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border=none
明清皇家陵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

Ming Xiaoling Mausoleum, Nanjing.jpg
明孝陵

正式名稱
英文名稱*
Imperial Tomb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法文名稱*
Tombes impériales des dynasties Ming et Qing
基本資料
國家
 中国
地区**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编号
1004-012
註冊類型
文化遺產
評定標準
文化遺產(i) (ii) (iii) (iv) (vi)
備考
明清皇家陵寝包括:
江苏南京明孝陵
北京明十三陵
湖北钟祥明显陵
河北遵化清东陵
河北易县清西陵
辽宁沈阳清福陵
辽宁沈阳清昭陵
辽宁新宾清永陵
註冊歷史
註冊年份
2000年
拓展年份
2003年、2004年
UNESCO的记录(英文)

* 名稱依據世界遺產名錄註冊。
** 地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劃分为准。



























明孝陵

MingXiaoling level.jpg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32°03′37″N 118°50′04″E / 32.060305°N 118.834568°E / 32.060305; 118.834568坐标:32°03′37″N 118°50′04″E / 32.060305°N 118.834568°E / 32.060305; 118.834568
分类
古墓葬
时代

编号
1-177
登录
1961年




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諡「孝慈」,故名孝陵[1][注 1]。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坐落在南京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


孝陵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2003年7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其周边的常遇春墓、仇成墓、吴良墓、吴祯墓及李文忠墓等5座功臣墓也同时被划入世界遗产保护范围。




目录






  • 1 建筑布局


    • 1.1 神道


      • 1.1.1 下马坊


      • 1.1.2 大金门


      • 1.1.3 神功聖德碑


      • 1.1.4 石像生




    • 1.2 陵宫


      • 1.2.1 陵宫门


      • 1.2.2 享殿门


      • 1.2.3 享殿


      • 1.2.4 内红门


      • 1.2.5 明楼


      • 1.2.6 宝城




    • 1.3 附属建筑


      • 1.3.1 孝陵卫


      • 1.3.2 懿文太子东陵


      • 1.3.3 陪葬功臣墓






  • 2 历史沿革


    • 2.1 明朝


    • 2.2 清朝


    •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




  • 3 民间传说


  • 4 图集


  • 5 注释


  • 6 参考文献


    • 6.1 引用


    • 6.2 来源




  • 7 外部链接


  • 8 参见





建筑布局


明孝陵选址在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洪武十四年(1381年)动工,于洪武十六年完成了陵墓的享殿等主体工程,先后调用军工10万,至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其总体布局分两部分:一是神道,二是陵宫,即享殿、宝城等陵寝主体建筑。陵园纵深2.62公里,当年围绕的红墙周长四十五里,辟大金门、王门、西红门、后红门、东西黑门[2]


明孝陵地面木结构建筑大多毁于1853年清军与太平天国之战,现仅存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石像生、碑亭、文武方门、享殿门台基、享殿台基、内红门、方城明楼及宝城墙体等砖石建筑。明孝陵布局宏雄,规制严谨,影响了明清两代的皇陵建筑。



神道


谒陵路线起自南京皇城之东的朝阳门(中山门),至卫岗有下马坊,下马坊内即为明孝陵的神道。不呈直线,而是环绕建有三国時代孙权陵墓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由下马坊至文武方门的神道长达2400米。沿神道依次有: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



下马坊


下马坊即孝陵神道入口,坐西朝东,为一座二间柱头冲天式石牌坊,额枋上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楷书大字,谒陵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坊前有嘉靖十年所立石碑,上有明世宗手书“神烈山”三字,旁有明思宗崇祯十四年所立卧碑,上书孝陵禁约。



大金门


大金门在下马坊西北数百步,规制同北京明十三陵大红门,为朝祭所经之门,黄瓦重檐歇山顶(屋顶现已无存),门三道。面阔26.66米,残高4.91米。大金门之西为王门,再西为西红门,为官员谒陵及守陵、修缮人员出入之门。



神功聖德碑


神功聖德碑亭建于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築平面為正方形,故俗稱「四方城」,內置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碑高6.7米,赑屃高2.08米。



石像生


位于神功聖德碑亭之北,过五孔御河桥,列石像生十二对,自前向后依次为坐狮、立狮、坐獬豸、立獬豸、卧驼、立驼、卧象、立象、坐麒麟、立麒麟、卧马、立马。石兽之后又有望柱一对、武臣二对、文臣二对。再向北为棂星门,为三间两垣式牌楼门,现仅存柱础。



陵宫


过棂星门折向东北,便进入陵园的主体部分。这条正对独龙阜的南北轴线上依次有金水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



陵宫门


又称文武方门,黄瓦单檐庑殿顶,中门三道,为拱券顶门;左右掖门各一,为平顶过梁门。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现修复。



享殿门


相当于明十三陵各陵的祾恩门。一层须弥座式台基,东西宽40米,南北深14.6米。清代改为三开间碑殿,並豎立了五座高大的石碑,至今遊客們還能見到其中的三尊。正中有一块大石碑,下有驮碑龟趺。其驮碑龟趺与众不同,脖子出奇地短。清朝康熙皇帝一生中六次南巡,五次拜谒明孝陵,行跪九叩大礼。石碑上书「治隆唐宋」四个金字,是康熙第三次南巡时(1699年)亲笔题书,並由曹雪芹的祖父、當時的「江南織造」郎中曹寅立碑。碑高3.85米,宽1.42米,厚度0.38米。「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治隆唐宋」御碑在太平天国战争时被毁,后由曾国藩扶起粘合,至今碑身上還看得到一道補過的裂痕。原本人们可以从石碑左右二边绕过,而在1980年代以后,整个石碑左右都被水泥所固定,一直到屋顶;所以現在要先从御碑殿出来,才可以看到龟趺的后面。


「治隆唐宋」碑东西有卧碑两块,东边一块刻載康熙第一次谒陵纪事,西边一块刻记康熙帝第三次谒陵情形。



享殿


十一间五进,门匾曰“孝陵殿”[3]。有白石殿陛三重,现存大柱础56个。殿内外墁红黄垩土,殿柱为楠木大柱[注 2],并曾有涂金雕龙[注 3],中为明太祖及孝慈高皇后神主,殿后为六部。明太宗时所获石龟亦藏于享殿内[注 4]。由于明朝屡兴大工,大木料逐渐稀缺,因此至万历年间明孝陵享殿经多次维修,已有多根殿柱采用包嵌法,而非整根木料[注 5]


孝陵享殿在清初遭受破坏,但主体结构尚保存完好。至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太平天国兵火[4]。同治四年(1865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曾于原址建小殿三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再次监督重修。


享殿前东西两庑原有配殿各十五间,进深三间。1999-2000年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东配殿考古发掘,实测南北宽66.84米,进深7.3米。东配殿之南有宰牲亭五间,西配殿之南有具服殿五间,院内有东西井亭[5]



内红门


在享殿之北,规制类似于陵宫门,有拱门三券。



明楼


在内红门以北约200米,明楼前有山涧一道,跨涧建大石桥一道,名“升仙桥”。明楼为长方形城堡式建筑,以石条垒成,下为须弥座,通高16.25米,正中辟一门券,高3.86米。门券内为斜坡隧道,有石阶54级,入宝城之内为一小院(相当于后来明清皇陵的“月牙城”或“哑巴院”),迎面为十三道石条砌成的挡土墙,墙后即为宝顶封土[6]。院内有礓磋上达明楼。明楼为砖砌,东西阔39.25米,南北深18.4米,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外涂红垩,内涂黄垩。南面辟券门三,东西北各辟券门一。



宝城


方城明楼的后面是朱元璋及皇后马氏合葬的地宫,称「宝城」。宝城厚实坚固,依山势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砖垒筑,厚约1米;在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明太祖玄宫开凿于玩珠峰山体之内,再填以卵石、黄土修筑成近似圆形,直径约400米。上植树木。1998年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曾经使用无破坏性精密磁测技术(GPM)对宝城进行探测,发现玄宫入口隧道位于明楼东侧,向西北转至宝城中心,长度约120米;明楼之北约100米处发现玄宫迹象,其范围南北90米、东西50米[7]



附属建筑


明孝陵所在的紫金山在明代被划为禁区,禁止樵采,设孝陵卫。孝陵附近有懿文太子东陵,山北有功臣陪葬墓。此外明太祖下令在紫金山之阳设漆园、棕园、桐园,以备四时之需[8]。明孝陵在明朝时曾种植松树十万株,放养悬挂银牌的长生鹿千头[注 6]



孝陵卫


在朝阳门外,孝陵之南。设于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十六日,为亲军卫指挥使司,听南京中军都督府节制。设指挥使一人,指挥同知二人,指挥佥事四人,镇抚司镇抚二人,掌印一人,佥书二人。有士卒五千六百名,分为五个千户所,每所设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二员,下辖十个百户所。并设卫学,有教授一人、训导一人。至万历年间,孝陵卫仅存一千八百余人[9]。后来逐渐演变为普通村庄,现为普通街区,附近有南京地铁孝陵卫站。



懿文太子东陵


洪武二十五年建,其址过去有过争议,一说在梅花山之西[注 7],一说在孝陵东[注 8]。现在经过考古发掘的遗迹在孝陵东约60米处,作为明东陵原址陈列。



陪葬功臣墓


明初功臣赐陪葬者,皆葬于钟山之阴,计有:



  • 中山王徐达墓

  • 开平王常遇春墓

  • 岐阳王李文忠墓

  • 东瓯王汤和墓

  • 江国公吴良墓

  • 海国公吴祯墓

  • 滕国公顾时墓

  • 许国公王志墓

  • 芮国公杨璟墓

  • 燕山侯孙与祖墓

  • 安陆侯吴复墓

  • 汝南侯梅思祖墓

  • 静诚先生陈遇墓

  • 太常寺卿吕本墓(吕本为懿文太子继妃吕氏之父)



历史沿革



明朝


孝陵兴建于洪武初年。洪武九年迁玩珠峰宝公塔,洪武十四年迁灵谷寺。陵寝修建工程从洪武十四年开始,总其工者为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后因营建孝陵之功封崇山侯[注 9][10]。洪武十五年九月,葬入孝慈皇后,并命名为“孝陵”[1][注 10],洪武十六年五月完成了享殿等工程[1][注 11],先后调用军工十万。洪武三十一年葬入明太祖[1][注 12]。永乐元年为制孝陵神功圣德碑而开采阳山碑材。至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历时二十五年。


建文初年,定孝陵每年元旦、孟冬、明太祖诞辰、明太祖及孝慈高皇后忌辰时酒果行香;清明、中元、冬至以太牢致祭,是为“五小祭、三大祭”。平时每日进二膳。祭祀由孝陵祠祭署专司其事,南京太常寺主管。主祀者为世袭魏国公。


孝陵岁时祭祀,由宁国府、和州、西安府等地等向牺牲所进献牛犊、北羊、山羊、猪、鹿、兔;南京太常寺支付降香、速香、马牙香、黄蜡等物;上元县、江宁县纳蜡烛、香油、果、椒、笋、糖、粉等物;籍田祠祭署支付面、酱、醋等物;南京光禄寺造酒[11]。又定南京光禄寺孝陵四时荐新之物:



  • 正月:韭菜、生菜、荠菜、鸡子、鸭子;

  • 二月:芹菜、苔菜、蒌蒿、子鹅;

  • 三月:茶、笋、鲤鱼;

  • 四月:樱桃、杏子、青梅、王瓜、雉鸡、猪;

  • 五月:桃子、李子、林檎、茄子、大麦仁、小麦面、小麦仁、嫩鸡;

  • 六月:莲蓬、甜瓜、西瓜、冬瓜;

  • 七月:枣子、葡萄、雪梨、鲜藕、芡实;

  • 八月:藕、芋苗、茭白、嫩姜、粳米、粟米、穄米、鳜鱼;

  • 九月:橙子、栗子、小红豆、砂糖、鳊鱼;

  • 十月:柑子、橘子、山药、活兔、蜜;

  • 十一月:甘蔗、鹿、獐、雁、荞麦面、小红豆、砂糖;

  • 十二月:菠菜、芥菜、白鱼、鲫鱼。


南京户部及应天府每年付孝陵神宫监白熟粳米六十石、准糙粳米六十六石、糙粳米五百石、芝麻五十石、黄豆三百石、绿豆五十石、稻米四十石、稻谷六百石、小麦六十石、细稻草一万包、白盐三千斤。北京皇宫太监有罪者,发孝陵种菜,称“净军”[12]


明制,亲王之国过南京,官员以公事入城,必须谒陵。过陵犯禁及失礼者各有惩处。大明律规定谋毁山陵者以大逆罪论处,共谋不分首从皆凌迟,祖父、父、子、孙、兄、弟之子年十六岁上皆斩,幼子母女妻妾皆入官为奴。盗大祀神御用祭器、帷帐、玉帛、牲牢、馔具等,为大不敬,犯者斩。两者均属不赦之“十恶”。盗陵园树木者,杖、徒并用,罪重者斩。陵园外墙二十里以内取土、取石、开窑烧造、放火烧山、盗杀园鹿等,各治其罪,或杖责,或枷号,或发边远充军。擅入陵门者杖一百。


崇祯十四年(1641年)四月,明思宗因孝陵周围开窑、取石者甚多,下令礼部右侍郎蒋德璟赴南京、凤阳、泗州等地查看皇陵,又令成国公朱纯臣、新乐侯刘文炳、礼部尚书林欲楫三人赴南京,在下马坊旁边立“孝陵禁约碑”,重申陵禁[13]。然而明思宗又令朱纯臣“大金门王道等处有枯槁树木,或雷火伤损,枯木即行移运”。翌年朱纯臣至南京,与王应华尽伐孝陵内枯木,木枯数百年者皆出为薪,发其根,下深数丈。孝陵枯木沿街贱售,南京有“皇帝伐卖祖宗坟树”之讥,而两年后明思宗即自缢[14]



清朝


顺治二年清灭南明后,豫亲王多铎曾下令设孝陵守陵太监二员,陵户四十名,拨给司香田地五百亩,命灵谷寺僧修理。但此后南京土著纷纷盗伐孝陵树木[注 13]。明朝神宫监监户散亡,原孝陵卫士兵多以陵园为畜牧种菜之所[15]


康熙三十八年曾在明孝陵立“治隆唐宋”碑,并命令江宁织造曹寅监修明陵。雍正七年命江宁有司防护明太祖陵。乾隆十六年革孝陵司香太监,留陵户看守。嘉庆三年五月诏修明孝陵。




清末时明孝陵的一神道


咸豐三年太平天国攻打江宁,戰火幾乎讓明孝陵地表建筑毀于一旦,神功圣德碑亭、享殿门、享殿、配殿、明楼屋顶全部焚毁,墙垣多有垮塌,康熙手書的御碑也倒地破碎。


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曾國藩奉詔祭陵,准备著手修复明孝陵。曾國藩派員勘估,并编订《金陵善后局估勘兴修孝陵工料数目名册》。修复项目包括享殿、碑亭、棂星门、石桥、明代御制碑等,享殿木料用杉木。经估算,明孝陵維修工程,包括木料、砖瓦、石料及工费等,共需白銀十二万两[注 14]。但是清朝財政拮据,結果最後只是在同治十二年建守陵房屋三间,修补围墙,安设栅栏,并做了一些小维修,共用工料费湘平银七百四十两五钱四分[16]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06年,中山陵园管理局委托东南大学对明楼进行监测,结果发现明楼砖墙因为雨水侵蚀,墙体饰面剥落、砖块间黏合剂外溢呈乳胶状[17]。2007年,中山陵园管理局宣布复建明孝陵明楼[17]。2008年2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了此计划[18],6月15日开工建设[19],2009年7月3日完工[20][21][22]



民间传说


明清时民间相传,朱元璋出殡的时候,同时有相同的棺木从南京各个城门出去,以迷惑盗墓者,又传真身葬朝天宮[注 15]



图集




注释





  1. ^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八:洪武十五年九月庚午。孝慈皇后梓宫发引。上亲致祭于灵,曰“兹以吉日良辰,安葬皇后于钟山之阳。命妃嫔诸子以下奉送。今当发引。特以牲醴致祭。”祭毕发引。文武百官具丧服,诣朝阳门外奉辞。是日安厝皇堂。皇太子奠玄纁玉璧,行奉辞。礼毕,神主还宫,文武百官素服迎于朝阳门外。回宫,百官行奉慰礼毕。上复以醴馔祭于几筵殿,自再虞至九虞皆如之。是晚,仍遣醴馔告谢于钟山之神,以复土故也。命所葬山陵曰孝陵。


  2. ^ 《明孝陵志》卷二·形制所引清初魏世徵《魏昭士文集·孝陵恭谒记》:“殿壁黄赤所墁,新旧参之。殿柱三十有六,去地二尺皆为刀斫伤,或折柱三分之二……故老相谓曰,以兵刃伤殿柱者非他人,岁己亥,郑氏兵至,不识楠木,而以为异香也,遂斫削而去。”


  3. ^ 屈大均《道援堂集·孝陵恭谒记》:“……有牧马一番儿方斫殿柱,柱上金龙鳞爪半欲摧残。臣大均予以多钱,拜之而求免。”


  4. ^ 《明孝陵志》卷二·形制:“《肇域志:石龟,今藏殿中。有木平台,上安二御座,乃朱红圈椅,前一朱红案,案左一红匣,贮龟于中,长可尺许,首昂,身形略似而已。右以一空匣配之。”


  5. ^ 《明神宗实录》万历四十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工部尚书周嘉谟题请:“万寿宫香殿一柱腐朽,拟照南京孝陵享殿制,用大木四面环抱,柱即坚稳。其对柱亦照样帮修,费工无多,匝月可完。必欲另换新柱,工程甚繁,且日月难计。”


  6. ^ 陈文述《秣陵集》:“孝陵之建,有松十万株,长生鹿千。”《琐语》:“孝陵内畜鹿数千,项悬银牌,人有盗宰者抵死。崇祯末余解粮往游陵上,数见银牌鹿往来丛中。”


  7. ^ 《明孝陵志》引徐乾学《读礼通考》:“棂星门之东有小山,特起穹窿,为吴王山,有钟山亭。西有菜房桥,桥西为懿文太子东陵。”


  8. ^ 《明史·兴宗传》:“(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庚申,祔葬孝陵东,谥曰懿文太子。”


  9. ^ 《明通鉴》:“洪武十五年十二月己卯,以营建孝陵功,封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为崇山侯


  10. ^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七,洪武十五年八月丙申:以牲醴告于太庙。上大行皇后谥册。文曰:“皇帝制曰:皇后马氏,亘古帝王之兴,淑德之配,能共致忧,勤于政治者,盖鲜克开泰寰宇,福被苍生。惟后与朕起自寒微,忧勤相济,越自扰攘之际,以迄于今,三十有一年。家范宫闱,母仪天下。相我治道,成我后人。淑德之至,无以加矣。朕意数年之后,吾儿为帝,当与后归老寿宫,抚诸孙于膝下,以享天下养。何期一疾弗瘳,遽然崩逝,使朕哀号,不胜痛悼。虽然有生必有死,天道之常,后虽崩逝,而后之德不泯者存。谨遵古谥法,册谥皇后曰孝慈。于戏!公议所在,朕不敢私。惟灵其鉴之。”《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八,洪武十五年九月庚午:孝慈皇后梓宫发引。上亲致祭于灵,曰“兹以吉日良辰,安葬皇后于钟山之阳。命妃嫔诸子以下奉送。今当发引。特以牲醴致祭。”祭毕发引。文武百官具丧服,诣朝阳门外奉辞。是日安厝皇堂。皇太子奠玄𫄸玉璧,行奉辞。礼毕,神主还宫,文武百官素服迎于朝阳门外。回宫,百官行奉慰礼毕。上复以醴馔祭于几筵殿,自再虞至九虞皆如之。是晚,仍遣醴馔告谢于钟山之神,以复土故也。命所葬山陵曰孝陵


  11. ^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四,洪武十六年五月甲子:孝陵殿成。命皇太子以牲醴致祭。其仪,是日清晨执事者于殿中陈祭仪毕,引礼内官引皇太子亲王由东门入,就殿中拜位,赞拜。皇太子以下皆四拜。皇太子少前,跪。诸王皆跪。皇太子三上香。执事内官以爵酌酒,授皇太子。执事内官受爵,置于案。赞读祝。内官捧祝于香案前,跪读曰:近者园陵始营,祭享之仪未具。今礼殿既成,奉安神位,谨用祭告。读讫,皆兴。行亚献、终献,毕。赞拜。皇太子以下皆四拜。执事者捧祝帛,诣燎位,礼毕。皆退。


  12. ^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七,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乙酉,上崩于西宫。上素少疾,及疾作日,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渐剧,乃焚香祝天曰:寿年久近,国祚短长,子孙贤否,惟简在帝心,为生民福。即遣中使持符,召今上还京。至淮安,用事者矫诏,即还。上不之知也,疾亟,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言不及他,闻雨降,喜形于色,遂崩,寿七十一。遗命丧葬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出临三日皆释服,无妨嫁娶。辛卯,葬孝陵。


  13. ^ 王源鲁《小腆纪叙》:“江宁之破,土人无赖者争盗孝陵木”;《孝陵恭谒记》:“紫金山……今树之为金陵人薪者有年矣”


  14. ^ 《明孝陵志》,引《两江总督曾批金陵善后局江宁布政使万启琛等统领钧字全军前者将盐运使李榕禀估勘兴修孝陵绘具图折呈》:“钦差大臣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部堂一等侯曾批,查明陵修葺工程,本部堂于前往展谒之时约略估计,总在十二万金以外……”


  15. ^ 赵执信《万岁殿》:“……我云心迹类曹瞒,权略雄猜相後先。请看疑冢七十二,漳水江波同可怜……” 全祖望《从朝天宫谒孝陵》:“钟阜衣冠是与非,朝天弓箭更传疑。难寻玉匣珠襦地,但见神功圣德碑。开国谅无惭汉祖,嗣孙底是学曹丕。当年可笑山陵使,乱命何人为弼违。”




参考文献



引用





  1. ^ 1.01.11.21.3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


  2. ^ 《明孝陵志》卷二·形制


  3. ^ 《明孝陵志》卷二·形制


  4. ^ 《明孝陵志》卷五·守缮


  5. ^ 《明代帝王陵寝制度研究》p74


  6. ^ 《明代帝王陵寝制度研究》p75


  7. ^ 《明代帝王陵寝制度研究》p76


  8. ^ 《明通志》


  9. ^ 《明史·职官志》;《大明会典》“南京兵部职方清吏司”条


  10. ^ 《明史·李新传》


  11. ^ 《大明会典》祠祭清吏司、南京太常寺诸条


  12. ^ 《明孝陵志》卷五·守缮


  13. ^ 《明孝陵志》卷五·守缮


  14. ^ 《明孝陵志》卷五·守缮,引《广阳杂记》、《梦忆》、蒋德璟《勘察皇陵纪》等书


  15. ^ 《明孝陵志》卷五·守缮


  16. ^ 《明孝陵志》,引《善后工程局委员造呈监修明陵房屋围墙添做栅栏工程领用木植料物各款银钱细数清册》


  17. ^ 17.017.1 南京明孝陵的一批古建筑将要“戴帽”. 中国江苏网. 2007-02-02 [2014-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18. ^ 明孝陵明楼加顶获批准. 2008-02-05 [2014-08-01]. 


  19. ^ 明孝陵方城明楼修缮保护工程启动. 新华网江苏频道. 2008-06-16 [2014-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20. ^ 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明楼“加冕”工程竣工. 新华网. 2009-07-03 [2014-08-01]. 


  21. ^ 南京明孝陵明楼重建保护工程竣工[组图]. 新华网. 2009-07-03 [2014-08-01]. 


  22. ^ 明孝陵方城明楼“帽子”加好了. 现代快报. 2009-07-04 [2014-08-01]. 




来源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书籍


  • [明]李东阳 等 著:《大明会典》

  • [民国]王焕镳 著:《明孝陵志》,南京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ISBN 7807182016

  • 刘毅 著:《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ISBN 7010053596




外部链接







  • 《大明会典》

  • 明孝陵摄影散记


  • 南京明孝陵图片

  • 明孝陵:中国陵墓建筑的缩影

  • 中国十三陵、明孝陵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 明孝陵

  • 一市民稱:桂林石屋神秘碑額來自治隆唐宋碑?

  • 中国古代帝王死后下葬玄机



参见




  • 明清皇家陵寝

  • 中山陵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GameSpot

日野市

Tu-95轟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