10篇稱為“上論”,后10篇稱為“下論”。《論語》以〈學而〉為首。




《論語·衛靈公》




《論語·八佾》



  1. 學而第一(論語各篇的標題與談述的內容無關。本篇的章句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9]

  2. 為政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3. 八佾第三(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4. 里仁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5. 公冶長第五(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6. 雍也第六(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7. 述而第七(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8. 泰伯第八(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9. 子罕第九(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10. 鄉黨第十(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11. 先進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12. 顏淵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13. 子路第十三(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14. 憲問第十四(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15. 衛靈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16. 季氏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17. 陽貨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18. 微子第十八(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以及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也记录了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19. 子張第十九(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20. 堯曰第二十(本篇较为短小,疑有错漏。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慣用語



俗語



  •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 小不忍则乱大谋

  • 道不同不相为謀

  • 任重而道远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朽木不可雕也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謀略於方寸之間,決戰至千里之外



成语



  • 吾日三省吾身

  • 见义勇为

  • 既往不咎

  • 不耻下问

  • 三思而后行

  • 举一反三

  • 任重道远

  • 後生可畏

  • 欲速则不达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著名注疏




朱熹《四書集注》。




《日講四書解義》(展示的為《論語·學而》),拉薩哩等奉敕撰,康熙十六年(1677年)內府刊本。





莫高窟出土『論語』



民国以前



  • 《论语郑氏注》:郑玄注释,宋朝佚失,清以来有不少辑佚本,1900年后在敦煌和吐鲁番发现唐写本多种。

  • 《论语集解》:何晏等人所撰。

  • 《論語註疏》:十三經注疏之一,由清朝官员及学者阮元主持。版本来源于曹魏何晏作的註《論語集解》,以及北宋邢昺作的疏。

  • 《論語義疏》:南朝皇侃

  • 《論語集注》十卷:南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是朱熹数十年心血之作,影响之后数百年,既讲义理,又重训诂。

  • 《論語正義》:清劉寶楠。清朝儒生多不满意唐宋人对于经典的注疏,此书征引广博,刘宝楠生前未完成,由其子刘恭冕完成。



民国后



  • 《論語集釋》:程樹德编撰,是论语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书。

  • 《論語疏證》:楊樹達

  • 《論語新解》:錢穆

  •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台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之一,風行海外,影響數代大學生、中學生。

  • 《論語今讀》:李澤厚

  • 《論語講要》:李炳南

  • 《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反右運動前写定,1980年再版后颇受好评,为中华书局畅销书。

  • 《〈论语〉批注》:北京大学哲学系1970级工农兵学员编写,为文革时期“批林批孔”的产物,内部发行。

  • 《論語別裁》:南懷瑾

  • 《論語注譯》:杜道生

  • 《論語通釋》:王熙元

  • 《論語通譯》:徐志剛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因其被列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语文新课标》指定必读书目,所以有一定影响力。[10]

  • 《论语新注新译》:杨逢彬2016年著作。



評價


北宋政治家趙普称:临死时对宋太宗道,臣有《论语》一册,一半可用来助君打天下,一半可用来助君治天下。


黑格尔:“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按即“论语”——译者贺麟注),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处的东西。 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至于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我们根据他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如他的书从来未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11]


王品集團前董事長戴勝益曾宣稱其可以用半部《論語》創王品。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於2006年11月1日出版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引言“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影響


*所有大中華地區等華人圈,含港、澳、臺、馬、新等地。




  • 百濟:中世紀的百濟王國(今朝鮮半島)


  • 日本:百济的五经博士王仁於公元5世纪初,王仁渡海前往日本,将《论语》當時兩位名家鄭玄與何晏的注疏獻給日本應神天皇。使漢字在日本得到進一步的推廣。而後聖德太子在各地設學問所。接著是當日本戰國之後,德川幕府積極扶植儒家中的朱子學派以鞏固統治基礎。而當幕府大政奉還之後,明治維新時,又開始流行以論語來作為經商的道理。[來源請求]

  • 已陸續翻譯出三十多種語言[12]



考古发现


2016年8月据媒体披露,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出土竹简中有竹书《论语·知道》篇,很可能属于失传了1800年《齐论》版本[13][14][15][16][17]



參見



  • 儒家

  • 四書

  • 孔子

  • 孔門十哲



注釋





  1. ^ 《論語集解.敘》:漢中壘校尉劉向言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漢書.藝文志》: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2. ^ Knechtges & Shih (2010), p. 645.


  3. ^ 周予同. 群經概論.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7: 124–126. ISBN 9789570513547. 


  4. ^ 《论语》的“论”为什么读lún?(第759期). 語言文字報. 2014-01-22 [2014-02-27]. [永久失效連結]


  5. ^ 趙岐《孟子题辞》


  6. ^ 歷史學家朱維錚批評于丹根本不知《論語》為何物


  7. ^ 魏崧《壹是纪始》作“論語一萬二千七百字”。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經提要》说:“鄭耕老作一萬三(一作二)千七百字,歐陽公作一萬一千七百五字。阮元校勘的《十三经注疏》本統計是一萬二千七百字,此和鄭耕老所說相同。”錢穆在《孔子與論語》一字說“其總字數,不出一萬六千四百多字。123”


  8. ^ 【珍寶片】2千年《論語》多了2篇 《齊論語》將釋讀


  9. ^ 括号内的简介来自于:徐志刚译注《论语通译》(2005年4月第5次印刷)


  10. ^ 《论语通译》(2005年4月第5次印刷)


  11.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19-120页


  12. ^ 吳宏一人生三書:論語、老子、六祖壇經,活出積極、清靜、圓融的人生,2017年六月29日發行


  13. ^ 王楚宁, 海昏侯墓出土《论语・知道》篇小考, 中國: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2016-08-29 [2016-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9) 


  14. ^ 《海昏侯墓出土《论语》或为失传1800年<齐论语>》, 观察者网, 2016年 [2016-09-11] 


  15. ^ 《论语》中失传1800年的一篇文章找到啦!, 新民网, 2016年 [2016-09-12] 


  16. ^ 肖从礼 赵兰香, 金关汉简“孔子知道之易”为《齐论知道》佚文蠡测, 爱思想网站, 2016年 [2016-09-12] 


  17. ^ 失落千年《論語・知道》篇重現 網民: 要考了, 香港: 巴士的報, 2016-09-10 [2016-09-12] (中文(香港)‎) 




參考文獻




  • Theodore de Bary (ed.), 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Vol. 1),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英文)


  • 金穀治 譯注. 《論語》. 岩波文庫. 1999年. ISBN 4-00-332021-2. (简体中文)


  • 楊伯峻. 《論語和孟子》. 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年. ISBN 7563339388. (简体中文)


  • 譚家哲. 《論語與中國思想》. 唐山出版社. 2006年. ISBN 978-986-7021-18-2. (简体中文)



外部連結



维基文库标志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论语








  • 《论语》全文在线阅读(简繁体注解翻译)

  • 《論語》全文在線閱讀(正体)

  • 論語中英文全譯


  • 論語全文(繁体) - 原文與今譯

  • 论语全文(简体)

  • 勞悅強:〈《論語》中的自我概念〉。

  • 祝平次:〈權威、言行關係與仁:論《論語》中的問答形式〉。

  • 杜維明:〈孔子的《论语》〉。

  • 黃俊傑:〈論東亞儒家經典詮釋與政治權力之關係——以《論語》、《孟子》為例〉

  • 傅熊:〈倾听注者,了解圣人——《论语》注释传统之省思〉。。

  • 黃勇:〈正曲為直:《論語》“親親相隱章”新解〉。

  • 柴田笃:〈“未知生,焉知死”再考——以《论语》之生死观为中心〉。

  • 狄百瑞著,朱榮貴譯:〈我們為什麼要讀《論語》?〉(2008)

  • 淺野裕一:〈《論語》書名應叫《侖語》——為流傳兩千年的儒學經典正名〉。

  • 張汝倫:〈《論語》對於現代教育的意義〉。

  • 論語全文(日语)

  • 黃俊傑:《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GameSpot

日野市

Tu-95轟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