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太保
纳粹德国政府机构 | |
---|---|
秘密国家警察 | |
Geheime Staatspolizei | |
黨衛隊下属機構 | |
1945年白色巴士行動中的便衣蓋世太保 | |
機構概要 | |
成立時間 | 1933年4月26日 |
前身机构 | 普鲁士秘密警察 1851年建立 |
解散時間 | 1945年5月8日 |
機構類型 | 秘密警察 |
總部所在地 | 納粹德國柏林阿尔布雷希特王子大街 52°30′26″N 13°22′57″E / 52.50722°N 13.38250°E / 52.50722; 13.38250 |
僱員數 | 32,000人(1944年)[1] |
隸屬部長 | 赫尔曼·戈林,普鲁士总理,1933年-1934年 威廉·弗利克,内务部长,1936年-1943年(名义) 海因里希·希姆莱,总警官,1936年-1945年;内务部长,1943年-1945年 |
上级机构 | 常规党卫队 党卫队国家安全部 安全警察 |
秘密国家警察(德語:Geheime Staatspolizei,缩写:GESTAPO,德语发音:[ɡeˈstaːpo, ɡəˈʃtaːpo]( 发音),汉语音译盖世太保,又译盖斯塔波),是纳粹德国时期的秘密警察。秘密国家警察由党卫队控制。它在成立之初是一个秘密警察组织,后加入大量党卫队人员,一起实施“最终解决方案”。
1933年春希特勒出任威玛共和国总理,而赫尔曼·戈林接管普鲁士警察局。戈林於1933年4月26日成立政治警察組織蓋世太保,核心成員為普魯士警察。1934年在希特勒的調停下希姆萊的黨衛隊接管了蓋世太保。
二战爆发之后大量的盖世太保跟随德国国防军一同进入占领区,在那建立了众多辅警部队,这些辅警部队全部听命于盖世太保,成为其机构的一部分。蓋世太保秘密警察有“預防性逮捕權”。在納粹德國時期,成千上萬的共產黨人、左派人士、異議人士、反抗軍及猶太人等都未經法律程序被蓋世太保投入集中營,其中大多數遭到拷問、虐待,以至於處決。
目录
1 歷史
2 紐倫堡審判
3 後續
4 圖片集
5 参考资料
歷史
相傳為推舉希特勒出任威玛共和国总理的政治交易,赫尔曼·戈林(納粹黨的第二號人物)獲委任為普魯士的內政部長,德國最大的警察隊伍普魯士警察收歸他的管轄範圍[2]。隨即他將政治部及情報部從警隊分析出來,並安插納粹黨黨員出任要職。1933年4月26日他將這兩個部門合併,蓋世太保正式成立[3][4]。
蓋世太保的第一任首席指揮官魯道夫·狄爾斯為戈林的門生,以審問國會縱火案主犯馬里努斯·范·德·盧貝的手法而聞名。1934年開始戈林自己兼任首席指揮官的職位,並試圖將蓋世太保的勢力由單純的普魯士地區擴至全國。這樣有別於德國的政治傳統,即地方政府各自為政的做法。顯然,這舉動觸及群雄的神經,很快他便與威廉·弗利克(時任納粹德國內政部長)及海因里希·希姆萊(時任納粹德國第二大勢力城邦巴伐利亞的警務處長)發生衝突。弗利克的勢力不足以與戈林獨力抗衡,他伙同希姆萊將蓋世太保吞併[5]。1934年4月20日戈林正式將控制權移交至希姆萊。同一日希特勒任命希姆萊為全國(除普魯士地區)的警務處長。希姆萊委派萊因哈德·海德里希主管蓋世太保[6]。盖世太保在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签署投降书后解散。
紐倫堡審判
1945年11月14日至1946年10月3日期間,由同盟國成立的國際軍事法庭對22個(總共24個)主要納粹戰犯作出審訊,指控包括:擾亂和平罪、危害人類罪和戰爭罪[7],當中19人被定罪,12人被判死刑[8][9]。蓋世太保與納粹黨衛隊一起被定性為犯罪組織[10][11]。
後續
1997年,位於科隆的舊蓋世太保總部被翻新為「EL-DE Haus」-一個紀錄及展示蓋世太保相關檔案及歷史文物的博物館[12]。
圖片集
位於柏林阿爾布雷希特王子大街8號的蓋世太保總部(攝於1933年)
魯道夫·狄爾斯
1934年戈林將控制權移交至希姆萊,图为两人握手
1938年蓋世太保邊境管制的文件
比利時解放後被囚禁於Citadel of Liège的蓋世太保
参考资料
^ Robert Gellately. The Gestapo and German Society. 1992-01 [2009-06-02]. ISBN 9780198202974.
^ Krausnick, Helmut, et al. (1968). Anatomy of the SS State, p. 145.
^ Krausnick, Helmut, et al. (1968). Anatomy of the SS State, p. 146.
^ Shire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 Flaherty 2004, p. 66.
^ Williams 2001, p. 61.
^ Bernstein (1947). Final Judgment: The Story of Nuremberg, 267-275.
^ Bernstein (1947). Final Judgment: The Story of Nuremberg, 246-259.
^ U.S. National Archives, "The Trial of the Major War Criminals before the 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 (IMT) Nuremberg, (14 November 1945-1 October 1946). http://www.archives.gov/iwg/research-papers/trial-of-war-criminals-before-imt.html (accessed October 04, 2014)
^ Nazi Conspiracy and Aggression (1946). pp. 189-190.
^ Nazi Conspiracy and Aggression Volume 2, Chapter XV, Part 1. Cited from: http://avalon.law.yale.edu/imt/chap15_part01.asp (accessed October 04, 2014)
^ NS Dokumentationszentrum der Stadt Köln (NSDOK). http://www.museenkoeln.de/ns-dokumentationszentrum/pages/315.aspx?s=315 (accessed October 04, 2014)
|
|